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幼儿园小班《谁的脚印》 幼儿园分享阅读谁的脚印优秀教案

幼儿园中班数学下,谁的脚印教案

活动准备:

1、小鸡、小狗、小鸭、小孩及其脚印图片。

2、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游戏:脚印配对

1、出示所有脚印,让幼儿猜猜。

——这是谁的脚印?

2、看看讲讲这些脚印的特征。

——这个脚印看上去是什么样的啊?这个脚印像什么?(用儿歌中的语句来梳理、小结。)

3、 猜出脚印后,就将该动物的图片出示并配对。

二、欣赏、理解儿歌

1、教师示范朗诵儿歌。

2、教师根据儿歌内容提问,幼儿理解儿歌内容。

——小鸡的脚是什么样的,跑来又跑去,就像什么撒满地?

——小狗的脚是什么样的,跑来又跑去,就像什么落满地?

——小鸭的脚是什么样的,跑来又跑去,就像什么铺满地?

——小孩的脚是什么样的,跑来又跑去,就像什么栽满地?

三、学念儿歌

1、跟着教师一起念儿歌。

2、集体边做模仿动作边念儿歌一遍。

3、幼儿自由选角色,表演念儿歌。

四、活动延伸

在个别化活动中创设“动物的脚印”一角,和幼儿共同收集各种动物的脚印并认识这些脚印,同时续编儿歌《小脚印》。

幼儿园小班《谁的脚印》

小班绘本教案 谁的脚印

目标

  初步了解故事内容,感受情节的有趣和神秘。

  体会故事中主要角色“疑惑一失望一惊喜”的情感变化。

  仔细观察画面内容,感知各种脚印的特点,积极运用语言进行表达。

  过程

  一、观察扉页,引出话题

  播放PPT画面2。

  师:你看到了谁?(小姑娘。)她在干什么?她发现了什么?(地上有脚印。)

  师:地上真的有脚印。仔细看看这脚印是怎么样的?(长长的。)

  师:咦?这是谁的脚印呢?(幼儿自由猜测。)

  二、师幼共同阅读,了解故事情节

  1.播放PPT画面3,引导幼儿观察。

  师:这是什么地方?(房间。)你从哪儿看出来是房间?(引导幼儿观察床、床头柜、玩具柜等画面细节。)

  师:看看小姑娘的表情,猜猜小姑娘发现脚印后有什么感觉?(请幼儿模仿小姑娘用疑惑的语气说一说:“这是谁的脚印呢?”)

  师:小姑娘于是准备去寻找,看看究竟是谁的脚印。

  2.播放PPT画面4,引导幼儿观察。

  师:小姑娘到哪儿去寻找脚印了?(引导幼儿感受画面背景的变化。)

  师:她遇到谁了?(小猫。)

  师:小姑娘遇到小猫就问:“你去过我的房间吗?那儿有个长长的脚印。”你们猜猜看那是不是小猫的脚印,说说为什么。

  师:小猫是怎么说的呢?小猫说:“没有,我的脚印是圆圆的。”

