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孩子的阅读方式正确吗?巧用思维导图,引导深度阅读


孩子的阅读方式正确吗?巧用思维导图,引导深度阅读


阅读能力在STEM教育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是很多孩子的阅读习惯。他们拿到一本书不问三七二十一就读起来,或只找自己最喜欢的章节与故事,或片面追求阅读量并囫囵吞枣,不思考阅读方法,也不求对知识的消化吸收。要么读完就扔,没有好奇心,不会提问题,要么束诸高阁,不喜欢和别人分享书中的内容,无法收获更深的理解。

但阅读不应该只是消遣,更要Go Deeper”——深度阅读,深层次地理解故事和吸收知识。那么,如何引导孩子深度阅读?如果在阅读量与深度之间获得平衡?如何通过阅读培养孩子的逻辑能力和思辨能力?——或许思维导图是个不错的选择!

梳理线索,总结观点



孩子可以利用气泡图”(Bubble Map)分类整理自己的已读书单。

气泡图

气泡图是非常基础的思维导图之一,它有一个中心主题,然后用线段发散出很多气泡,每条线段是一个维度,每个气泡是一个创意,都和中心点有关联,不过也有不少人直接去掉气泡,方便自己写更多字。

Map


孩子读到自己特别喜欢的故事,就可以用气泡图把自己理解的情节、线索画下来,理顺自己的思路,从而更好地了解故事本身及其含义的过程。

抽丝剥茧,把书读薄”

孩子可以利用复合流程图”分析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比如《Judy Moody And Friends》故事里虽然只有Judy和她的朋友Jessica两个主要角色,但有大量小情节、小细节需要整理,于是便可以选择能够展现故事因果关系的复合流程图作为模板——中间是事件”,左侧是原因”,右侧是结果”。

Judy Moody And Friends

复合流程图在美国小学课堂上运用得非常广泛,美国孩子在阅读时,碰到了解决问题”类的故事,都很爱用复合流程图。

比如在阅读完《David goes to School 》一书后,为了更清晰地探讨大卫去上学的原因和产生的结果,孩子们便画了下面这张图:

复合流程图

用时间串联一切,让思路更清晰

复合流程图”和流程图”(Flow Chart)易弄混,虽然两张图都侧重理解故事结构和内在逻辑,但后者更强调时间”的推移。

美国小学四年级的阅读课上,当孩子们读完《The Waterfall》一书时,一起开动脑筋画了一张流程图——

思维导图

第一层次的四个空格内写的是该故事的主要发展过程。理清了第一层次的故事内容以后,学生还要考虑每一个发展过程中,还有哪些小的发展和变化,并填入第二层次的空格中。

孩子正是通过流程图的填写,回忆、梳理并概括了整个故事内容。

思维导图

The Waterfall

复合流程图

双重气泡图

主题阅读,跨界思考

前面谈的,都是读完一本书后,如何做思维导图,绝大多数孩子在阅读时,也习惯看完第一本书,再看第二本,看完第二本,再看第三本……

但英国作家毛姆曾分享过一个截然不同的阅读习惯:就我自己而言,我发觉同时读5、6本书反而更合理。”他的理由乍听起来有点任性,因为我们无法每一天都保持不变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内,也不见得会对同一本书具有同样的热情。”

虽然我们不见得要培养孩子这种阅读习惯,但在阅读完好几本书后,对书做一个跨界的对比,或者在一开始选择阅读书单时,就围绕同一个主题,往往能让孩子有更独到、全面的思考。

双重气泡图”(Double Bubble Map)可以引导孩子们对两本书做类比。

双重气泡图就像两个气泡图的结合版,它的妙处在于对比和类比两个事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在阅读训练中,可以用它对比书中不同人物和不同环境的特点。当然,也可以用双气泡图来比较两个故事的异同。

下图中,中间连接的泡泡是两个故事的相似处,外围的泡泡是故事各自的特点:

双重气泡图

让孩子乐在其中才是最重要的

在画思维导图之前,可以是家长给孩子提问或者鼓励孩子和同学一起讨论,而思维导图只是讨论的结果,帮助孩子在脑子里留下印象。

让孩子乐在其中,才是最重要的。思维导图当然有其格式要求,但如果孩子创意十足,不妨做一些改动。

思维导图做得好看些,孩子也会经常拿出来翻阅,不同阶段看完之后,又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当时不懂、不理解的内容,也可以继续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