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故事引出问题
近几年,身边的朋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丁克”一族,问其原因,说:先赚到钱,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再打算脱离丁克”。问了这些朋友们,你们不羡慕三口之家其乐融融,四口之家天伦之类吗?双方父母没有舆论压力吗?他们却反问到:你有感受过老人带孩子的辛苦吗?有感受过孩子生病,上学等因为的原因让人揪心吗?先赚了钱足够能够应付这些事也不迟。”听起来也确实有道理,不同的观念决定了不同的选择;这种观念可取吗?有什么深层次的心理因素

2. 问题产生的原因
首先先了解一下概念,丁克这一名称源于英文DoubleIncomeNoKids的首字母缩写词DINK直译即双收入无子女”我国将其音译为丁克”丁克群体,这种特殊家庭模式是家庭层面的概念单指丁克家庭,上世纪60年代丁克家庭首先在西方国家进入公众视野,目前对丁克”概念的界定有了更详细的类型,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种原因:财务预期性;
今天我们探讨的是因为等原因的我们称之为预期性”,预期型动因对生育行为预设了一定的前提条件、一定的考量标准,决定在条件满足之前不生育或基于对未来也无法满足条件的预期,而长期保持无子女状态的人群设置,这些条件与标准的原因往往与他们对生活的认知和体验有关,其自身未必没有生育意愿,也未必完全放弃了生育目标,若有朝一日他们认为生育的前提条件已经满足或降低了预设的标准则很可能会转向生育,这种倾向于预期型动因的丁克人群非常的灵活,但由于达到标准往往难度较高、过程漫长甚至当事人已预计自己难以实现目标使其在事实上长期保持了无子女状态并有较大概率继续保持下去,在他们看来在条件达标前不生育才是对子女负责的态度。

预期型认为自身实力不足以养育子女,或给子女优越的生活与发展条件,并因此保持无子女状态的人群,需注意的是这类人群一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困难人群,反而是高学历、高收入、高消费的三高”人群,只是其条件相对富裕阶层而言不够优越,至少是他们自认为不够优越。
他们之所以会持有这样的理念,很可能是因为最早小时候状况不佳,经历过物质与机遇相对匮乏,竞争激烈的成长阶段,而不愿子女重复他们的经历,但在短期内又难以实现财富水平,无奈采取不生育的方式,以避免孩子受苦的思想。
他们自身很可能有生育意愿,但在物质条件齐备之前,不愿生育没有赚到钱,就不要孩子”是这一人群的典型观点而其财富目标在很多情况下并不完全根据自身收入水平来设定,而是更多地取决于其对生养子女的预期标准,这使得他们往往倾向于为自己设定较高甚至已经超过自身收入层次的财富目标,但过高的财富目标本就是难以企及的财富的积累,也绝非一日之功。

即使预期型人群在未来能够达到其预设的标准,那时也可能因错过了最佳生育年龄,而不得不继续保持丁克状态,事实上过高的财富目标更可能带来的结果是:预期型丁克人群始终无法实现这一目标,而丁克理念在没有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将生育意愿消磨殆尽。
第二种原因:责任预期型
他们认为自己无法将子女培养好、无力承担作为父母的责任,而放弃生育的人群他们在物质条件之外对父母应尽的教育、保护、照料与陪伴等责任也有较高的标准,并且自认为难以做到,这种观念可能与自己成长的家庭的有关;
第三种原因:稳定预期型
他们认为自己的生活不具备养育子女所需的稳定性,因而放弃生育的人群这种不稳定的状态,可能是由两方面因素造成的:
一方面是因自身或配偶的工作经常面临出差、调动或外派,造成频繁或长期的家庭分居,无法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双方感情不稳定,家庭破裂风险较高,而自己既不愿因家庭破裂对子女造成伤害、也不愿为了孩子去勉强维系,事实上已走向破裂的家庭,或是担心将来一旦发生变故,子女的存在会增加离婚成本,离婚后的负担,出于以上考虑而选择不生育给双方留下更好的退路;
这两方面因素可能会同时存在并相互强化,进一步降低家庭生活稳定性,但这种不稳定的家庭状态,并不一定导向丁克家庭,也可能会诱发完全相反的生育选择,即一些夫妇认为子女的存在能够挽救双方感情、稳定家庭关系并以此为目标而选择生育。
第四种原因:环境预期型
他们由于对社会环境的未来很悲观,而选择放弃生育,他们认为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无法满足其子女健康成长,稳定、自由或公平等标准同时达到预期标准,在短期内难以好转,即便转换生活环境也无法满足。