幼儿园小班《谁的脚印》

幼儿园分享阅读谁的脚印优秀教案

设计意图: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对未知世界充满了好奇心。绘本《谁的脚印》讲述了一个有趣又带有神秘色彩的故事。“是谁在这里留下了脚印呢?”带着这样的悬念,孩子开始了阅读之旅。从绘本本身来看,它的画面色调明快,情节突出又不乏丰富的细节,具有极强的可看性和延展性。简洁的话语、重复的句式,符合小班幼儿的认知水平。随着阅读的深入,故事情节逐步展开,孩子观察到不同动物脚印的特点,也体验到了主人公的情绪变化。最后,主人公发现:原来是我自己的脚印啊!这样戏剧性的结局给孩子带来了阅读的惊喜。为此,我借助这一绘本为小班幼儿设计了系列活动。
  活动一
  目标:
  1.仔细观察画面内容,感知各种脚印的特点,积极运用语言进行表达。
  2.初步了解故事内容,感受情节的有趣和神秘。
  3.体会故事中主要角色“疑惑一失望一惊喜”的情感变化。
  准备:
  根据绘本制作的PPT(演示文稿)画面依次为:1.封面;2.扉页;3.第1、2页;4.第3~6页;5.第7~1O页;6.第11~14页;7.第15~18页;8.第19、20页。
  过程:
  一、观察扉页,引出话题
  播放PPT画面2。
  师:你看到了谁?(小姑娘。)她在干什么?她发现了什么?(地上有脚印。)
  师:地上真的有脚印。仔细看看这脚印是怎么样的?(长长的。)
  师:咦?这是谁的脚印呢?(幼儿自由猜测。)
  二、师幼共同阅读,了解故事情节
  1.播放PPT画面3,引导幼儿观察。
  师:这是什么地方?(房间。)你从哪儿看出来是房间?(引导幼儿观察床、床头柜、玩具柜等画面细节。)
  师:看看小姑娘的表情,猜猜小姑娘发现脚印后有什么感觉?(请幼儿模仿小姑娘用疑惑的语气说一说:“这是谁的脚印呢?”)
  师:小姑娘于是准备去寻找,看看究竟是谁的脚印。
  2.播放PPT画面4,引导幼儿观察。
  师:小姑娘到哪儿去寻找脚印了?(引导幼儿感受画面背景的变化。)
  师:她遇到谁了?(小猫。)
  师:小姑娘遇到小猫就问:“你去过我的房间吗?那儿有个长长的脚印。”你们猜猜看那是不是小猫的脚印,说说为什么。
  师:小猫是怎么说的呢?小猫说:“没有,我的脚印是圆圆的。”
  师:我们来看看小猫的脚印是不是圆圆的。(引导幼儿观察小猫的脚印,说说哪儿是圆圆的。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小猫的脚印像什么。)
  3.播放PPT画面5,引导幼儿观察。
  师:小姑娘又遇到了谁?(小鸟。)小鸟在哪儿呢?(请个别幼儿从画面中指出来。)
  师:小姑娘问小鸟:“你去过我的房间吗?那儿有个长长的脚印。”
  师(出示局部画面):咦?小姑娘在干什么?(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上小姑娘蹲下来的动作,推测小姑娘在观察脚印。)
  师(出示全部画面):小鸟的脚印是什么样的?(细细的、尖尖的。)像什么?(小草、树枝。)
  师:对了,小鸟说:“没有,我的脚印是尖尖的。”
  师:又没有找到脚印的主人,小姑娘心里会怎么样?(伤心、失望。)
  4.播放PPT画面6,引导幼儿观察。
  师:这次,小姑娘遇到谁了?(大象。)您能猜猜小姑娘会怎么问大象吗?(鼓励幼儿大胆地说一说。)
  师:你们说得真好,小姑娘就是这么问的:“你去过我的房间吗?那儿有个长长的脚印。”
  师:大象的个子这么大,它的脚印会是什么样的呢?(引导幼儿通过对比画面中的小姑娘和大象,感受大象身躯的庞大,并猜测大象的脚印特点。)
  师(出示PPT局部画面):大象的脚印是什么样的?(又宽又大。)
  师:原来大象的脚印又宽又大,房间里的脚印也不是它的。
  师(出示全部画面):小姑娘和大象在干什么?(大象让小姑娘坐在鼻子上玩。)
  师:小姑娘找不到脚印的主人,感到很难过,大象就和她玩游戏。现在小姑娘快乐吗?(引导幼儿感受愉快的情绪。)
  (教师讲述PPT画面6的内容。)
  5.播放PPT画面7,引导幼儿观察。
  师:离开大象,想到还没有找到脚印的主人,小姑娘又怎么样了?(引导幼儿从画面上小姑娘的姿态感受她难过的情绪。请个别幼儿学学小姑娘的动作。)
  师:小姑娘回到了房间。这时,你看她是高兴还是难过?(高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小姑娘笑了,跳起来了。)
  师:小姑娘为什么突然高兴起来了?可能是什么原因?(幼儿想象、表达。)
  师:看,这里小姑娘高兴地说:“我知道了!”小姑娘已经知道是谁的脚印了。你知道了吗?
  6.播放PPT画面8,引导幼儿观察。
  (1)观察画面,推断脚印的主人。
  师:来了一只小狗,脚印是它的吗?(不是。)那是谁的?(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中还出现了什么,并推断出是鞋子留下的印子。)
  (2)点击画面2和8,比较鞋子和鞋印的相似度。
  教师讲述故事,揭示谜底:“原来是我自己的鞋印啊。”
  (3)引导幼儿观察小姑娘开心大笑的表情,一起体验快乐的情绪。
  三、观察封面,引出故事的题目
  1.播放画面1,师幼共同梳理故事情节。
  师:小姑娘在寻找脚印的过程中遇到了谁?最后她发现脚印是谁的?鞋子在哪里?(请个别幼儿从画面中找出来。)
  2.教师揭示故事的名字。
  四、按顺序观看画面,完整讲述故事
  活动二
  目标:
  1.学习有序地翻阅图书,跟随故事讲述的节奏翻页,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进一步熟悉故事情节,感受重复句式的特点,学习角色间的对话。
  3.体验阅读的乐趣。
  准备:
  实物展示台,师幼人手一本绘本,小花裙、小猫、小鸟、大象等胸饰。
  过程:
  一、有序翻页,阅读图书
  1.教师运用“打招呼”小游戏,调动幼儿的阅读兴趣。
  师:请你们把图书放在自己面前的桌子上,摆正。
  师:眼睛看着书上的小姑娘,手指点在上面,和小姑娘打个招呼吧。
  师:用同样的方法也可以和小动物打个招呼。
  2.教师运用实物展示台,和幼儿同步翻阅图书,指导幼儿正确翻页。
  (1) 看封面。
  师幼一起指着封面上的问号,说出故事的名字“谁的脚印”。
  (2)介绍翻书方法。
  师:请你们把两只手放在书的两边,左手轻轻压住书的左边,用右手翻书。(镜面示范。)
  (3)教师用较慢的速度讲故事,讲述中要求幼儿用手指出画面中的主要情节,眼睛跟随画面。一页讲完后,提醒幼儿翻页。
  二、角色表演,练习对话
  1.教师和幼儿分别扮演小姑娘、小猫,表演对话。
  师幼翻书至小花猫页面。
  (1)师:小姑娘问了什么?小猫是怎样回答的?我来扮演小姑娘,请小朋友扮演小花猫,一起来说说吧。
  (2)请个别不善于表达的幼儿扮演小花猫,和教师扮演的小姑娘进行对话表演。
  2.幼儿分组扮演小姑娘、小鸟,进行对话表演。
  师幼翻书至小鸟页面。
  师:他们说了什么?谁愿意来扮演他们?
  (1)请幼儿两个一组表演对话。
  (2)引导幼儿在对话中加入角色特点,用细细的声音学小鸟讲话。
  师:小鸟那么娇小,它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呢?
  (3)男女分组扮演角色进行对话表演。
  3.幼儿模拟大象的声音,进行对话表演。
  师幼翻书至大象页面。
  (1)师:他们说了什么?谁来试一下?
  (2)学习用大象的声音讲话。
  师:用什么样的声音来说话会比较像大象呢?(粗粗的、比较低沉的声音。)
  (3)请女孩扮演小姑娘,男孩扮演大象,进行对话表演。
  4.集体表达最后一句话。
  师幼翻书至第18、19

