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个人问我:6岁女儿自从去过同学家玩以后,天天说自家房子又小又破。她同学家有钱,住的是高档小区复式楼,我要怎么开口,跟孩子讲清楚这个道理?”
我说:讲道理啊,你要教她马克思主义经济原理还是怎样?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孩子——爸妈买不起那么大的房子,不就得了呗?”
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家长该不该把自己家财务真正情况告诉孩子?
回答中弥漫着诸多的童年阴影,最典型的莫过于对从小接受的节俭教育”的抱怨:从小被家长逼逼家里穷,养成了自闭内向、觉得自己不配花钱的一身穷酸气。

嗯,当年很多家长给孩子灌输的,都是这种咱家没钱,不和人家比吃比穿”的教育。
但,如今好像变了,家长们从哭穷”,变成了夸富”,不能让孩子有我家没钱”的感觉,即便真的比别人穷,也不能让孩子得知真相。
有位妈妈说,她只是随口说了一句钢琴培训太贵,这个钱出不起”,就被朋友教育了一番,说怎么能当着孩子的面说这种话。
唉,千妈觉得,这,就似乎全都矫枉过正了吧。
怎么就不能如实地”告诉孩子家里的经济状况呢?说句大实话,有那么难吗?

我发现很多成年人,只会输出观念、不会描述事实。
比如,穷和富是观念,它是相对的,你无法说出到底多富算富,多穷算穷。
你月收入多少、银行卡里多少钱、有多少资产,这是事实。
当孩子问到关于财富的问题的时候,你脑子里蹦出的全都是穷、富、有钱、没钱这些没有统一标准的观念,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孩子:
爸爸妈妈现在的收入还行/凑合/不错,能满足到你什么什么,但是有些事情还做不到。”
末了,再加上一句:不过没关系,相信以后咱家会越来越好的。”
不就结了么。

我女儿3岁的时候去千妈朋友家玩,一栋独栋别墅,院子里一间充气城堡。小千完了一整天不想回家,一路上跟我说:妈妈我也想住别墅,我也想有自己的充气城堡。”
我当时就直接告诉她:
妈妈没那么多钱买别墅。一栋别墅买下来要两千万,不过如果你想住,我们下次旅游的时候可以去租一栋住两天。”
她立刻对旅游心向往之。
然后我又说:这个世界上好玩的地方可多了,有有钱的好玩、也有没钱的好玩,以后妈妈多带你去啊。”
千娃更开心了,愉快地期待着下一次的经历。

在家里,千娃也有属于自己的游乐空间。
千妈把旧衣服和旧布头一片片缝起来,千爸用几根竹竿撑起来,在房子的一角,搭起了一个帐篷。里面有手工地毯、手工娃娃、还有手工木制玩具。
比起那别墅、那充气城堡,显然寒酸得不是一点半点。千外婆看了,都笑说:简直就像街角的丐帮窝棚。”
然而,串灯亮起来,我们在里面,一起过家家、一起摆上娃娃开茶话会、一起做手工活,并把画连起来说出一个个奇幻的故事。
后来,千娃也大方地邀请那个住别墅有充气城堡的小姐姐来做客,特别自豪地介绍她的神奇帐篷,一一讲述她的珍藏宝贝。
小姐姐对我们亲手做出来的一个个物件惊叹不已:哇,这简直是艺术品!”小姐姐向她妈妈发出同样的恳求:妈妈我也想要有这样的帐篷!”

孩子知道什么是大气的、优裕的好,比如别墅、大房子、充气城堡。
孩子也明白什么是温暖的、精致的好,比如那些小小的、日常的、却付出了心力的营造。
做为家长,我们却总是用力地为前一种而焦虑,却忽视了后一种给予。
就像文章开头问我问题的那个人,女儿觉得别人家房子大、装修高档,嫌自己房子老破小。
那你能不能把自己房子收拾干净整洁一点、弄得有生活趣味一点、让这个又老又破又小的房子,也存在让孩子心向往之的那一点两点呢?
我能够对女儿做的是,当她长大以后,即便她知道小时候曾经羡慕小姐姐的豪华城堡,她也仍为自己拥有这一间小小帐篷和地毯而充满骄傲自豪。
因为,这是她独一无二的宝藏,她内心安全温暖的来源所在,她因此而不会向那些不属于自己的金钱浮华低头。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的心态是由家长的心态决定的。太多在利益追逐中迷失自己的人,穷也好、富也好,总是满怀攀比得失,焦虑着焦虑,奔波着奔波。
你自己欲望太多,就不要指望孩子不虚荣;
你内心里已经有羡人有恨己无”的纠结,才会面对孩子张口结舌,不知该摆什么姿态、该对她说些什么;
你从来不了解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只是一种生活常态,才会将它视作一种命运的无奈,发出无能为力”的感叹。
只是,对孩子坦诚难道是无能为力?
耐心陪伴孩子,给孩子做出榜样,给予她阳光正面的心态,难道是无能为力?
家庭教育的悲哀无非是欲望和要求太多,而爱又太贫瘠。
有了爱,又怎会无能为力?
【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妈妈开心点hema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