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儿育女是一个漫长的旅途,旅途中每一位父母都会体验这两种感情,一举一动有时是因为爱,更多的则是出于害怕。正是父母心中的这些爱与怕,让家庭教育陷入误区。
比如,很多人都是在做自己童年时期向往的父母,把自己幼年希望拥有的东西奉献”给孩子。于是,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满足父母自己,而不是孩子的需要。
再如,大多数父母习惯于一门心思教导子女、教会他们技能、纠正他们的错误,却忘记了亲子关系最重要的元素,就是与孩子共享生活,与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成长。
正如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曾言:我第一次做你的母亲,你第一次做我的女儿,让我们彼此关照,共同成长。
那怎样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进步呢?
《遇见孩子 遇见更好的自己》给家长们指明了方向,阐述了很多实用的方法。本书是由美国三名教育专家联合著作而成,他们分别是赛西·高夫,教育学博士,心理辅导师,执业咨询师,是各类亲子活动以及教师培训项目中广受欢迎的主讲人,出版专著5部;戴维·托马斯,社会学博士,长期为《家长生活》杂志撰稿;梅丽莎·切瓦特桑,教育学博士,曾在多所社区和学校做专题讲座,并受邀在美国及加拿大电视台担任嘉宾,其讲座在家长、教师以及不同年龄儿童中广受欢迎。
书中认为,现阶段我们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以至于在教育的路上,出现了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多半又是父母的问题。要想解决孩子的问题,就要先解决父母的问题。后者才是最重要的。下面,我将针对书中的三点内容,来跟读者进行分享:
第一部分,父母心中的那些爱”与怕”!
第二部分,面对犯错,学会控制情绪,掌握拖钓式”耐心。
第三部分,蜕变成长,坚持原则,给孩子创造安全感。
本书凝聚了作者几十年的心理辅导及教育子女的经验,蕴含了大量的家庭教育哲理,值得所有父母学习。想要改变家庭育儿现状,逐步提升自己,和孩子共同成长,那就拿起这本书吧!

养育孩子的过程,最主要的就是要在适当的时候学会放手。并充分让孩子认识到,家和父母永远站在身后,外面海阔天空,应该走出去让孩子独立大胆闯世界。
戴维第一次送女儿正式上幼儿园,一路上戴维都在叮嘱女儿:你是大孩子了,今天要一个人走到教室。”然后鼓励孩子一定行,在学校里会过得很开心。同时,戴维也是在安慰和鼓励自己。
当车子开到家长止步”的地方时,他给女儿做了祷告,亲了亲女儿的小脸,把装满松饼的盒子递到女儿手里。目送女儿一步步走进学校,看着那小小的背影,戴维心里一阵起伏。使劲压了压情绪,开车走了。
然而,当戴维开出一段路时,脑海中便出现了女儿会不会找不到路?”的念头。突然他就调转车头,开到校园旁边,发疯般地跑过草坪,走过每扇窗户都伸长脖子往里面看。当走到最后一扇窗户,确定女儿已经走进了幼儿班教室,把松饼递给了老师。他才悄无声息地溜了出去。
面对这样的一次入园经历,是不是感觉很熟悉?曾经的你或者现在的你,是否都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着呢?
记得第一次送我家女儿入园,我不仅晚上失眠,一整天更是魂不守舍。脑海中全是孩子在学校的场景,各种假设涌现:孩子现在憋尿了吗?是不是不好意思告诉老师?喝水了吗?和小朋友相处愉快吗?会不会被欺负?
那时候,我也和戴维一样。目送孩子进了教室,却舍不得离开,自己站在幼儿园大门口矗立好久,不知道在看什么?什么也看不到,却像是安慰自己一般。
身为家长,我们总是充满了爱与担忧,害怕孩子在学校吃不饱,交流不畅。但是事实总是出乎意料。当孩子放学时,老师却告诉我:孩子表现很好,互动,吃饭都可以,家长可以放心。”
在伴随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家长们表现出来的爱”与怕”都是正常的。那我们如何在害怕的同时,还能让自己的行为不被左右呢?遇到上面这些类似情况,应该尽量稳住自己,不要停留。相信孩子,把成长的机会还给孩子,并明确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相信你能做好!