幼儿园小班《谁的脚印》

谁的脚印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反思

今天我上的是《谁的脚印》,这堂课主要是让幼儿感知各种脚印的差异,形成一定的数的概念。这个故事能帮助幼儿了解脚印有各种形状。有趣的脚印能够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在活动中,我鼓励幼儿仔细观察,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让幼儿在积累了一定的有关脚印的经验后,能够对自己脚印的感知更为真切,体验也更为深刻。

托班智力游戏奇怪的脚印

准备:1、用泡沫块或硬纸板剪成20厘米长,10厘米宽的大脚印多个,涂上好看的颜色。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用脚的不同部位踩出不同脚印。
2、让幼儿练习在不同的脚印拼摆的小路上连贯、准确地行走。
3、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
活动准备:脚印图板若干;拱形门两个、独木桥、相同脚印铺成的路3条。
活动过程:
一、准备活动:
教师和幼儿赤脚,在音乐伴奏下进行全身运动;重点引导幼儿用脚跟、脚尖、单脚、双脚走一走、跳一跳。
二、让幼儿体会用脚的不同部位能踩出不同的脚印。
教师和幼儿一同走脚印连成的小路,引导幼儿观察小路上的图板,提问:你是怎样走这个脚印的?请幼儿说一说并演示。
三、引导幼儿走不同脚印图板拼成的小路,熟悉动作。
1、请幼儿用已备好的脚印图板拼路,试着走一走。
2、引导幼儿讨论:怎样走得快?请幼儿按自己的方法试一试。
小结:小朋友在走脚印时,应先看清楚他的形状、方向,按每块图板上脚印的先后顺序连贯的向前走,脚的位置要准确。
(1)请全体幼儿每人随意取一张脚印图板,自由组合,拼成不同的小路,尝试在小路上行走,遇到困难时,大家一起想办法。
(2)幼儿交换图板,多次练习。
(3)游戏:比一比,看谁快。
幼儿站成两路纵队,每队幼儿将手中的图板合作拼成一条路。口令发出后,第一名幼儿快速、准确地走过小路,钻过小山洞,拍第二名幼儿的手,第二名幼儿出发,回来的幼儿排到队尾,依次进行。教师小结后,两队交换场地,重复进行。
四、在音乐的伴奏下,将所有的图板拼成小路,踩上去,走一走,玩一玩。
反思分析:本节课活动中,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兴趣浓厚,既让幼儿活跃了思维,又活动了身体。体现了幼儿的团队精神。另外,在活动中,还渗透了教育新理念,教师引导幼儿自主探究,亲自体验,充分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的理念,教师扮演了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

