育儿指南

梅婷女儿快快爱动手打弟弟,孩子犯错不要急于惩罚,小心惩罚陷阱

假期里,和几个朋友约了一起去公园玩。我们各自都带了孩子。有个朋友家的儿子特别爱打人,今年幼儿园中班。他妈妈一刻不离地跟在后面,盯着他,一见他跟小朋友动手就拉开,并严厉地训斥他不可以打人。

吃饭的时候,朋友一边盯着儿子一边诉苦,因为儿子爱打人,她什么招都用过了:责骂,罚不许看动画片,打手心。老公总是埋怨她,说她没把孩子教好,可是天地良心,这些法子都不管用。孩子每次承认错误也特别麻溜,可就是不改。

梅婷女儿快快爱动手打弟弟,孩子犯错不要急于惩罚,小心惩罚陷阱

朋友这么苦恼,其实是因为她用错了方法,惩罚是不可能起效的。西班牙权威神经心理学家阿尔瓦罗·毕尔巴鄂在他的著作《孩子的大脑——智商与情商的真相》中提到,无论哪种惩罚,其最终结果都是让孩子把注意力放到负面行为上,所以惩罚是没有效果的。

惩罚为什么会无效

一般来说,家长对孩子的惩罚无非是责骂、打屁股、剥夺孩子的权益。而结果通常也是三种。

1、惩罚的结果是教会孩子把惩罚他人作为一种有效的关系形式。

朋友曾经用打手心来惩罚儿子,结果就是孩子在认为小朋友不对,或者不符合他的心意时,也通过打人来惩罚别人。这就是为什么暴力家庭的孩子,跟小朋友玩耍时,也倾向于实施暴力。经常被父母责打,他把打别人视作正常的关系相处模式了。

《超级育儿师》中有一集,三岁小女孩嘉嘉上来就把弟弟一顿揍。妈妈看到后,居然拿出小针扎了一下女儿,让她长长记性”。嘉嘉不好好吃饭,外婆居然拿出衣架威胁孩子不好好吃饭就要揍她。可以看到,这个家庭是真的认为暴力是正常的亲子关系互动形式。外婆和妈妈都使用得很自然,3岁的女儿嘉嘉对弟弟自然也就很暴力。将来嘉嘉做了母亲,很大可能也会把这种暴力模式传递下去。

2、惩罚的结果是引发孩子的内疚,而被原谅之后,孩子并不会意识到要改变负面行为。

通常来说,一个孩子犯了错,被惩罚后,他会哭泣并产生内疚的情绪。当孩子哭泣或者内疚一段时间后,父母就原谅了孩子,而孩子很快就能学会,当他出现内疚和难过时,父母就会原谅他,并像以前那样爱他。

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一种行为和情绪的模式,当我做错事,父母惩罚我,我就会感到内疚。当我感到内疚,父母就会原谅我,我就感到开心。在这个单向链接的模式中,没有闭环,也就是孩子在获得原谅后并不会反思自己哪里做错了,而是急于寻求一个原谅,被原谅后就如释重负了。

快快

于是我们会看到很多小孩,承认错误特别麻溜,但总是屡教不改,继续犯错。甚至一些成年人,也依然延续了小时候这套行为模式。有的家暴男,每次家暴伴侣后都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向妻子忏悔,甚至不惜下跪。但无论当时有多情深意切,过后仍然会屡犯不止。就是因为在他们的意识里,被原谅等同于事情结束了。下一次犯错,继续请求原谅就好了。

3、惩罚会影响孩子的自我认知

惩罚带来的最严重的后果,莫过于影响孩子的自我认知。我们说出的任何一个你是”开头的句子都会被孩子无意识地保存在大脑中的海马体里。比方说父母在惩罚孩子时说:你是个爱打人的孩子,希望你能改掉!”这句话中你是个爱打人的孩子”会被存入海马体中,孩子会按照这个设定表现出这样的行为模式。

