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儿童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让他们身都能够健康发展,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为国家做贡献。他们的成长离不开其社会性发展和全面的教育。当前阶段,他们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学习模仿的能力却很高,常常出乎大人的意料之外,这就必须要求学校老师、父母亲人、朋友们严格规范好自己的行为,树立起良好的榜样,起到表率作用。儿童 动画片凭借画面五颜六色,内容丰富多彩,声像完美结合,配乐动听优 美等特点让广大儿童们喜爱不已,成为儿童学习和模仿的另一个重要榜样来源。儿童在欣赏动画片的过程当中,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仅可以开拓视野,还可以学习到书本上学习不到的各种知识,提高自身的观察分析能力。所以探究动画片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以及在这个基础上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有着非常重大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动画、儿童、社会性影响
一、儿童社会性发展内容
按照不同层次,儿童社会性发展可以概括为三个层面:第一,社会性关系。它主要指儿童的人际关系,是儿童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与结果(如儿童与父母、朋友等的关系),这既是社会性的内容 ,也是社会性发展的背景。第二,社会性认知。社会性在过程层面上体现为社会认知过程(社会信息的加工流程、社会学习步骤等)以及人际互动过程(自我知觉、亲子沟通、榜样模仿等)。第三,社会性知识、社会性特质、社会性情感等。人际互动的过程包括与社会认知有关的知识,社会特质(如人格、自我概念),社会行为(如亲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它们既是社会认知和人际互动的结果也是条件。社会性关系、社会性认知以及社会性知识、特质、情感等组成了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体系,它们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的层次关系及联系。因此,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教育与研究内容,基本围绕这三个层面的发展规律与年龄特征而展开。
(一)社会性关系对学校适应的影响
同伴关系对学校适应的影响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它包括两个主要成分:同伴接纳与友谊。相关研究表明:同伴关系与情绪适应有着对应联系。被群体接纳、拒绝与否,最好朋友的数量及友谊的质量,均与消极情绪,如:孤单、社会性焦虑、回避等,以及积极情绪,如:情绪良好状态等相联。
亲子关系对学校适应的影响亲子关系是指以血缘和共同生活为基础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亲子双为行为体系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统一体。亲子关系是每个人一生中最初接触和连续时间最长的社会关系,具有极强的亲密性,亲子关系的质量直接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 ,进而影响儿童对学校的适应。
(二)社会性行为对学校适应的影响
在社会性行为中 ,亲社会性行为与学校适应联系较为紧密,相关研究也由此展开。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它是指人们表现出来的一些有益的行为,如帮助、分享、合作、安慰、同情等。它对改善和提高人际关系有着重要作用,有助于儿童在学校学业的顺利完成及自身的健康发展。研究表明,儿童在学校中的亲社会性行为与学业成绩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良好的亲社会行为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具有促进作用。
(三)社会性特质对学校适应的影响
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关于自我及其周围环境关系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认识和评价,是个体对自我所有的思想、情感和态度的总和。自我概念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它的子成分,如自我评价、自我认识、自尊,与个体的情绪、学业成绩、人际关系等有着对应联系。研究发现,自我概念较差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孤独感、抑郁等消极情绪,个体较低的自尊和自我评价对建立和维持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产生消极的影响;而良好的自我效能概念,即个体对自己的前景持有乐观态度的看法,则有利于个体发展,其情感更加坚韧,较少体验到焦虑和消沉,在学业上能够获得更多的成功。
二、动画内容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的表现
(一)正面影响
欣赏动画片不仅可以幵拓儿童的视野,还可以增加他们的知识文化,了解社会经验,提高他们的观察分析能力。让他们了解认识到更多的社会角色和社会活动,以及帮助他们树立起社会同样认可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大多数的动画片不仅仅是单纯的讲述一个简单的故事,而是在传递某种人生态度,传递积极的正能量,富有重大的教育意义。所以,这对儿童们日后良好的性格养成以及正确价值取向的形成都起了帮助。
在欣赏动画片的过程之中,还可以让孩子们在无形之中促进语言的学习能力,丰富词汇。为他们在日后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奠定丰富的□语和写作基础。
动画片的画面五颜六色,故事内容丰富多彩,灵活有趣,对儿童们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还为他们提供了充足的想象空间,更有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负面影响