***
其他游戏:
智力游戏:看谁认得快
目标:1认识自己的标记。
2知道爱清洁,讲卫生,会用自己用的茶杯、毛巾
1向幼儿介绍一日生活内容。
重点告诉幼儿在幼儿园每天吃点心、吃饭、喝水。小班室内游戏教案
2介绍自己的照片,并贴在毛巾架上。
3幼儿挂一条毛巾在自己的标记图下。
4游戏:看谁认得快
分组进行,巩固各自对标记的认识。
照相机
复习有关字词。
相应的大、小字卡(小字卡每人一套)
大家面向教师坐好,集体说儿歌:
桌面滚球
目标:练习在桌子上滚球,发展手眼协调能力。
准备:三张桌子,一个大球。
将三张桌子并齐,两名幼儿分别站在桌子的两端,
一名幼儿从桌面上把球滚向对面的幼儿;对面的幼儿接到球后,再从桌子下面把球滚回去。没有接到球或球从桌面上滚落下来的幼儿要下场,由下一名幼儿替换。游戏可以反复进行。
看图书
目标:培养幼儿看图书的兴趣
准备:图书若干
教师出示图书及图片与幼儿一起分享故事内容,适当加上情境表演。
体育游戏:小风车
目标:1、学习正确跑的姿势。
2、练习听信号向指定方向跑。
1、幼儿成一横队站在场地一端,每人手持小风车一个。
2、游戏开始,大家一起念儿歌:
数学游戏:有趣的图形
会用圆形、正方形、三角形进行排序。
1、出示用三种图形拼成的小房子,说出它们的名称。
2、老师在黑板上贴上一种图形,让幼儿从小盘中取出与黑板上相同的图形。
3、幼儿根据教师的指令,依次在排序板上摆相应的图形。
4、检查幼儿摆放是否真确,重点辅导错误较多的幼儿。
手指游戏
两手放到腿上准备.然后边念儿歌边做动作.
一只小手出来了,[举起一只手]一只小手也出来了[举起另一只手,两手手心相对]
大拇指见面点点头,点点头.[左右手大拇指各弯曲两次]
食指见面弯弯腰,弯弯腰.[左右手食指各弯曲两次]
中指见面顶顶头,顶顶头.[左右手中指相碰四次]
无名指见面亲亲脸,亲亲脸[左右手无名指轻轻磨擦]
小拇指见面勾一勾,勾一勾[左右手小拇指勾在一起拉两次]
两只小手要回家[两手相对]
一只小手回家了[将一只手放在腿上]一只小手也回家了[将另一只手也放在腿上]

小小班体育游戏走脚印教案怎么写

目标:发展幼儿平衡能力,体验游戏的乐趣。
准备:
1、用泡沫块或硬纸板剪成20厘米长,10厘米宽的大脚印多个,涂上好看的颜色。
2、一封信,并布置一个小白兔的家。
过程:
1、引出课题。
师:小朋友,你们瞧,老师这里有封信呢,我看看,是寄给谁的?(师念信)诶?是寄给谁的啊?谁寄来的?
2、看看信的内容。
师念信后,提问:小朋友,小白兔想请我们去她家干吗呀?为什么要请我们过去?(因为小白兔今天过生日)
3、游戏:走脚印。
(1)师:瞧,那里就是小白兔的家了,可是这里有一条河呢,我们怎么过去呢?(幼儿自己想办法。)
(2)师示范走脚印。(引导幼儿慢慢的走过河中间的石子路。并提出要求:能一个一个踩过去。)
(3)请一个幼儿先示范,然后一个接着一个排着队一起走到河对面。
4、跟小白兔一起过生日,唱生日歌。
5、回家按原路返回。

幼儿园小班的成长足迹里的,爸爸妈妈轻轻告诉你,要怎样写呀?

