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所说的「教学法」,应该说是教学「理念」。蒙特梭利常说,不希望大家把她的教育理念说成是一种方法,因她所主张的是一种理念、一项真理,要让我们做对的事,做该做的事。正如我们信佛或者信上帝,是相信一个「真理」,而非只是一个「宗教」。那么,蒙特梭利教学法有什么特征呢?

1.尊重儿童,以儿童为中心
尊重儿童是指:认同儿童的情绪,了解儿童的感受。如果一个孩子被尊重,他很容易产生自信、有安全感,这样的孩子自然也会尊重别人;如果一个孩子总是被践踏、侮辱,总是不被尊重,那么他很难产生尊重别人的看法。重点在于,父母亲要尊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附属品。我们平常跟孩子讲话,最好蹲下来,跟他眼神相对,不要用一个「高高在上」的角度。反过来,当孩子跟我们讲话的时候,我们也要仔细倾听,虽然孩子常常说童言童语,可是一定是对他有意义,才会说出来,所以父母亲要重视孩子讲的话。
到底什么才叫做「以儿童为中心」呢?怎样拿捏尺寸才不会变成纵容孩子?这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台湾社会的孩子有两极化的现象,不是被宠得过头,变成小霸王,什么是都以「我(儿童)」为中心;不然就是另外一个极端,被打、被虐待、被屈辱、被骂得不是人,很两极化。所以,首先要厘清的就是,「以儿童为中心」绝对不是让孩子成为家中的小霸王,而是以教育的角度,来看看我们的儿童需要什么样的学习环境与内容,特别为他设计,这才叫做「以儿童为中心」。

2.给予儿童自由的选择权
我刚接触蒙特梭利教育的第一印象是:「不错喔,孩子可以自己选择他要做的事,不是填鸭的,蛮好的。」这种颠覆传统教育理念的方式,就是蒙特梭利教育的特色。
基本上,孩子可以在教室里自由走动,自由选择他想要做的「工作」。当这项教具是他自己选择的时候,孩子比较能维持兴趣,因为「不是大人指定我做的,是我自己选的!」孩子有兴趣,注意力自然就会提高,操作教具时也比较会有「重复」的情形发生。孩子为什么会重复呢?因为当孩子自己选择时,他有学习动机,他想要学会。
我们讲故事给孩子听的时候,最容易体会孩子喜欢重复的情况,因为孩子听一次故事不满足,他想要听好多次。为什么同一个故事他不会觉得腻呢?不只是因为孩子喜欢听、有兴趣,还有一个更深的理由,就是孩子正在学习,他要把故事内容记住。
小孩子的头脑充塞着许许多多的信息,很需要组织、整理、吸收。当孩子重复操作教具时,就是在一个大脑吸收的过程中,不断地锻炼他的感官与运动器官。所以,蒙特梭利的教育以自由为前提,引发孩子的学习动机,鼓励孩子成为主动的学习者。
一般幼儿园的孩子,通常是由老师安排幼儿的课程,几点到几点做什么,中间休息一下,待会儿再看老师给我们做什么。这样教育之下的孩子比较被动,什么事情都要听人家安排,所以到了寒、暑假,最常听到孩子抱怨:「好无聊喔!我不晓得要做什么。」难道孩子往后的一生都是这样吗?都要接受别人的安排吗?所以我们要好好思考这个问题。给孩子自由,包含背后更深刻的意义,那就是帮助孩子成为一个主动的学习者,能够为自己以后的人生负责。
当然,虽然孩子可以自由选择工作项目,但在蒙特梭利教室里还是有一些基本的限制,假如说有个孩子选了一个对他而言太难的工作,我们要跟孩子明讲:「这个教具现在还不适合你。」然后再向孩子介绍适合他的工作,引导他去学习。