家长们可以时常问问自己,有时候到底是因为孩子做错了事而懊恼,还是本来就比较心烦,迁怒于孩子。因为人们常常把这两种情绪混淆。
你确定每一次的情绪失控都是因为孩子的过错,还是你不自觉地把生活上的压力和工作上的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
控制情绪表面上看起来很难,实际上只要我们掌握好要领,就会变得越来越简单。就像书中所说的拖钓式耐心”,即长期的忍耐力。有耐心的家长往往会更有幸福感。
比如,生活中会出现很多这样的场景。玩具被孩子丢到家里的各个角落,墙上乱涂乱画;到了晚上不睡觉,11点了还要看电视,父母怎么说都不听。怎么办?有的家长会吼叫,甚至辱骂,为了让孩子早点睡觉,干脆连哄带吓的。这种抓狂的心情相信所有家长都遇到过。
但是,经常吼叫着让孩子入睡并不是长久之计,也很容易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因此,家长在哄娃睡觉这件事上应该多一些耐心。多给孩子留一些余地,把吼叫的时间用来引导孩子听故事,慢慢地等待,教会他睡觉的意义。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还能扩展孩子对睡眠的认识。
书中用了海上钓鱼的例子告诉我们耐心的重要性。戴维和家人一起去夏威夷度假,在海上钓鱼时,船长把收线起鱼的任务交给了他。
当鱼线发起呼呼声,就意味着有鱼要上钩。船长大声喊道:你的竿子握得不对!”于是,戴维重新把竿子稍微抬高。
转轮没有来回动,快动起来!”船长喊道。竿子再高点儿!快!收线!快点!”连续25分钟,船长一直在喊叫。戴维身上开始冒汗,使出了吃奶的力气收线。突然嘣”的一声。这下好啦,鱼跑啦!船长喊完,转身就走了。
生活中我们做一个耐心的家长有点像船长和戴维钓鱼。你这边拼命地加油,他那边却不停地大吼大叫。最后啥也没捞着。那怎样才能避免这种情况,练就拖钓式耐心”呢?
书中给了我们几条建议:深呼吸,问问自己沮丧是因为自己心烦还是孩子的过错;专心倾听,以孩子为焦点,忘记其他烦心的事情;给孩子留点余地,给予他改变的机会;多考虑孩子的能力;给自己时间缓口气,不要着急;认识到养儿育女是对耐心的考验。

教育孩子要求我们不断成长,不断学习,坚持原则,才能给孩子创造持久的安全感。爱孩子不等于溺爱。过度的溺爱,不仅不能够创造安全感,还会导致孩子逆反心理。父母只能陪伴孩子成长一段路程。因此,我们要坚持一定的原则,使得孩子更加有安全感,家庭更和谐。
阿尔道斯·赫胥黎曾说:坚持原则”是反自然的,它有悖于人性。真正能够坚持原则的只有死人。用普通人的话来说就是没有人是天生的好父母。”
但是,坚持原则依然被很多教育专家,亲子专家所认可。许多父母日常生活中碰到的一大挑战就是不能坚持原则。
比如,在平时的生活中,很多小孩子爱打人,作为家长却舍不得管教,总以孩子小,淘气”为借口。或者说,管教不严格,时松时紧,这样反而会纵容孩子一再犯错。
记得有一次在母婴店门口碰到这样的场景,一个奶奶带着孙子玩滑梯,旁边一个小女孩走过来也想玩,小男孩不肯让。小女孩在旁边等了好久,最后小男孩玩腻了,就走开了。小女孩见状,就爬上去。这时,小男孩跑过来又把滑梯下面的防护垫撤走了。
毫无疑问,他是在搞破坏。
奶奶看到了不但没有管束,反而一直沉默不语,跟在孙子身后。这个小男孩开始变本加厉,抢小朋友的板凳,抢完了又要抢大人手里的板凳。眼看那个家长要发火,奶奶这才把孙子抱起来。弱弱地说了一句:你别抢了,要不没人和你玩了。边说边带孩子离开了。
他们走之后,家长们议论纷纷,都在批评做奶奶的不合格,太溺爱,舍不得管教孩子。
孩子可以不懂事,但是大人必须改变自己的意识形态,懂得让孩子明辨是非的育儿道理,坚持始终如一的管束。这位奶奶明显犯了两个错误。
第一,在孩子犯错的时候没有及时制止;第二,在犯错形成后,没有引导孩子道歉,更没有意识帮助孩子建立对与错的观念。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坚持原则,让孩子知道对和错,而不是帮助孩子逃避责任,只为换来孩子一时的痛快。适当的惩罚和引导孩子承担责任,并坚持始终如一,都是给孩子创造安全感的基础。不但有利于加深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建立亲子纽带,还能赢得孩子的信任,树立家长的威望。对孩子,对父母都是受益终身。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纪伯伦《先知》
《遇见孩子 遇见更好的自己》告诉我们:与其总是尝试如何去改变孩子,不如先改变自己,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以身作则,达到和孩子共同成长的目的。读完这本书,我们不但要有压力,还要有动力。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家长,圣人也会犯错。看开了,想通了,教育孩子就是让我们蜕变成长,解放心灵,拥有美好的家庭生活,做一个有爱,有耐心,有原则的好家长!
——END——
今日话题:教育路上,身为家长的你,有哪些患得患失呢?欢迎留言讨论!
原创作者:念北姑娘;情感咨询,靠近我,温暖你!做你的情感后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