3. 问题有哪些影响和危害
没有赚到钱,就不要孩子”仅仅是预期性动因吗?背后是否隐藏着其他深层次心理因素呢?
笔者认为这种表象原因的背后是内在心理的支配,放弃生育的丁克人群有以下主观原因情况:
第一种、厌恶型
他们可能出于对儿童的厌恶而放弃生育的丁克人群,选择丁克的原因更为单纯也更为坚决,对于小孩子的淘气,调皮等极度反感,难以容忍,他们认为打乱了自己的自由,扰乱了自己时间安排等;
第二种、报复型
他们这类人群以放弃生育为手段对某些家庭成员进行报复,是丁克人群中较为极端的一类,报复的对象通常是其父辈;而放弃生育则是他们通过使父辈断子绝孙”来实现报复目标,这种以报复为目的的生育选择可能是源于成长家庭中极端恶劣的家庭关系、或成长过程中由其家庭成员造成的创伤性经历。

第三种、恐惧型
他们这类人群因担心对分娩痛苦、子女夭折或生下不健康的孩子的恐惧情况而不敢生育,与其他类型的丁克人群不同,恐惧型丁克人群放弃生育的行为并不是出自深思熟虑后的个人选择,而是由于生育意愿被病态的恐惧感压倒,其成因可能与成长经历受挫有关,甚至已经发展为心理病症,当然也可以理解与尊重他们,因为这是成长经历造成的,而不是主观意愿,还要更进一步进行心理治疗,帮助他们走出阴影,在正常状态下做出生育选择。
没有赚到钱,就不要孩子”的性预期动因,会不会因为不生育,亲子关系缺失,缺少子女牵绊,而导致家庭不稳定呢?
答案是:不一定!
一定注意以下这个逻辑:他们是因为不稳定的生活状态,丁克们选择丁克家庭”,而不是因为选择了丁克家庭”导致的生活不稳定;
选择不生育是他们在生活或家庭不稳定的前提下,所采取的适应性措施,无论是否有子女,这类家庭在生活状态稳定、双方关系好转之前,都存在较高的破裂风险,与丁克”无关;

对于更多的其他双丁克家庭来说,首先会主动选择丁克的一般以高学历、高收入人群居多,无子女的生活状态也让他们能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事业发展,加之完全没有子女养育支出,使双丁克家庭在方面压力较小,能够维持更高的生活水平,双方因问题产生矛盾的几率较低;
在以下这几方面,更加稳固家庭。
第一、子女养育问题往往是夫妻间的矛盾高发点双方在养育理念、标准等问题上不可调和的矛盾,也是许多夫妻分道扬镳的主要原因,而无子女的家庭相当于完全摆脱了养育压力,避免了一切子女养育方面的分歧与矛盾;
第二、在双丁克家庭中双方通常在婚前已经在生育问题上达成一致,还要在养老问题上进行更为长远的规划,这都建立在充分协商、有效沟通的基础上而充分的沟通,也能够增进彼此了解;

第三、最后由于丁克人群在我国社会中仍属于少数群体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大多数丁克人群不愿为组建家庭而放弃丁克取向,对组建双丁克家庭的难度有较为清醒的认识,也知道一旦丁克家庭破裂,很难再次找到同样持丁克取向的合适伴侣,来重新组建家庭,双丁克家庭中的双方对于其中艰辛有最直接的体会,因此更懂得珍惜彼此。
4. 问题的解决方案
那么,还是回到先赚一个亿,再生孩子”这种观念,其实还是需要客观审视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实实在在的问自己:是出于成长经历的影响?还是出于发自内心的责任?每个人都会心理存在亚健康的认识观念,需要客观,客观,再客观地进行自我分析。

5. 结语,争议性引导评论,悬念性引导关注
总之,人生最终的追求目标是追求幸福生活,无轮以何种形式组建的一个幸福的家庭都是值得努力奋斗追求的。勇敢地去爱生活,爱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