3.把握儿童的敏感期
敏感期是蒙特梭利所提出来的一个影响非常深远的观念。以前我们带孩子的时候,会发现一些现象,可是却不知道这些现象叫做敏感期,也不晓得这些敏感期在教育上面,有这么深远的影响。人从出生到长大,有很多段的敏感期,以后我们会在「认识儿童各阶段的敏感期」中详细讲。
这里先举一、两个例子,简单说明一下。神在创造儿童的时候,就给儿童每个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敏感期。在孩子一岁左右,会很仔细的看地上有哪些小东西,即使是一条小毛线、一根回形针、一颗小米粒,他都会捡起来,然后塞到嘴巴去舔舔看。相信很多当妈妈的人都知道孩子有这样的现象,可是却不知道背后的意义。一岁多的孩子为什么会对这些小东西这么敏感呢?因为他要从观察这些小东西来了解这个世界。
至于两、三岁的孩子,他有个秩序的敏感期,这时候的孩子希望环境保持在他熟悉的状况:每天散步的路线要一样、洗澡的顺序要一样、餐桌的座位要一样、东西要放在一样的地方…。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要靠这种方式来建立他的生活秩序,如果生活中有太多变化,他会觉得很不舒服。四岁的孩子不会这样,五岁的孩子也不会这样,奇妙的是,一旦过了那个敏感期,他就不会这么坚持了。所以,对处于秩序敏感期的孩子,若要做任何改变,都应事先告知,给他心理预备,否则就是大人单方面的问题了,因为你不了解他的需要嘛!若是了解,就可以和他和平共处,亲子间的交流就会更顺畅。

4.混合年龄教学
正统的蒙特梭利幼儿园一定是混龄的,三至六岁混合教学。以我在美国实习任课时的观察,蒙特梭利混龄教学真是一幅很美的画面。在一个蒙特梭利教室里,一班大约有二、三十个孩子,如果有小孩弄倒了豆子,很多小朋友都会过来关心,主动帮忙。若有新来的小孩,旧生也会过来照顾、介绍环境。同学们互相友爱、互相照顾、互相学习,小的孩子以大孩子做榜样,尤其是当大孩子做数学、语文的工作时,小的孩子在旁边都看呆了:「哇!好厉害喔!」眼神充满了仰慕,此时在这些小孩子心中认定一个想法:「希望我以后也要像他这样。」「希望我以后也要做这个数学,做得这么好。」
反过来看,有的人会问:「对小的孩子好,那对大孩子呢?」好处就是大的孩子学习照顾幼小、学习自律、作榜样,责任感与荣誉感被激发出来,这样的收获是无价的。我曾经在美国观察一个小女生个案,她三岁刚入学时,真是教室里的一个小麻烦,什么人都不准碰她,她有自己的领域,如果有人「越界」,就马上打回去,什么人都不甩,非常自我中心。可是她在蒙特梭利教室待了两年以后,慢慢进入她的工作领域,慢慢的投入,等到她入园第三年,也就是五岁的时候,她忽然发现,自己是班上最大的孩子,咦!这下子不一样了,荣誉感来了,每当有三岁的新生进来,就马上过去呵护照顾,她不但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还能够看到别人的需要,主动关心别人,这是在传统班级里所看不到的现象。

5.着重智慧和品格的养成
蒙特梭利教育有千余种教具,帮助孩子把复杂的东西变得很具体,所以孩子学起来轻松快乐,自主性强,无传统的填鸭式缺点。例如感官教具里的长方体、圆柱体等立体几何教具,让孩子从小就摸一摸,等到他将来真正学到数学的体积、面积时,就会发现这些是他的老朋友了,他有很具体的概念,怎样也难不倒他。再举数学教具的例子,乘法、除法都可以拿来让孩子操作,用很简单、具体的方式「摸」出答案来。到底怎么摸乘法呢?请看介绍数学教具的地方,你就会发现,数学真的可以用摸的!
所以,我的女儿常常说:「数学好简单喔!」她绝对不是吹牛,我想如果把蒙特梭利教具拿给你们的孩子来操作,结果也是一样,你们的孩子也会说数学好简单!记得我女儿上小学一年级时,我看一下国小的数学教学进度,拿三年级的测试卷来给她试试看,结果她都会做,因为她已经了解什么叫「位格」,知道数字的进位概念。位格就是十位、百位、千位等,当时她就算是算到百万,也都没问题,因为位格的观念只要一弄清楚,就很容易应用。所以在智慧的养成方面,蒙特梭利的教具不论是数学、语文、科学或其他学科,都是一样,能够很有效的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效果非常好。
品格与智慧相辅相成,有了智慧却没有品格,将是人类的大灾难。蒙特梭利的「新儿童」让我们看到,孩子经由专心的工作,会经历一种转变(正常化),从而发展出一群喜爱秩序、自动自发、专注、自律并且快乐的儿童。就如同蒙特梭利的说法:「我们的学校一开始可比拟为疗养院,儿童在这儿发生的第一件事,就是恢复心智健康。」
在日常生活教育中,我们应该教导孩子应对进退的各种礼仪,包括开关门、接电话、接待客人、以及擤鼻涕等等,这些小事累积起来成为一个有品格的孩子,这也是我们作父母亲的责任。