写孩子的进步,如:孩子未去幼儿园时是什么样子的,去了幼儿园学会了那些本领!孩子喜欢唱说老师教的儿歌、故事!学会了洗手的方法、知道要挽起袖子、不玩水!学会了叠衣服,学会了穿衣穿鞋。知道和家人、老师打招呼。。。这些都可以写呀!都是孩子的成长的足迹!

小班语言活动谁最羞教案

幼儿园小班语言教案:谁最羞

  教师:屈老师

  设计意图:
  刚入园的小班幼儿,刚刚进入集体生活,对家人还有强烈的依赖心理。诗歌《谁最羞》短小、简单,表现了各种动物形象自主独立的心理。由于小班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因此我设计了一张简单易懂的诗歌结构图,试图通过观察、猜测、表演、体验等活动,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我借助诗歌中的“小袋鼠,羞羞羞”的形象寓意,鼓励幼儿像小鸡、小鸭等小动物一样“长大了要自己行走”,尝试自己克服困难,从而帮助幼儿迈开“独立”的人生第一步。

  活动目标:
  1.学习辨认诗歌结构图上的各种标记,感知小鸡、小鸭、小兔、小袋鼠的行走方式,初步尝试自主学习。
  2.学习诗歌,感受诗歌天真活泼的情趣,体验小袋鼠的害羞心理。

