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心理学家阿德勒:理解孩子某种特定行为,必须先了解他整个生活史

心理学家阿德勒:理解孩子某种特定行为,必须先了解他整个生活史

孩子的精神生活很奇妙,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能让我们着迷。有一点最为重要:要想真正理解孩子的某种特定行为,我们必须要先了解他的整个生活史。

孩子的一切行为都能反映出他的整体生活和全部人格,不了解具体的生活背景,就无法正确解读他的日常行为。这种现象就叫人格的统一。

人格的统一,是个体行为与行为方式协调成为单一模式的过程,这种过程在儿童时期就已经开始了。生活中,孩子对外界事物的反应方式会逐步变得统一,这种在不同情况下的相同反应不仅构成了他的性格,也会让他的一切行动充满个性,并渐渐与其他孩子形成差异。

大多数心理学派都忽视了人格的统一这个问题,或者说,它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因此,在这些心理学的理论或精神病学的实践中,一个具体的行为很容易被孤立看待,就像是独立存在的现象。比如,将一个人的某种表达方式或手势视为一种特殊情结,认为它们与这个人的其他活动没有直接关系。这种做法好比将一个音符从一段完整的旋律中抽离出来,在不考虑其他音符的情况下,单独理解它的意义。

这种做法显然不对,但却普遍存在,一旦应用到儿童教育工作中,将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极大的危害,个体心理学坚决反对这种错误做法。在有关惩罚孩子的理论中,这种错误的做法尤为突出。

孩子一旦做错了事情,人们常常会先考虑这个孩子给人留下的总体印象。如果常犯这种错误,老师、家长就会下意识地认定这个孩子屡教不改;如果孩子给人留下的总体印象不错,施加的惩罚相对来说就不会特别严厉。不管怎么说,惩罚对于孩子来说总归是弊大于利的,而且上述这两种情况都没有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即他们在探讨错误产生的原因上,都忽视了人格的统一这个基础,这与脱离整段旋律讨论某个音符是一回事。

我们质问孩子为什么会懒惰时,他们不可能明白,我们的目的是想弄清问题的根源在哪儿;同样的,我们质问孩子为什么要撒谎时,他们也不会将真正的原因说出来。

深谙人性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话一直在人们的耳边萦绕,最难的事情莫过于"认识自己",即便是心理学家也难以准确回答这类问题。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又要寄希望于孩子,要求他们准确回答这些难题呢?要想准确了解一个人的某种行为背后具体有什么意义,我们必须先弄清他的整体人格。

一个人做了什么、怎么做的,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在于理解他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

生活史

为了更好地说明了解一个人的整体生活背景有多么重要,我们不妨看看下面这个案例。

有一个13岁的男孩,他有两个妹妹。男孩在8岁之前都过着快乐而美好的生活,因为那时他的妹妹尚未出生,他是家中唯一的孩子,父母的宠爱悉数集中在他一个人身上,不管什么需求都能被及时满足。

男孩的父亲是一位军官,长期在外执勤;他的母亲聪明善良,对这个既固执又黏人的独子百般宠爱,哪怕是偶然提出的任性要求,她也会尽力满足。

不过,如果男孩表现得过于缺乏教养,或者做出了危险的行为,母亲也会生气,二人的关系也会因此而紧张。他们的关系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这个男孩试图支配他的母亲,并对她发号施令。男孩这么做,就是希望能随时随地通过各种无礼的方式让别人注意到他。

尽管这位母亲意识到,儿子确实制造了很多麻烦,但考虑到他的本性并不坏,便对这一切都给予了宽容,依旧给他辅导功课,帮他整理衣服。

男孩也坚信,只要遇到困难,母亲一定能帮他解决。显然,他很聪明,也跟其他孩子一样在接受良好的教育。一直到8岁,他的学习成绩都很不错。妹妹出生后,他身上的一些变化开始让他的父母不能忍受,比如自暴自弃、漫不经心、懒散拖延。如果母亲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他就会扯住她的头发不放,同时拧她的耳朵、掰她的手指,让她丝毫不得安宁,并且屡教不改。

妹妹长大之后,他更是变本加厉,把妹妹当成他的捉弄目标。尽管这时的他还不会做出伤害妹妹的举动,但他的嫉妒之心已经非常明显。这种变化可以追溯到妹妹出生时,因为自那时起,妹妹已经取代他,成为家人关注的焦点。

心理学家

需要着重强调的是,孩子的行为一旦开始变坏,或者让人感到不快时,仅仅关注这种行为出现的时间是不够的,重点在于弄清它产生的原因。

"原因"一词建议谨慎使用,因为案例中的哥哥会成为问题儿童,是由妹妹的出生导致的,尽管这种情况经常发生,但人们往往都意识不到。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这个哥哥无法以正确的态度看待妹妹的出生,但是这两者之间没有绝对的物理因果关系,所以我们不能说,一个孩子的出生,必然会导致另一个孩子变坏。

我们能确定的是,坠向地面的石头,它的方向是确定的,并且带有一定的速度。通过实践探索,我们发现在导致心理"下落"这件事上,起作用的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反倒是那些时常出现的小错误,它们更容易给一个人的成长造成不小的影响。

苏格拉底

毋庸置疑,人的心理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偏差,这些偏差与最终造成的不良结果关系密切,所以人会做出错误的行为,甚至对人生发展的方向做出错误判断。心理目标的确定需要借助于判断,但只要做判断,就有可能出错,这便是出现偏差的根源。

一个错误的判断会导致一个错误的目标。人们在很小的时候就会试着进行判断,一般在2~3岁时,就会给自己确定一个目标。这个目标一旦确定就很难改变,它在给孩子带来一定约束的同时,也在引导、激励孩子不断调整自己的生活,通过具体行动落实目标,并促使其实现。

所以说,孩子自身对事物的理解能力,会直接影响他的成长,认清这一点很重要;孩子一旦陷入新的困境,固有的错误观念也会制约他的行为判断,认清这一点也很重要。

我们已知,像弟弟、妹妹出生这种客观事实,不会从根本上影响他们哥哥、姐姐认知事物的能力,关键在于后者看待这些事实的心态,以及他们会做出怎样的判断。这足以反驳严格意义上的因果论,客观事实决定了实际上的对与错,但客观事实和个人对事实的看法之间绝对没有必然联系。

苏格拉底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欢迎您在留言区交流。您的认可和鼓励,是我们精进的最大动力!恳请您把今天的内容转发给您的亲朋好友。不胜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