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金华市某心理医院里,接待了一个患抑郁的初中生女孩。
女孩平时生性活泼,但最近突然情绪低落,变得沉默寡言,甚至连续几天不能好好吃饭、睡觉。
父母询问原因,她不愿回答,只是默默的流泪。
得知女孩有轻生的念头,父母赶紧把孩子送到了心理医院。
经过心理医生一番疏导,女孩才说出心事。
原来,女孩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又不知道怎样和爸妈交流,负面情绪没地方宣泄,积累在内心导致抑郁。

父母是孩子最亲、最近的人,遇到事情,父母也是孩子第一倾诉的对象。
但孩子在原本能畅所欲言的父母面前,却不能启齿,对他们来说是痛苦的。
找人倾诉,首先对方得是能理解自己的人。
如果没有理解,自己就感受不到因体谅带来的安慰,而不理解,会使误会增加,又增加烦恼。
这也是孩子不愿意和父母倾诉的原因。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提问,父母不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体验”一位网友说:
上高三的时候,自己的座位在教室的角落,每次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准备问老师,刚挤出座位,已有好多同学在前面排队。
和新来的同桌关系也不热络,折回到座位向她请教时,同桌爱搭不理、说话的语气让自己深感被轻视。
回家后,她向父母讲了自己在学校的苦闷。
不想,父母竟质问她为什么被孤立,还说活该被孤立。
从此她不再向爸妈说什么了。
沟通的双方,父母作为接受信息的一方,如果总照自己的喜好和主观来过滤信息、反馈信息,并不在意孩子的感受和想要。
不以同理心对待孩子;孩子就感受不到家长的爱、理解,原本向父母敞开的那扇倾诉的心门,就会慢慢关闭。
父母关注事情的对错,而非孩子的感受在电影《天伦之旅》中,母亲去世后,父亲独居,四个子女离家在外,都有各自的工作和家庭。
子女们原本答应回家和父亲团聚,但又有各种的原因没有到场。
这让身患职业病的父亲,不顾医生的建议,起行去看望四个子女。在这趟旅行中最后一站,父亲到了小女儿家。
和其他兄妹一样,小女儿也向父亲隐瞒了自己真实的生活情况。
他们在父亲面前制造假像,事实上,生活过得并不如意。
父亲感到疑惑,问:你们有什么事都会跟妈妈说,为什么从不向我分享你们的心事?”,小女儿回答说:因为妈妈善于倾听,而你善于发表意见……你从前对我们要求太苛刻了。”

影片中,母亲在乎孩子的想法和感受,而父亲总在针对事情发表自己的意见。
父亲关注事件的好坏,对与错,而不在意孩子的感受,这是孩子与父亲疏离的原因。
孩子遇到事情,首先会在情绪上反应出来,他们会高兴、悲伤、失落、难过等。他们会把这些情绪和感受,很自然的表现在父母面前。
如果父母总是以事情的对错来衡量孩子的行为,孩子会觉得,父母只在乎事情不重视自己。
在事件中,自己的努力他们没看到,自己失败的灰心失落,也没得到父母的安慰;自己觉得高兴的事,他们也认为幼稚可笑。
爸妈不理解孩子,不在意他们内心的需求,孩子当然会有话不说,因为说了也于事无补。
孩子渴望倾诉,父母却在教育、指责之前有一个新闻,说一个诈骗团伙落网后,供出一些被骗人士的情况。
警察发现,其中一位失婚中年女人,虽然被骗了一大笔钱,但她并没有报警。
这位女士回应说,知道自己被骗,也不打算报警,因为在她最低落的时候,是这个骗子倾听她的心声,使她重新振作了起来。
人有倾诉的需求,尤其在遭遇困难、低落的时候。

而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倾向在网上找陌生人倾诉。
之所以这样做,最大的原因是:安全。
他们不用担心对方戳自己的软肋,不会追根究底。
同理,孩子不愿意向父母倾诉的原因,是他们感受不到安全”。孩子想要倾诉,而父母总在揪错误,进行教育。
一位网友分享他和妈妈沟通不畅,距离越来越远:
初中时,自己的英语成绩不错。
在一次作业中,他把单词中相邻的两个字母写颠倒了。那天老师火气很大,当同学的面,骂他近视、瞎了眼。
老师一顿骂,把他学英语的热情浇灭了一半。

之后,和妈妈说了这件事,说很害怕再次被老师羞辱。妈妈听完之后,说:所以你就不学英语了,用这种方式来报复你的英语老师?”
很多时候,孩子对父母的倾诉,只是想要渲泄。
如果家长高高在上,对着孩子批评指责一番,孩子哪怕有满肚子的话,也会被憋回去。
哈佛大学的研究者曾做过一项实验,证明了向别人倾诉是一种能让人感到愉悦的大脑生化反应。
当一个人有心事不能向人倾诉时,则会造成心理疾病。
孩子无处可倾诉的情绪和心事,会造成心理的不健康。孩子关上与父母沟通的心门,亲子关系也会出现隔阂。
父母让说”,孩子才能说想让孩子愿意说”,父母首先要做的是:换位思考,理解孩子心中怎么想。
美国教育家塞勒.赛维若说:父母与子女间的年龄差异、身份差异是影响相互沟通的重要原因,若父母能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一切问题将迎刃而解。”
知道自己会有主观,在与孩子沟通时,家长不要武断的下结论。
要以孩子的思维和眼光来还原事件本身;
并且,家长常常要扪心自问”:如果换着我是孩子,会怎样反应,又会怎样想?”
当家长有了同理心,才能体谅、理解孩子以及想法。
先接纳孩子的感受,再谈论对错。

张贲妍说:感受就是由内向外散发的一个人的情绪... 孩子有了好感受,才能有好行为。”
孩子有好的感受,才会更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议。
遇到事情,如果家长首先指责孩子,家长激动的情绪让孩子感受到的是冰冷和敌意,亲子关系闹僵,双方就无法沟通。
如果家长首先接纳孩子的感受,以正向鼓励,安抚孩子的情绪。让他们感受好起来,而接下来的教育和建议才会容易,孩子也才愿意说出心事。
善于倾听,让孩子自由表达心声。
家长要给孩子倾诉的机会。

在生活中,常有这样的场景,孩子说:妈妈,今天学校里发生了一件事……”
这时,妈妈要耐心听孩子的讲述,不打断,并认真回应。在聆听过程中,妈妈不时注视孩子的双眼,以肯定、鼓励的语气来回应。
当家长对孩子的话题感兴趣,能感受到父母的关注,他们才会乐意与父母交谈,说出自己的心声。
孩子能倾诉自己,父母才能更了解他们,也能正确的教育他们。
孩子能倾诉自己,才能让心灵健康。
孩子能倾诉自己,才能架起亲子关系中的桥梁。
而父母不需要太用力,只要放宽胸怀,放下成人的看法、主观,去理解、接纳、鼓励、引导他们。
在一个能自由倾诉的环境中,孩子才能自由的成长。
撰稿:娇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