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孩子要不要老人带?要看你能否接受,孩子的"重要他人”不是你

最近被这句百因必有果、你的报应就是我”洗脑了,夸张的妆容、极具感染力的肢体语言,几乎是让人对韩美娟”的个人形象过目不忘。令人诧异的是,褪去光怪陆离的妆容,言语犀利、老辣的韩美娟”实际上是个俊秀的少年——韩佩泉。

孩子要不要老人带?要看你能否接受,孩子的"重要他人”不是你

韩美娟”的形象背后,是一个清秀的少年—韩佩泉

和韩美娟的魔性不同的是,被环球网评价为奔波劳碌寻常人理想生活的代表,中华传统文化当之无愧的传承者”的李子柒,用一袭古风造型、袅袅琴音炊烟,把田园生活的点滴记录成了一幅幅自如闲适的山水画,每一个作品都透露着素净从容的仙气。

把田园农家生活记录成诗的李子柒

这两位风格迥异的内容创作者,都是坐拥千万粉丝的王者”,与此同时,他们还有一个相同之处,就是他们的重要他人”都是自己的奶奶。如今大家对隔代养育的话题褒贬不一,所以想就此和大家聊一聊具体这个话题:

一、 什么是重要他人”?

林文采博士在《心理营养》一书中写道:

重要他人”,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指的是在孩子的心理人格形成及社会化的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人。这个人的养育态度及行为举止,将对孩子的成长形成决定性的影响。

韩佩泉自小患有唇腭裂,前后经历了八次手术,才恢复到正常人的模样。出生时候母亲就离家出走,父亲也因病早逝,是奶奶抚养他长大,用退休金做生活费,也是奶奶四处打工凑学费供其读书上学。他曾在采访中说:我奶奶,就像神一样”。

心理营养

韩佩泉说:我奶奶,就像神一样

李子柒的父母也在很早的时候就离开了她,最开始是由养母抚养,她在微博中曾写道:6岁的时候,被继母拽着头发往水沟里按,被打的半死不活。”爷爷奶奶心疼孙女,就把她接回家中生活,从此她便跟着奶奶长大。她说:奶奶,是我用命在护着的那个人!”

隔代养育

李子柒的奶奶

孩子最初、最本能的会选择是自己的父母作为自己的重要他人”去依赖。可是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父母亲因为工作原因要长期外出,或者由于身体原因、抱憾离开了孩子;有的父母亲还比较年轻、并不懂得怎样照顾孩子;有的父母亲的原生家庭就很冷漠,会对孩子疏远;还有的父母亲会因为感情不和,把精力都耗在两个人的争吵中,忽视对孩子的照顾。

当父母无法对孩子给予关怀照顾时,孩子也会自然而然的寻找另一个人替代原本由父母扮演的重要他人”的角色,这个人通常就会是孩子的奶奶、外婆或者叫姥姥。

二、什么是稳定的重要他人”?

1、稳定的抚养人

孩子在生命初期,对抚养者形成的信任,

是孩子对整个外在世界的信任”的起点和基石。

隔代养育的真正弊端,并不是常规意义上的溺爱”和不科学喂养”,而是老年人和孩子之间要面对更多的分离和更迭。一是生理原因,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带来的不可抗力的分离;另一方面有很多老人带的孩子,到了学龄期又会被父母接到身边,当孩子面对生活环境的巨大转变,又无法真正和父母亲近,就很容易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行为。而这时,父母对孩子的管教、往往是无效居多。

父母亲

抚养者的频繁变动对孩子的影响,令人痛心

如果孩子的抚养者一直变,客体的恒定性就很难建立,而客体的恒定性,则深深影响着孩子存在于世的信任与安全感。

我有位朋友,她在孩子6个月时开始外出工作,孩子交给了婆婆带,孩子2岁半的时候,她生了二宝,担心婆婆照顾不过来,就把孩子交给孩子外婆养了一年,上幼儿园又接回来给婆婆带。对于这个孩子而言,他的重要他人”就是动荡和模糊的。有一次我跟他聊天,他说:”我就是个麻烦,你不觉得吗? 一个不到5岁的孩子,在生命之初不断被转手”,他不确定哪个是他的家,难过受委屈的时候不确定谁是可以信任去求助的人,真的很让人痛心。

