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暴走时刻,孩子需要的正是我们能与他们产生共情

第一步:安静地聆听

蹲下来,和孩子的视线保持水平,用恩”哦”是这样啊”这样简单的句子来回应孩子。

也许在叙述的过程中,孩子通过整理自己的思维和感受,就可能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站在孩子的立场,理解他们。假设我就是那个很想看电视、很想吃糖、很想要玩具的那个人,我希望让那个对我至关重要的人理解我的感受,会是什么样?

暴走时刻,孩子需要的正是我们能与他们产生共情

第二步:说出宝宝的情绪

父母要帮助孩子说出他的情绪(尤其是对于还不会说的孩子)。

大部分父母都担心,说出孩子的感受会让孩子更难过。其实恰恰相反,当孩子听到这些话时,心里会感到安慰,会感到有人能理解他们内心的感受。

如果他的感受被搁置一边或者被否定,宝宝只会越来越生气。一开始是因为不能看电视而生气,到后来变成生父母不理解自己的气。

暴走时刻,孩子需要的正是我们能与他们产生共情。

第三步:少问为什么

问"为什么",在孩子无理取闹的时候,无异于火上浇油,因为回答为什么”需要在本就难过的心情上,继续分析原因,然后总结出一个合理的解释给你。

所以,说一句你看起来好像很难过,比问100句为什么?”怎么了?”更有效果。因为通常宝宝都说不出什么一二三,他们更需要一个接纳他们感受的父母,而不是一个逼着他们作解释的家长。

共情

第四步:允许孩子哭

不需要因为孩子哭就妥协,哭是孩子接受现实和调整自己的过程。

孩子其实是懂道理的,他并非不明白电视不能看太多,糖不能吃太多,有些东西不属于自己。真正引起他们哭闹的,其实是那些强烈的情绪他无法应对,委屈、愤怒种种情绪在他心中激荡不已。

为什么当孩子想要一样我们无法满足的东西的时候,家长往往越是给孩子解释为什么没有,孩子越是哭得凶?

因为满足或不满足”已经不是事情的关键,引导孩子排解自己的情绪,才是真正的釜底抽薪。

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让孩子知道:他所有的感受都是被接纳的,但某些行为必须受到限制。

共情

第五步:给问题插上幻想的翅膀

有时候,孩子对某种东西的渴望心情”一旦得到了理解,他们就能比较容易接受现实。

比苦口婆心的解释对错更好地方式,是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给问题插上想象的翅膀,孩子在精神上被接纳,在想象中被满足之后,无一例外心情会变好,变得非常通情达理,保证他能带着满足感回归正常人类。

共情

第六步:帮助孩子发泄

有一些性情温和的孩子发现发脾气没用,可能就会停止。但另外一些性格倔强的孩子,则会尝试让糟糕的状况升级,当孩子处于极度难过的时候,身体上的发泄可以帮助他们缓解痛苦。

比如砸枕头、扔东西、大吼大叫,之后,他们就会慢慢安静下来。其中最温和的一个方式,就是画画。

其实无论是哪种方式,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在你能够承受的最大范围内允许他,陪着他,让他知道,即使是最极端、最愤怒的感觉,也是被接纳和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