快快

有意思的是脑科学的这个结论和心理学可谓不谋而合。心理学家把这种给孩子贴标签的行为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心理学家罗斯塔尔在美国某小学做了一个实验,随机抽取18份学生档案,告诉任课老师,这18个人智力超常,学习潜力巨大。一年后,结果令人吃惊,这18个学生果然成绩有了跳跃式的进步。

这是因为教师们给了他们正向的期待。如果这些标签变成负面的,孩子一样会照单全收。

4、惩罚陷阱

惩罚会无效的另一个原因是父母容易落入惩罚陷阱”。所谓惩罚陷阱指的是父母对孩子负面行为的注意和反应,反而助长了孩子的负面行为。这是因为孩子平时和父母相处的时间比较少,至少接受惩罚时,父母是百分百关注他的。

这在一些二胎家庭尤其明显。父母为了照顾新生儿往往会忽视了大宝的情感需求,于是大孩子就会通过欺负弟弟妹妹来达到吸引父母注意力的目的。

快快

综艺节目《妈妈是超人》中,梅婷的大女儿快快总是去打弟弟。梅婷照顾孩子有点手忙脚乱的,把儿子和女儿一起放在床上,目光却一直在弟弟身上。弟弟流口水了,梅婷让快快帮弟弟拿纸巾,想不到快快把纸巾往地上一扔。梅婷让快快跟弟弟一起玩,快快却打了弟弟一巴掌。弟弟哭了起来。梅婷便严厉地训斥了快快。

朋友

后来几期节目,当看到妈妈抱着弟弟,弟弟哭闹时,快快又冲上去打弟弟。在梅婷和两个孩子的互动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到,梅婷大部分时候顾不上快快,只有当快快打弟弟时,才会关注到快快,无论是责骂还是别的惩罚方式,最起码当时梅婷是关注快快的。

超级育儿师

对于孩子来说,被责骂也好过被忽视。对于孩子来说,最大的恐惧就是你看不见我”。如此一来相当于给负面行为添加了一个正向奖励。这就是惩罚陷阱:给予惩罚反而强化了负面行为。

要破解惩罚陷阱也很简单,平时多加陪伴。当大宝不欺负小宝时给予鼓励,或者趁小宝睡觉时和大宝玩一些亲密的游戏。

那么既然惩罚无效,要怎样做才能让孩子改正错误呢?

1、帮助孩子实现目标

一般来说,父母惩罚孩子是为了让孩子能实现目标。比方说孩子不好好吃饭,父母惩罚孩子的目的就是要孩子好好吃饭。孩子总是喊不听,叫了三遍四遍都不来,父母的目的无非也就是让孩子能听指令。想清楚这点,就不要总把注意力集中在怎么惩罚孩子上,而是集中注意力帮助孩子更好地完成任务。

孩子如果叫三遍、四遍都不来,父母与其越叫越冒火,最后生气地揪着娃的耳朵大吼,喊你你没听到吗?”,不如自己劳动一下尊驾,跑到娃面前拉起他的手,把他从沉溺的事物中拉出来,听从的指示。

如果孩子不好好吃饭,与其拿着衣架在旁边威胁娃,让娃眼泪一把鼻涕一把地把饭吃完,不如把菜弄得更小块,把好吃的埋在饭下面,给娃一点吃饭的乐趣。

孩子学业上遇到困难也是一样的,与其火冒三丈地骂,你是猪脑子吗?这么简单的题都会做错”不如坐下来好好帮孩子分析一下解题思路,通过诱导式提问,让孩子自己找到答案。如此一来,孩子的焦点就不会是接受妈妈给的标签我很笨”,而是体验做出题目的满足感了。

2、设定后果

很多时候孩子犯了错,自然会受到惩罚。比如晚上睡得太晚,早上起不来,导致上学迟到就是一个典型的自然后果。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比让他接受惩罚要高明地多。