2、积极的养育态度

我确定,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

为什么同是隔代养育,孩子的人格张力却不同,绝大部分是养育态度的差异。一个稳定的重要他人”,除了抚养者这个人不变之外,更重要的是抚养者的态度是稳定的,可以给孩子提供稳定的关注与支持。

父母亲

积极稳定的养育态度,是孩子心理韧性的基础

19岁的韩佩泉,经历过家庭的困苦、亲人的离开,唇腭裂手术的艰难康复,可是在他13岁登台时,他唱了一首《雨花石》,他说:他就像雨花石一样在风雨中成长,能做的就是把生活中的挫折和坎坷当成人生财富,积极乐观的过好每一天。”

他自强不息的韧性源自于哪里,有一大部分原因要归功于奶奶积极的养育态度。

面对镜头,韩佩泉的奶奶说:接受了这么多人的帮助,你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面对网友的恶评,韩佩泉的奶奶说:佩佩每次为了让你们开心,都要准备好久。”

一没有抱怨和指责,让孩子有心存良善的感恩,

二懂得肯定和认同,让孩子有自我肯定的力量。

在这种养育韩态度下的佩泉已经确定:我是有本事的,他知道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所以他有信心去面对人生中各种问题、难题。在微博中对质疑和非议,只简单利落的回复了一句话:我叫韩佩泉,今年19岁,一个普通人,和奶奶一起生活,靠互联网赚钱养家,仅此而已。”他有着可以用情感和奶奶维持联系的安全感,懂得设立边界和自我接纳力量。

雨花石

在李子柒的2017年的微博里,我们能看到她和奶奶之间的生活细节:

每次看到我忘记吃饭,她都会默默帮我把饭热在锅里用开水温着,

每次我在房间剪视频一天没出去,她都会按时的把新鲜的饭菜端进来换掉旧的……”

年迈的老人也许无法和孩子交流理想和未来,但种种无声的支持,无疑也在精准传达着对孩子的肯定和关注。

我们一起生活了那么多年,她的每一个动作、她的各种眼神我再明白不过。

那是我捧在心尖上珍爱的人,那是我放弃所有都要陪在她身边就为了保护她的人。”

李子柒在奶奶这里,弥补了曾经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我最重要”的感觉,也找到了有人能把自己看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的归属。这种稳定的养育态度下,她们是彼此照见、被珍视的,这种依恋水平要比大部分妈妈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更凝心深厚。

三、有关重要他人”对育儿的反思

1、还有选择时,孩子一岁前,最好妈妈带

李玫瑾教授曾经在家庭教育讲座中讲道:

孩子出生的头一年再苦再累你一定要自己养。否则你就丧失了对他心理上的控制力。

我们经常能看到那种半大不大的孩子,对着母亲拳打脚踢。这种情况下,有百分之八十的可能,是母亲没有参与到孩子生命早期的教养,失去了对孩子心理上的控制力和依恋,等把孩子接回到身边后,又觉得亏欠过度补偿的溺爱,孩子对母亲没有敬、没有爱,只有怨和愤怒。这就是重要他人”错位后,亲子关系被扭曲的悲剧。等孩子长大了再想通过管教归位,即使付出成倍的艰辛努力,都未必有效。

养育

亲子间缺乏控制力和依恋,孩子对母亲就存在很多怨和愤怒

很多人都觉得孩子小的时候没有记忆,

等孩子长大了、上学了再好好管就行了,这是大错特错的。

孩子两个月的时候,就有了情绪和社会性发展需求,他会花时间观察和倾听周围的人;

孩子三个月的时候,开始认人”,他会喜欢长期在他身边照顾他,回应他需求的人;

孩子早年的快乐和满足,都建立在抚养人的互动过程中,他会把自己的快乐和抚养人的声音、相貌、气味结合在一起。如果孩子一岁前是妈妈带的,即使孩子长大了顽皮、逆反,他在心理还是始终有一个空间留给妈妈,有所忌惮,在心理上依恋母亲,这就是心里的资本。

