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各种教育、心理学流派对学前儿童的学习方式,认知规律进行过研究,尽管研究角度和结论的表述各不相同,但基本观点却是一致的,概括成一句通俗的话就是:幼儿通过自己特有的方式与周围环境互动,主动探索周围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物质世界。
本期节目邀请到了山东省家庭教育宣讲团专家、教育部职业院校教育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学前教育专委会委员、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研究所所长王东辉与我们共同探讨如何正确支持学前儿童学习的问题。
针对学前儿童的学习
家长应该如何正确去做?
对处于生命初期的学前儿童来说,横向的丰富”要远胜于纵向的加速”。意思就是学前儿童学习要依靠感官去感知世界,充分释放天性,激活生命状态,才能成为一个健康的、有敏锐感知力的生命个体,而不是把不适合学前儿童的各种技能训练强加给幼儿,把小学生要学习的知识提前灌输给学前儿童,让学前儿童去掌握小学必学的知识点。在这里给家长以下3点建议:
第一,提供能够多感官体验的、有生命的实物,而非抽象符号。幼儿认知要依靠实物,以促进他们的感觉和经验顺利过渡到认知。以认知苹果为例,成人常用带有苹果”二字的卡片去灌输给幼儿,问题是,苹果”这两个字是抽象的符号,孩子记住了这个抽象符号不等于他知道什么是苹果了。正确的做法是给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真实的苹果,让幼儿去感知不同苹果有不同的颜色:红的、黄的和绿的;有不同的味道:酸的还是甜的,不同的口感:软的还是硬的,脆的还是面的;不同的手感:轻的还是重的。除了实物,模型图片抽象符号都无法提供给孩子对萍果全面这些视觉、触觉、味觉、听觉等感官知觉和真实经验。所以幼儿认识客观世界要遵循如下规律:有实物不用模型,有模型不用图片,有图片不用抽象符号,这才是学前儿童正确的认知方式。
第二,提供真实的、可自由玩耍的大自然环境。学前教育的真谛是回归自然,这对当今整天生活在钢筋水泥大楼里,埋没在人为创造的电子声光色环境中的孩子尤为重要。回归大自然并不是让孩子去那种到处都是人造自然景观的公园或拥有大型游乐设施的游乐场里玩,要让孩子到大自然里真玩”,让孩子感知真正大自然中丰富的生命,比如动物的灵动、植物的生长等。让大自然滋养、激活孩子的生命系统,使孩子变得灵动,这样能从根本上提升孩子心智,远比过早的给孩子灌输抽象的知识要好得多。
第三,提供自然、温馨、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幼儿是通过自己特有的方式”与周围环境互动的,这个特有的方式”不仅包括丰富的感官感知体验,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幼儿天生具备强大的吸收和模仿方式。他们从出生到学会爬、坐、站、走路、说话……这些都是从感知探索和模仿吸收中学会的。如果婴儿不是与人而是与动物生活在一起,他就会吸收模仿动物的生活习惯和语言,比如历史上出现的狼孩”、猴孩”、猪孩”、豹孩”等。良好的家庭环境,不仅包括物质环境,更重要的是家长自身的行为环境,因为教育不是灌输而是传递,是潜移默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