很多动画片虽然提高了儿童们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情感, 但是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利的因素。例如有些动画片题材内容虽然是来源于生活,但是为了起到搞笑浮夸的娱乐作用,吸引儿童们强烈的好奇心和达到收视率等各种私利目的,故事内容会比实际生活倩况要夸张得多。由于年龄小,儿童的社会经验不足,辨别事物对错的能力不强,最终导致对社会部分信息产生错误的认知。
动画片故事情节新颖逗趣深深得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但是同时也存在着很多暴利血腥的画面,这些画面非常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看到这些画面后,有些孩子会产生害怕、发抖甚至做恶梦等现象,这在无形之中给孩子们树立了用暴利才能解决问题的错误思想观念,导致在日常生活中,当别人不能满足自己某种意愿的时候就会出现攻击性的行为,制约了良好性格的培养发展。
儿童的交际能力一般都是建立在与小伙伴玩耍的过程当中,但是由于长时间观看动画片占据了大多数的游戏时间,缺少了与同伴玩耍的时间,制约了儿童交往能力的提高,导致孩子们活在自我的世界里。这种情况的出现往往会导致儿童出现性格的缺陷。
当前,互联网科技高速发展,儿童们观看动画片的途径不仅仅局限于电视,还有平板电脑,手机电视等新兴媒体。这些媒介工具本身 具有强大的辐射,孩子们长时间接触福射,不利于身体的健康成长,长时间用眼,又缺乏眼睛保护意识,导致视力急剧下降,这种情况让家长和老师们堪忧。
三、动画内容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积极影响的建议
(一)家长的配合
学校的教师和家长们应该要全力配合,多进行沟通和交流,教育 思想和步伐要一致,扮演好教育和引导的角色,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 帮助他们选出动画片来进行观看,获取更多的正面思想教育。尤其是家长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异常重要,儿童早期的信任都来源于家长,在观看动画片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疑问和误解,家长不仅要帮助儿童选择优秀的动画内容,同时也要解答孩子的疑问,帮助儿童正确的理解和对待看动画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疑惑。
(二)学校的引导
老师和家长们还应该要多抽时间和儿童们一起进行观看,对于 孩子提出的不明白的问题,做出详细的讲解,让儿童在观看动画片的过 程还能够学到知识。观看完毕后,老师和家长还可以带领孩子们进行动 画片里面的角色表演,增进大家的情感。在观看的过程当中,老师和家长们要做出正确的引导,告诉他们现实与电视的本质差别,降低童对暴力,黄色,血腥等作品的认可。其中老师的角色也不可忽视,幼龄儿童尤其对老师有着非常高的信任度和崇敬心理,因此儿童看动画片中遇到的疑问会从老师哪里获取答案,同时因为对老师的高度崇敬心理,对老师的态度和解释奉为真理,因此老师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老师需要引导儿童正确的看待动画内容,从动画内容中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通过动画片辅助的引导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国家相关的管理
国家相关部门应该要构建合理完善的行业监管制度,加大管控 力度,规范动画片制作行业。让他们把娱乐性、知识性和思想性三者有效地结合起来作为动画片的最终生产标准。保障他们生产出来的动画片 故事内容积极健康,传递乐观的人牛态度,儿童们在观看过后,记忆深刻,提升修为涵养。优秀的动画内容一定是在国家管理部门的监督和指导下产生的,动画内容不能一味的太多低能,应该在看动画的过程中让儿童拥有自己的思考,通过优秀的动画内容辅助形成良好的思维和习惯,同时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大力的打击一些非法的动画内容,例如打着动画片的幌子,充斥着一些黄色、暴力的内容,对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这类动画片一定要坚决的打击,不能让这些垃圾内容出现在孩子的视线范围内。
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动画片在儿童的整个成长过程之中起着重要的榜样作用。他们在欣赏的同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意识得去进行学习,观察,模仿,并最终形成对社会的各种认知。所以,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来对动画片生产行业进行监督规范,确保他们生产出来的动画作品内容积极健康,充满良好的社会教育意义。在国家相关部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和监督下,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文化氛围,让儿童们的身心健康都得到稳定的发展,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从小猪佩琪看中国儿童动画发展之路 优质内容+授权变现是利器[J].玩具世界,2018(09):51-52.
[2]安晶.儿童网站中Flash动画类学习资源内容特征与接受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
[3]刘燕.基于儿童心理学的动画角色设计研究[D].东南大学,2017.
[4]孔俊楠.新世纪国产动画片对学龄前儿童社会化的影响[D].扬州大学,2016.
[5]苑圆.基于设计伦理的儿童动画创作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6.
[6]王力博.中西方动画对儿童心理的预设及成长导向[D].鲁东大学,2014.
[7]杨芳.动画在智能手机娱乐功能中的运用与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3.
[8]蒋万宇.动画片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D].西南政法大学,2013.
[9]杜嘉鸿.动画电影中的暴力内容及其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A].中国心理学会.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学会,2012:1.
[10]蔡莹.国产动画创作与观众心理预期之间的矛盾分析[D].南京艺术学院,2012.
[11]肖弋.动画与儿童动画教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