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别人家的孩子三岁百首唐诗,能歌善舞,你落后在哪里?

别人家的孩子三岁百首唐诗,能歌善舞,你落后在哪里?

要说世界上最重视教育后代的国家,中国肯定能进前三。

中国的父母,宁可自己吃咸菜,也要给子女报最贵的辅导班,买最好的学区房。逢年过节,第一个想到的,不是自己的父母,而是孩子的老师。老师要是不收自己的礼物,那是要惴惴不安,惶惶不可终日了;老师要是笑纳了自己送的礼物,在欣欣然之际,又要骂街,感叹人心不古了……

中国的父母,从十月怀胎就处于一种焦虑中:是男是女?怎么胎教啊?出生后又要考虑吃哪个国家的奶粉?用那个牌子的玩具……

一岁左右吧,你十有八九就要接到各种电话,告诉你:亲,你的孩子要学习了,别人家的娃已经从起跑线抢跑了。报不报班?看看微信上,谁谁的孩子,唐诗一百多首了!谁谁的孩子,英语能对话了!谁谁的孩子,能跳舞了……

谁家的孩子啊?反正不是你家的,大概率也不是你邻居家的!互联网在给你方便的同时,也拉近了你与世界的距离,你跟全世界的同龄孩子的家长成了邻居。所以,你家孩子比英国伯克郡老约翰家的小儿子英语差;比美国得克萨斯州杰克的大女儿舞蹈差;而北京海淀区林国强家的娃三岁能背诵三百首唐诗……你焦虑不焦虑?

微信群,朋友圈里,你四周都是给自己娃报各种辅导班打卡的、炫耀的信息,你焦虑不焦虑?

怎么办?孩子应该怎么培养?

我觉得对于三岁前,甚至六岁前的孩子,培养很重要,但培养什么更重要!培养的重点应该是孩子的兴趣与习惯,这期间家长的心态最重要(要平和)。

1.孩子天生具有好奇心,但特别是三岁前的孩子,专注力要差一些。通俗的讲,就是啥都喜欢,喜欢啥的不长久。这时候,你主要是随他的兴趣爱好,适当的引导,重点培养他的兴趣,不能逼他。别人家的孩子背唐诗一百首了,那人家可能对背诵感兴趣,有天赋(唐朝这么多年也只出了一个李白),你孩子就是不背,咋办?今天背过明天就忘了,咋办?

别急。他可能在运动方面有天赋呢,或者在语言表达、算数、认字、画画方面有天赋呢。所以我觉得没必要拔苗助长。我有一个同事,每天回家就老是教孩子这个,那个,软硬兼施。也经常在微信群里秀,后来安静了一段时间。一问,孩子逆反了,对学东西产生了厌烦,这不是适得其反了吗?!退一步,你三岁的时候,可能在玩泥巴(不是取笑你,我六岁的时候还在玩泥巴。)。结果你现在要求你三岁的孩子背唐诗,还不是一首二首,是一百首以上——这种事都看孩子的兴趣,得跟孩子商量。

2.其实小学这点课程,即使六岁前啥也不学,也就是一二年级家长辅导作业辛苦点,不至于孩子跟不上,甚至输在起跑线上。所以第二点,六岁前,孩子学点东西,除了培养他的兴趣点外,更重要的是养成他的习惯。一个好的习惯,可以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的一生。有人觉得,要培养的就是学习的好习惯(不写完作业不许吃饭,貌似不少小学老师也这样要求学生)。其实这只是一个好小的方面。有句话,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觉得挺有道理。通过学习,你孩子的自信心上去了,语言表达上去了,社交能力上去了,这些隐形的收获比背过多少首唐诗更重要。

要是你报了一个班,你家孩子学得马马虎虎,每次去上学都发憷,我觉得还不如换一个班,重新找找孩子的兴趣点。为什么?因为在这种班,即使你孩子能学不少东西,但是自信心会受到很大打击,这个损失是巨大的,也是隐形的,很多人容易忽视,但是对孩子以后的成长影响很大。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上学那会,精英班很热。就是一个年级,把学习好的同学集中的一个班,配全校最好的老师,讲最难的题。有个同学压着线进了这种班,家长很高兴。但是一段时间后,结果是他跟不上精英班的学习节奏,又回到了原来的班,成绩也不是很好了(自信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有点一蹶不振)。而原来的普通班,精英同学被抽调走以后,原来中上游的一部分学生,学习上找到了更大的自信,老师们也有更大的精力关注这些人,不少人就成长了起来。后来考试,不少普通班的学生,考的比精英班的学生还要好一点。

大家都是第一次当父母(最多第二次,o(* ̄︶ ̄*)o),国家也没有开设专门的辅导班,教你怎么给人家当父母,所以大家都没啥经验,是资深的菜鸟。但培养孩子却是一门学问,一门高深的学问。要求父母具备的素养很多,今天先把我认为最重要两点分享给大家。

欢迎大家拍砖。感兴趣的,也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倩姐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