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孩子要学会感恩、敬畏、宽容......

再大的容器也大不过大海!

家长应该给孩子哪些礼物”呢?

第一,要帮助孩子建立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的心源自宗教的一个理念,是让孩子学会感激。十几年前,美籍华人母亲根据亲身经历写了一本书《黑暗的呐喊》,讲述自己如何陪伴一个有抽动障碍的孩子长大。家长一直试图用感恩的心感染那个孩子,因为他非常有攻击性,经常说脏话,攻击美国的社会,甚至骂当时的总统克林顿,说了一些黑鬼该死”什么的......当时真没有办法,父母没有办法,社会也拿这样的残障孩子没有办法。家长最终选择了宗教的思想,在孩子小时候每天睡前为他朗读一段圣经,不管他听还是不听;大一些要求他每天读一段,不管他理解还是不理解,喜欢还是不喜欢。慢慢地孩子对情绪有了很大的自制力。我为她的书写了一个序,把学会感恩、感激别人、每天有一颗心存感激的心看成是软化孩子攻击性动力的有效方式。书籍发表后,许多美国家长带着类似的孩子到北京来找我,我也从西方倡导博爱的文化中学习到不少东西,开始对基督教有了更多的认识。

第二,要孩子学会敬畏。敬畏心让孩子从小到大耳濡目染。爸爸妈妈不懂就是不懂,不要不懂装懂。不评价自己不甚明了的事情,不人云亦云,不对任何事情全盘否定与肯定,不知道的事情不要随意表态,,如果要传输给孩子一个观念,一定要说:在父母这一代是怎样看,是否真的适合你就不一定了。”一件事情爸爸妈妈不喜欢,比如日本漫画、韩国肥皂剧,不随意而评价,因为一代人与另一代人的情趣有很大的不同。针对社会现实也一样,父母不能当着孩子的面胡乱评价社会、学校、教育什么的,这是不敬畏。中国人喜欢为评论而评论,捕风捉影,内心对事实完全陌生。网络上经常有所谓的热点,管它真与不真,其实都是人们在发泄情绪。孩子看到这些可能受到不敬畏的影响,变得信口开河。

敬畏之心是感恩的前提。在古代文化中敬畏天地、怕鬼神、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是一种做人的基本态度。现在不敬天地、不怕鬼神的人实在是太多,这样的人很可怕,他们没有禁忌感,没有责任意识,也缺乏必要的道德伦理约束,什么事都敢胡说八道。虽然现在是无神论主导社会意识,不信鬼神,但不可没有敬畏之心。比如科学对真实与真理的追求,这需要人更大的敬畏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不过真实也许比鬼神更难让人把握,存在到底是什么?生命到底是什么?哲学上人们可能永远也不能穷近其真相。人类的智商还不足以让我们了解整个自然的存在,这跟瞎子摸象”有一好比。我们的视觉、听觉、感知觉能够触及的存在只是大象(存在)的一只腿,我们从这只象腿”推衍出整个的存在来,所以对真实要有敬畏的心,你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比如说狗的眼睛没有色素细胞,狗的世界是黑白的,狗的嗅觉很灵敏,它触及的存在是带有气味的,狗可以把它能感觉到的存在当作存在的全部,人有理性,不能真的把能够感觉的东西看成是存在的全部。和某些生物比起来,我们对自然的感知有很多缺陷与限制。认为自己什么都知道、什么都在掌握之中,那就是缺少敬畏之心,没有敬畏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没有敬畏的科技也不能长久发达。

第三,家长要帮助孩子从小懂得宽容。宽容首先从宽容自己开始,不能让孩子只宽容别人,如果表现出宽容别人,他的内心一定会积攒压抑与愤怒,不是真正的宽容。前几天看江苏台的《最强大脑》,在51对新人的位置记忆比拼中,从中国孩子的失声痛哭看得出他对自己不够宽容,赢得输不得,虽胜犹败。那意大利的安德烈,把竞争看成游戏,快乐面对得失,虽败犹荣。究其原因是一个从不宽容他的爹造成的。看得出,安德烈会有成功与快乐的一生,中国那个孩子就不好说,如果他不马上改变,最终会是生活的失败者。

宽容之心实际上应该是中华民族的品质,这个品质都是从小由爸爸妈妈来倡导、影响,并给予孩子的。不管是感恩、宽容,还是敬畏,如果孩子小时候被爸爸妈妈潜移默化地灌输了这样一些感受,相信孩子长大以后会非常好,跟这个社会非常融洽,不会出现什么心理障碍,也不会出现行为方面的困境。别人也喜欢与他交往,因为他有感恩、宽容、敬畏的心,别人从他那里得到的温暖与快乐就多,也愿意保持与他来往。如果一个苛求自己也苛求他人的人,带给别人的快乐很少,就没有人愿意与他来往。宽容、接纳、无争是东方文化的精髓,但看起来在西方博爱文化下的孩子自然获得这些素质的能力更大。

—————《陪孩子一起长大》李子勋

============================

中国的习惯是把孩子给老人带,素不知这样会与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会形成断层,老人只是运用他们那个年代的方法来带孩子,阻止孩子探索新事物的能力发展、溺爱孩子,会给孩子以后的成长制造很多障碍。所以亲爱的父母们,不管我们再忙都要亲子陪着孩子,看着他们慢慢的长大,难到不是一种幸福吗?

孩子要学会感恩、敬畏、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