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3岁娃摔倒,宝爸气砸地板:有多少家长在“言传身教”养熊孩子?

文/忒咪妈妈(原创文章,欢迎个人分享转发)

01、3岁娃摔倒,宝爸气砸地板被制止

如果孩子在家摔倒,你会怎么办?

在一项跟踪调查中,研究者随机选取了50个家庭,其中有超过一半的家长,在遇到孩子摔倒的境况时,会一边哄孩子,一边把孩子摔倒的缘由,归结于外物。

并且,用实际行动把害”孩子摔倒的物体,狠骂痛打一顿。

上周带娃逛超市时,发生的一幕,让我颇感无奈。

一对家长带着自己家3岁左右的宝宝逛超市,突然孩子脚下一滑,没站稳,摔倒在了地上,因为地板较硬,孩子当即就哭闹了起来。

这个时候,宝爸宝妈都心疼地哄孩子,但孩子越哭越凶,这个时候,宝爸竟然拿起了一旁灭火器,对宝宝说:都是地板不好,欺负我们家孩子,爸爸给你收拾它。

说着话,就要用灭火器砸地板,幸亏商场的工作人员眼疾手快,要不然,这宝爸为哄孩子,付出的代价可真够大的。

无独有偶,前两天在河南周口,一个小孩子跑去摸邻居家墙角种的月季,结果被扎伤了手,结果家人在一旁看到了,竟然和邻居吵了起来,更夸张的是,孩子的另一个家人,拿着锄头就挖掉了邻居家的月季。

其实,这种方法,看起来能够在短时间内,起到哄孩子的奇效,但事实上,一味地把错误归结于外界事物,而不教孩子从自身去反省问题,并且用错误的方法,给孩子做示范,久而久之,就会培养出来一个熊孩子。

而熊孩子的养成,不过是因为家长的熏陶”和以身作则”罢了。

02、糟糕的教育,是让孩子觉得都是别人的错”

作为家长,我们都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孩子培养得越来越优秀。

但是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中,我们总是会潜意识地采用一些错误的方法,让孩子越来越偏离正确的轨道。

而最糟糕的教育,就是让孩子觉得任何坏事的发生,都是别人的错。

自己摔倒了,先去怪罪惩罚桌子、凳子,而忽略了是不是自己不小心而造成的后果。

被花草扎伤,也不会想着自己下一次不再触碰,而是采用报复心理,得到瞬间的情绪释放。

而这些,都是在家长的言传身教下,给孩子性格和认知所带来的影响。

而且,这种影响比我们想象的要严峻的多。

首先,孩子会缺乏同理心。

可能不少家长觉得,孩子还小,也不懂,这算什么啊?

事实上,根据儿童生长发育规律,3—7岁的孩子,正处于道德建设阶段,而在这个阶段内,孩子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

其一,单方面的尊重权威,其二,从后果而不是行为来判断一件事情的好坏。

简单来说,就是父母说什么,什么就是对的,父母说都是因为地板太光滑,才会摔倒,孩子就会这么认为。

更重要的是,会从结果来判断事物的好坏,忽略了自己可能出现的错误,通常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一定的同理心。

其次,社交能力差。

当家长把所有错误都归结于别人身上,而忽略了让孩子自己反省问题,那么在这个成长过程中,孩子无论遇到任何问题,都很容易指责别人,怪罪别人,那么又怎么会跟周围其他人好好相处呢?

最后,就是缺乏秩序感,无法无天。

当父母给了孩子不好的示范之后,孩子其实是会准确接收这些信息的。

父母超出理智和常规的批评别人、搞破坏,孩子也会潜移默化的接受这样的处理方式。

那么,孩子本该具备的秩序感、行为边界感,就会荡然无存。

而在成长过程中,一旦丧失了这种秩序感,孩子往往就会变得无法无天,甚至做出让父母心痛的事情来。

所以,在生活中,无论是孩子摔倒、还是被外物扎伤,我们都应该采用正确的方法来引导孩子。

03、孩子摔倒、受伤,正确引导很重要

孩子无论是摔倒,还是被外物损伤,家长如若能够正确地引导,那么不但能够让孩子迅速舒缓情绪,而且能够让孩子变成一个温暖、乐观,且更加的优秀的人。

具体怎么做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第一、确认安全,共情安抚

小宝宝总是会对周围的世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无论我们怎么注意和保护,也避免不了磕磕碰碰。

所以,在孩子遭遇类似事情的时候,我们第一步要做的就是确认孩子是否安全。

孩子若是没什么大事,只是受到了惊吓,那么就要及时安抚孩子的情绪。

安抚情绪的方法很重要,叫做:共情安抚法。

如何共情呢?很简单,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你摔倒了很痛,对不对?

说完话记得帮孩子揉一下,并给孩子送上温暖的抱抱。

第二、告诉孩子凳子也很痛”

等到孩子逐渐停止哭闹,我们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引导。

这个引导是告诉孩子,你虽然很痛,但是别人也很痛”。目的在于,让孩子产生同理心。

当然,有的家长可能认为孩子不能理解。

但事实上,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提出儿童认知发展四大阶段”,对于2—7岁的孩子来说,正处于运算阶段,孩子能够很好的把自己和外界事物区分开来。

他们会认为很多事物,是有生命,有感情的,所以才会有抱着娃娃说话的情况出现。

所以,通过拟人化的表述,让孩子拥有同理心,自己不但得到了家长的关心,也会逐渐去考虑别人的感受和心理变化,从而让孩子在处理问题上,更加的细腻。

第三、安抚受伤的凳子”

当我们用语言告诉孩子之后,还不算结束,这个时候,我们必须用实际行动来进一步加深对孩子的印象。

家长可以先摸一摸凳子,然后鼓励孩子一起把凳子扶起来。

这样做,可以让孩子知道当我们因为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不便时,是需要及时处理的。

忒咪妈妈寄语:

我们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的行为习惯和认知,我们需要从小去塑造。

而重中之重是,作为家长的我们,必须给孩子带来正向的引导,更得注意很多细枝末节的东西,因为潜移默化的影响,或许在孩子心里,会留下更深的烙印。

最后,也希望每一个宝爸宝妈,都不要做砍掉月季花”的人,而是能够让孩子变成一个温暖积极的向日葵。

今日话题:

孩子摔倒时,你是怎么做的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