那如果有的事孩子一时半会不会受到自然后果怎么办呢?很简单,帮她设定一个就行了。我女儿小的时候有段时间不好好吃饭,吃两三口就不吃了。我告诉她,如果午饭不好好吃,那到晚饭前就什么也没得吃。女儿那次中午吃得非常潦草,过了饭点,我就把饭菜点心统统都收起来。

下午三点不到,孩子饿了,哭着要吃饭、吃点心。我由着她哭,并没有给任何吃的。那天下午,孩子很委屈地饿了一下午,晚饭吃得格外香。

朋友

《孩子的大脑》作者阿尔瓦罗也列举了一个让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吃完饭的例子。他的一儿一女吃晚饭喜欢聊天,一顿饭能吃90分钟。为了让孩子吃饭快一点,阿尔瓦罗知道孩子们都很期待睡前故事时间,就跟孩子们说,到时间无论他们吃没吃完,睡前故事都会准时开始。孩子们都不信爸爸会不等他们就开始讲故事。结果那晚阿尔瓦罗真的就一个人讲完了故事。孩子们很沮丧,但是第二天,两个孩子不到35分钟就都吃好了,早早等着听故事。之后也没有再吃90分钟的情况出现。

3、转变视角

第三种替代惩罚的办法是转变视角,把注意力从惩罚孩子的负面行为放到嘉奖孩子的正面行为上。这和积极心理学的宗旨不谋而合。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研究领域。倡导者是心理学家塞林格曼。他提倡发现个体的良好因素意义大于关注负面因素。当目光集中在消极行为的时候,消极行为会被放大,个体会越来越消极。而焦点集中在积极行为的时候,积极的行为会被放大,个体也就越来越积极。

所以当孩子犯错时,可以先忽视,然后选择奖励孩子的正面行为。比方说二胎家庭两个孩子总是起争执,与其每次都给他们做裁判,不如在他们和谐玩耍时表扬他们。告诉他们假如他们可以和平相处30分钟,就奖励他们看动画片。这样慢慢地,孩子们自然会做出更多的正面行为,从而淡化了负面行为。

4、弥补错误

最后一种替代惩罚的方法是让孩子自己弥补错误。比如孩子把水倒洒了,可以让他自己用抹布把水渍清理干净。之前知乎有一个高赞问题你曾见过哪些惊艳到你的教育方式”,其中有个网友分享说自己小的时候,有一次和表哥表弟一起玩。因为看了电视里出殡的镜头,几个孩子搞了好多好多白纸,撕成小碎屑,一路走一路撒到楼道里。

他妈下班回家一看,没骂他们也没揍他们,只是让他们拿好扫帚簸箕,带着他们从6楼一直扫到1楼。纸屑很小,又多,几个孩子知道自己错了,也没脾气,一路扫妈妈一路带着他们跟邻居们道歉。有几个邻居客气,说小孩子顽皮很正常,算了吧,明天自己收拾了。他妈没做声,带着孩子们就这样一路收拾到1楼。从此这几个孩子再没往楼道里扔过一片纸。

比起惩罚,这种方式更能让孩子们意识到,错误带来的后果,而不是简简单单被惩罚后被原谅了这事就这么过去了。

总结:

惩罚孩子并不是一个好主意,因为孩子非但不能从负面行为中吸取教训反而容易受到负面标签所影响,行为变得愈发负面。平时缺乏父母关注的孩子容易落入惩罚陷阱,通过负面行为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如果希望不通过惩罚改正孩子的行为习惯,首先,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实现目标,而不是等孩子犯错再来惩罚;其次,给孩子设定负面行为的后果,让孩子意识到负面行为会给自己带来不便;或者转换视角,由关注惩罚负面行为转到关注嘉奖正面行为上,最后,孩子犯了错,父母还可以带着孩子弥补错误,而不是一边责骂,一边自己动手替他们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