  活动准备:
  根据诗歌内容绘制的教学结构图一张(附后),歌曲《乖孩子》。

  活动过程:
  1.观察诗歌结构图,产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师:今天,我们班上来了许多新朋友。你们看一看、说一说有谁。(出示诗歌结构图,鼓励幼儿认真观察图上的小动物形象。)
  幼:有小兔子和大兔子。
  师:哦,是小兔子和兔妈妈。
  幼:我看见小鸡,还有鸡妈妈。
  师:小鸡跟着鸡妈妈,是怎么来的呀?
  幼:(一边在座位上用手握成小鸡嘴巴的样子,一边做动作并回答)叽叽叽,叽叽叽。
  幼:还有小袋鼠和袋鼠妈妈。
  幼:小鸭子和鸭妈妈。
  师:你们看得真仔细,看到了小鸡、鸡妈妈,小鸭、鸭妈妈,小兔子、兔妈妈,小袋鼠、袋鼠妈妈。
  师:这么多小动物来和我们做朋友,真高兴。我们一起向好朋友打个招呼,欢迎它们来做客!
  众幼:你好!小鸡你好!小袋鼠你好!欢迎你们的到来!
  (结构图能帮助幼儿直观地感知诗歌中的动物形象,为初步尝试自主学习诗歌奠定认知上和感情上的基础。)
  2.熟悉并区分诗歌结构图中各符号的特征,自主学习诗歌。
  (1)引导幼儿观察小动物及其身后的符号,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师:老师在小动物身后还画了一些符号。这些符号像什么?猜一猜,这些小动物到底在干什么呀?
  师:小鸡和鸡妈妈身后有什么标记?这个标记像什么?
  幼:像小箭头。
  幼:有点像小鸡走路的小脚印。
  幼:说明小鸡是这么走路的。(幼儿手指小标记指向。)
  师:你们讲得真好。这个有点像小鸡脚印的小标记就是告诉我们小鸡是怎么走的:小鸡,跟着妈妈,走!走!走!
  (师幼一起边念儿歌边用简单的身体动作表演这句诗歌。)
  (利用结构图将诗歌内容、结构形象化、直观化,有利于幼儿主动猜测、合理想象,充分发挥幼儿学习诗歌的主动性。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充分调动幼儿各种感官多通道参与,感知、理解结构图的含义,朗诵、记忆诗歌内容,为后面感知和记忆重复样式的诗歌句型做好铺垫。)
  (2)鼓励幼儿继续观察诗歌结构图,猜测诗歌的第二段、第三段的内容,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师:小鸭和鸭妈妈的身后有什么标记?这个标记像什么?猜一猜,小鸭子和妈妈在干什么?
  幼:小鸭子在游泳。
  师:你是怎么知道小鸭子在游泳的?
  幼:有水,在河里。
  幼:有水,小鸭子,游!游!游!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非常好。“小鸭,跟着妈妈,游!游!游!”
  (师幼起立模仿鸭妈妈带小鸭子去河里游泳,边游边念这句诗歌。)
  师:小兔子和兔妈妈的身后有什么标记?
  幼:有个箭头。
  师:对。那这个箭头表示什么意思呢?猜猜,小兔子和兔妈妈在干什么?
  幼:小兔子是往上跳的。
  幼:小兔子往上跳,跳,跳。(一边说,一边在座位旁跳了起来。)
  师:你们真聪明。小箭头朝上是告诉我们小兔子是跳着走路的。这是一句小兔子的诗歌,谁来连起来看着图念一念?
  幼:小兔子,跟着妈妈,跳!跳!跳!
  (教师鼓励幼儿一边念这句诗歌一边跳到教师周围。)
  (教师尝试让幼儿自主学习诗歌。借助结构图的帮助,幼儿从第一句诗歌的内容与句型中获得初步的经验,并将刚刚习得的经验迁移运用于第二、第三句诗歌的学习,降低了学习诗歌的难度。)
  3.学习诗歌第四句,体验小袋鼠的害羞心理。
  (1)鼓励幼儿仔细观察诗歌结构图,分辨其他小动物的妈妈和袋鼠妈妈有什么不同。
  师:你们仔细看一看,小袋鼠在哪里呢?
  幼:妈妈抱着呢。
  师:小鸡、小鸭、小兔子都是跟着妈妈自己走的,小袋鼠是怎么样的?
  幼:它要妈妈抱,真难为情!
  幼:小袋鼠是大懒虫。
  (这时幼儿都哈哈大笑起来,嘲笑小袋鼠。)
  师:瞧,小袋鼠被你们这么一笑,脸色都变了。变得怎么样了?
  幼:它难为情了,脸都红了。
  师:真的,小袋鼠的脸变红了。小袋鼠听见大家笑话它,会怎么想?
  幼:它会不开心的。
  幼:难为情,脸就红了。
  幼:害羞了,下次不要妈妈抱了。
  师:小袋鼠听了小朋友的话,害羞了。请想一想,我们可以用哪些身体动作来表示?
  (2)鼓励幼儿用各种身体动作表示“羞”。
  (3)小结幼儿的回答,并和幼儿一起带着害羞的表情朗诵这句诗歌,注意纠正幼儿“羞”的发音。
  (小班幼儿也有自己的是非观念,能简单判断生活中哪些行为是好的,哪些行为是不好的。在这个环节中,幼儿通过观察图片,感知小袋鼠的行为,自然而然地对要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抱的行为产生了初步的羞愧感。而教师则顺势达到了教育幼儿“长大后要自己独立行走”的目的。关于害羞动作的想象和夸张的表演,让幼儿对“羞”获得了深刻的体验。)
  4.完整欣赏并学习朗诵诗歌。
  (1)师:刚才我们一起念的诗歌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谁最羞”。请你们看着图,仔细听老师念一遍。
  (2)师:诗歌里有谁?它们在干什么?
  (教师引导幼儿回忆诗歌内容,熟悉并理解诗歌内容。)
  (3)师幼一起边做简单的身体动作边念诗歌。
  (4)教师念小动物的名称,幼儿接念后半段,同时做相应的动作。
  5.小结:鼓励幼儿自己独立行走,不要大人抱。
  师:小袋鼠不肯自己走,要妈妈抱。羞羞羞!请你们劝劝小袋鼠,帮助小袋鼠改正缺点。你想对小袋鼠说什么话呢?
  幼:小袋鼠,你不要让妈妈抱。
  幼:小袋鼠,从妈妈的大口袋里出来吧。
  幼:小袋鼠,出来和我们一起玩。
  师:小鸡、小鸭、小兔子,它们会自己走,自己游,自己跳,真能干。小袋鼠听了我们的话,也要自己走路,不要妈妈抱了。真棒!我们一起为小袋鼠鼓鼓掌,大声地对它说:“小袋鼠,你真棒,我们喜欢你!”
  师:小袋鼠不要妈妈抱了,那我们上幼儿园和回家时应该怎么样呢?

  延伸活动:
  1.引导幼儿替换诗歌中小鸡、小鸭、小兔子、小袋鼠等形象,进行诗歌仿编。
  2.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不要爸爸妈妈抱,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附:谁最羞
  小鸡,跟着妈妈,走!走!走!
  小鸭,跟着妈妈,游!游!游!
  小兔子,跟着妈妈,跳!跳!跳!
  小袋鼠,它要妈妈抱,羞!羞!羞!
(更多教案尽在:屈老师教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