6.尊重儿童的成长步调,没有课程表
蒙特梭利的教育偏重个别教学,依照每个孩子不同的需求而设计,没有课程表。家里如果有两个孩子以上的父母亲会发现,同样都是父母所生,可是两个孩子的个性、喜好、资质却都不一样。我们家的孩子差更多,老大学什么都很快,才教她数字一到十,她一天就学会了,之后怎么考都考不倒;老二就不一样了,同样的一到十,他学起来就有困难,我还为他设计了各种延伸变化,让他反复练习。这样经过一年,他好不容易才学会了。您想,一天和一年,这其中的差别有多大?!如果我事先就计划好课表,他能「装」得进来吗?
妈妈们听了或许会很烦恼,不要课表到底要怎么教?只有一个秘诀,就是尊重、跟随孩子的引导,让孩子「告诉」你。父母亲从生活中仔细观察孩子,就会发现他现在对什么有兴趣,你就赶快做学习纪录,马上介绍他适合的教具。举个例子,我儿子做数学的加法板时,算1+1啊,1+2啊,他用长条木板来算加法,突然,他发现:「妈妈,有好多答案都是9!」因为他在写9这个数字时,印象特别深刻。我耳朵一竖,立刻乘胜追击:「真的吗?好啊,我们来看一看有哪些可以凑成9呢?从1开始,1跟什么可以配成9?那2又跟什么配成9?…」我和儿子两人就把哪些数字木板可以配成9的延伸变化通通摆出来,然后,又进一步发现「1+8和8+1的答案是一样的」,长条木板放在一起比比看,「喔,是一样的。」就这样,他又了解数学加法交换律的概念,原来:1+8和8+1是一样的,2+7和7+2是一样的。
所以,在带孩子的过程中,你看到孩子有兴趣的地方,跟着他就对了,孩子无形中就会透露给你知道。每一个孩子都是特别的,我们要做个细心的观察者,才能够为孩子设计出特别的教导。附带一提,最近我碰到比较多属于学习迟缓的孩子,或是有自闭、过动倾向的孩子,我深深觉得,这些孩子更需要父母亲特别的教学设计与引导。

7.教师是一个引导者
蒙特梭利认为,教师的主要角色是一个引导者(director)。我们要好好观察孩子,跟着孩子走,顺着他可以学习的东西,把教具适时的带进来。
做父母亲的也一样,我们要牢记,自己是一个引导者、是一个观察家,而不是一个「教」的人。我的两个孩子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自己会的。」因为是他们自己从做中学会的,再用前面提过的例子来说,我儿子操作数学教具时,有几个答案都是9,那是他的发现。孩子自己的发现,远比大人告诉他的学习效果好,而且好上几百倍!如果你的孩子告诉你:「妈妈,我自己会的。」你应该把这句话当成是一句恭维,代表你教育成功的指标。就这一点来讲,我们非常需要一次心灵改革,不要再把自己当成权威角色,而要退居隐密地方,当一个成功的引导者。
在蒙特梭利幼儿园里,可以见到这个教育理念的真正落实。你不会听到老师大声喊着:「不要吵了!」代替的是,老师轻声细语跟孩子说:「现在是安静下来的时候。」以前我从来没想过自己将来可以当老师,因为我觉得自己的音量太小,一定管不住孩子。没想到我可以当个很好的蒙特梭利老师,这样刚好符合引导者的形象。大人轻声细语,小孩子也会跟着轻声细语:你越大声吼,孩子也越大声吼回去,他都学你的。别忘了,孩子是最佳的模仿者。