如果你是孩子的母亲,因为工作原因、经济原因,无法在家做全职妈妈,正在犹豫要不要把孩子交给老人带,那最好等孩子一岁以后再交。最不济,也不要在孩子几个月的时候,就选择长期外出的工作,起码在孩子一岁前,哪怕你白天外出工作,晚上也要带着孩子睡,尽量多和孩子说话、多和孩子互动,让孩子熟悉你,这对你和孩子建立情感关系都是至关重要的,真的需要好好把握。

2、婆媳共养时,维护好核心家庭的边界

有关重要他人”权利的争夺,是大部分婆媳矛盾的主要原因。前段时间杭州一位奶奶,看着媳妇训孙子写作业,心疼孙子,竟带着孙子逃学直奔车站准备回老家,这期间也不接孩子妈妈的电话,心急的妈妈报警求助,最后辗转在车站找到了孩子。 这种妈妈管、奶奶护,就是很典型的老人越权”的案例,忽略了婆媳共养的核心,是爸妈养、奶奶帮,孩子的重要他人”还是妈妈。

重要他人

我们需要理解婆媳共养 的争权背后,心理需求是为了维护孩子对自己的依赖。在我们集体主义的文化背景和家庭结构中,男性会花费更多的精力在社会中争权夺利,家庭就往往成了女性之间争夺权力的主战场,婆媳之间从争夺丈夫日常起居、家庭琐事的管理权,到对孩子的生活、学习习惯培养,总是摩擦不断,总是希望自己是可以获得更多话语权的那一方。

如果你是孩子的妈妈,面对一个喜欢事事插手的婆婆,就需要邀请丈夫做一个平衡者。

1)、帮助丈夫向婆婆表达关注,缓解老人自身的养老问题的安全焦虑;

2)、明确表达自己的立场,养育孩子的主体责任是爸爸妈妈,彼此尊重;

夫妻两人一定要统一好精神边界,这样才能在生活的小摩擦中,共同守住边界,让老人在媳妇给孩子立规矩时,懂归属、知克制,这才是真正的爱孩子、对孩子好。反之,很容易养育出会察言观色的讨好他人、但无法真正信任他人和自信的孩子。

3、错过孩子的前三岁,允许孩子和奶奶亲

之前坐车的时候,看到一位妈妈带着3岁左右的孩子,孩子一直哭,妈妈焦躁的斥责:你不是只要你奶奶吗?都是你奶奶惯的!”孩子在斥责声中,愈加的不安哭闹。我能理解这位妈妈的气郁和心酸:自己怀胎十月生的孩子,却跟自己不亲,一言不合就要找奶奶,搁谁谁心里都酸溜溜的。

雨花石

都是被你奶奶惯的”这种话只会让孩子和自己越来越远

错过孩子的最初养育无法重来,唯有在爱与克制的基础上才能再次连接。

如果你是在孩子学龄期,才把孩子接到身边养育,请不要对他的重要他人”诋毁和评判。

孩子身上的优点,你可以及时发现、给予具体的肯定;孩子身上的不足,你可以帮助他,让他知道怎样做才是更好的选择。无论如何,请不要给孩子盖上都是被你奶奶惯的”这种绝对概括化的标签。被奶奶带大的孩子,在妈妈和奶奶发生冲突时,孩子的心里也会向着奶奶。那是孩子生命之初最信任、最依赖的人,你对这个人的否定,对教育孩子没有帮助,只会滋生孩子对你的怒气和恨意。

爱孩子,便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错过孩子的前三岁,要允许孩子和奶奶亲,最好的弥补方式,是和孩子一起尊重、孝敬老人。哪怕那个老人已经离开了,那也是孩子心中最有温度的、稳定的重要他人”的形象所在。

哪怕老人做的不够好,也不要把孩子的不足,归罪于老人,而是慢慢担起养育孩子的主体责任,孩子才能一点点和你亲近。

为人父母,是一场与生命共始终的修行,隔代养育,是一朵开在荆棘丛中的花,

如果选择隔代养育,就好好呵护这朵花,因为他仍然可以绽放,

如果还有的选……请不要轻易放弃让孩子在妈妈怀里长大的权利,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