8.配合儿童的环境及丰富的教具
蒙特梭利的教室都有精细的设计与规划,教具摆在儿童拿得到的地方,而且是一个安全的环境。在「居家环境的设计」单元,会有更仔细的讨论,还有实际的照片可以看。你们知道吗?谁是第一个想到在幼儿园里,摆放适合孩子尺寸桌椅的人呢?就是蒙特梭利本人。她主张在一个配合儿童的环境里面,需要摆放小桌子、小椅子、小柜子,给孩子主动去使用。在这样的环境里,蒙特梭利说:「儿童可以脱离成人不当的干预,根据成长的定律,去过自己的生活。」
谈到丰富的教具,是一个准备好的环境必备的东西。蒙特梭利不只是一个哲学家,她还是一个实践者,她创造发明了无数种的教具,我个人所学过的教具就有一千多种,还不包括「延伸变化」。
这里简单说明一下所谓的「延伸变化」如何应用于不同的孩子。以我儿子学数0-9数量(教具名称为纺锤棒盒)为例,他不喜欢我采用的冰棒签,我只好动脑筋来个延伸变化。对了,他喜欢玩小的模型军人,那我就把他的玩具拿来取代,做成数数的教具,结果他真的乐意操作了。再举一个例子,我今天拿绿豆让孩子做日常生活教具「舀豆子」的练习,那你说,孩子比较喜欢彩色珠子,换成珠子可不可以?当然可以。所以一项教具的基本原理把握住了,根据不同孩子的需要与学习状况,就会有很多延伸变化出现。父母亲因此就会变成一个动脑筋的人,一方面观察孩子对什么有兴趣,一方面就不断动脑筋,教具就会不断开发出来。这也是当一个蒙特梭利老师很有乐趣的地方,因为不断看到每个孩子的需要,就会不断有新东西开发出来,做父母亲的也是一样,可以针对自己的孩子来设计。

9.摒除奖惩制度
接受蒙特梭教育的孩子,从工作中就已得到满足和快乐,且有自尊和荣誉感,所以每天都有学习、收获和成长,是很忙碌的工作者。物质的奖励对他来说已经觉得没必要了,他爱工作胜过爱糖果、玩具,他的精神早已提升至更高层次了。
但在刚开始使用蒙特梭利的教学方式,来带领孩子工作时,孩子很可能没兴趣,因为他还没有养成工作的习惯。这就像刚上蒙特梭利幼儿园的新生一样,也是混来混去,因为他还没有找到他喜欢的教具。一旦孩子找到真正吸引他的一项工作,他就会很投入,那时候,你会看到孩子很专心,而且渐渐喜欢工作。到这时候,如果你跟他说:「等你做完这项工作,我就给你一颗糖果。」其实对孩子来说,这已经不重要了。因此,奖励并没有必要,孩子从工作中会感到满足、有收获,他不需要你给他任何奖励。
至于惩罚,我们主要是指体罚,那根本都不需要了。想一想,孩子为什么会做出偏差的行为呢?那是因为他的能量没有导引到正常的工作上去。我们常常看到传统幼儿园里有一些「小滑头」,因为学的东西太简单,可是又被迫要跟着大家一起行动,实在太无聊,当然只有捣蛋了。我发现,很多爱捣蛋的孩子其实都很聪明,原因就出在他的能量没有被导引到正常的发展方向去。所以,当蒙特梭利教室里的孩子已经投入他的工作,很专注的时候,外来的奖励跟惩罚其实都已经不需要。孩子自己有尊严,他会自动自发,他很有学习的意愿,外来的动力根本不必要了。


10.注重日常生活教育及感官教育
「日常生活教育」是蒙特梭利环境里,最早介绍给孩子的工作,它包括基本动作、生活礼仪、小肌肉发展训练、动作的控制、照顾自己、以及照顾环境等等项目,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主要目的在训练幼儿肢体动作的协调能力,使其调节环境,奠定独立生活的基础,并培养孩子的耐心与注意力、手眼协调及互助、爱物的好习性。
家有两岁幼儿的妈妈常会发现,你扫地时,他会跟你抢扫把说:「我也要扫。」或「我来!我来!」这就是教他使用扫把的最好时机,因为这时他最有兴趣。大部份说得出来的动作,如缝、撕、贴、切、拿、打、转、贴、剪、卷、揉、捏、走、坐、站、跑…等,均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这些动作的练习也都是日常生活教育的一部份。
感官教育指的是感官能力的培养,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及立体触觉等,若能在零到六岁感官的敏感期提升其敏感度,对以后的学习将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例如音感的培养,一定要趁早进行,若错过了听觉的敏感期,等到长大才要矫正五音不全或发音不标准的毛病,可能就会事倍功半了。

11.注重本土文化及跨文化教学
世界上不同民族因文化不同,所要教导孩子的内容就会不同。如东方人在日常生活教育要学习如何拿筷子,西方的孩子就要先学如何使用叉子、餐刀、奶油刀等各种餐具,这就是本土化教学的意义。而蒙特梭利一生因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她发现人类互相残杀,很大原因是彼此间的不了解,所以主张跨文化的教学,使孩子除本国文化外,也具有世界观,也能认识并进而尊重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所以蒙特梭利认为教育是促进世界和平最好的途径。
更多育儿与父母学的课程与资料,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海豚圈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