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为什么孩子会重复犯错?其实,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超限效应

幼儿园门口,一位妈妈看到孩子满身污泥的向自己走来,她眉头一皱,条件反射地就对孩子说:你怎么又把自己弄的这么脏?你知道妈妈最讨厌你脏脏的你对吧?你到底干了什么好事?你自己回去洗掉……”

为什么孩子会重复犯错?其实,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超限效应

等到一通发泄和说教结束后,她看到学校的屏幕在播放一个叫做今日好学生”的视频,里面就有她的孩子。原来孩子今天做了好人好事,他去帮助了摔在泥巴里的园丁爷爷,所以才把自己弄的浑身脏兮兮。知道真相后的妈妈内心有些愧疚,但她嘴上还是不依不饶的说:我没想到是这样,我以为是他又调皮了。”

1.

讲不听,骂不改的孩子

问题就出在这个我以为”,家长们总是很难去打破自己对孩子的刻板印象,出了问题,不先去了解事情的真相,凭着自己以往的经验就开始教训孩子:

和你说多少次了,做作业时要专心,别做小动作!”

你是怎么搞得,总是转笔,一支笔有啥好转的!”

你就不能好好写会儿作业,一会儿喝水,一会儿上厕所……”

你这孩子,屡教不改,能不能让我省省心呢?”

你看人家隔壁王叔叔家女儿,做作业从来不用大人操心……”

可是越批评越是发现,同一件事情,自己无论重复多少遍都不管用,孩子依旧会不停犯同样的错误,而且被逼急了,还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逆反心理。于是,家长们又不停地说教,孩子又不停地犯错,教育陷入了一种令人头疼的死循环中。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孩子没有把家长的话听进去,还是他们生性叛逆呢?其实,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超限效应。

2.

著名心理学理论: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一开始,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让人感动,他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开始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可是又过了10分钟,牧师的演讲还是没有结束,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了。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大家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不仅一分钱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这种由于刺激过多、过强、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心理的现象,就被称为超限效应”。

所以根据超限效应”这一理论,演讲者在做一场报告时,他们会充分、有效地利用演讲开始后的前三分钟,在三分钟内逻辑清晰、层层推进地进入自己的主题。

因为如果不在一开始的黄金时段去抓住”听众,由于超限效应,听众的精神会疲劳,注意力会分散,整个人会变得不耐烦。这样一来,这场演讲就注定是一场失败的演讲。同样,家庭教育中,家长喋喋不休,孩子屡教不改的现象,也是一种超限效应。

当孩子犯了错误,父母一次、两次、三次、五次、十次地对同一件事情反复批评,孩子的内心会发生一种心理变化: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甚至是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是偏要和你对着干”!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批评,应该点到为止,注意不要超限,不要过分指责,更不要抓住以往犯过的错误不放。

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该简单地重复和上次一样的指责,请你换个角度、换种方式,让孩子自己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让孩子明白自己做错了,比你告诉孩子他做错了更有效。

3.

如何避免超限效应?

有一位母亲是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的:一天,女儿问母亲:我可以去好朋友Lisa家玩一会儿吗?”母亲回答说:当然可以,不过你必须在12点之前赶回来,别忘了你答应下午和我一起去看电影的。”

女儿承诺一定会在12点之前赶回来之后,就高高兴兴的出门了。可是母亲等到了12点20分都还不见孩子回来,她打了电话到Lisa家,确认女儿还在那里,就在家里安静地等着。又过了半小时,孩子终于回家了。

母亲没有发火,也没有埋怨,只是告诉女儿说:时间来不及了,电影是看不成了,这真是遗憾!”女儿为此很难过,因为自己的失约,妈妈和她都没有看到心仪已久的电影。但她却深深的记住了自己这次的失误,从此以后,几乎没有再失言过。

面对孩子犯的错,这位母亲没有长篇大论,没有过分指责,她只是耐心的等待,并且平静的让孩子明白:你没有遵守约定,就错过了一场精彩的电影。

教育孩子,很多父母都生怕自己少说一句,孩子就会犯错,于是他们不厌其烦地唠叨、重复,想让孩子牢牢的记住教训,避免下次再犯。实际上,大部分时候,身教比言传有效,父母的少说”胜过千言万语。

因此,为了避免对孩子的批评教育超限”,请爸爸妈妈们牢记以下几点:

01.教育孩子,要注意时间、地点和场合

要避免人前教子”,损害到孩子的自尊心,低自尊的孩子是家庭教育最大的悲哀。另外,批评孩子尽量避开三个时间:清晨、吃饭时、睡觉前,这三个时间批评孩子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

02.点到为止,切忌讽刺、挖苦

批评孩子,时间越久、措辞越狠,教育的效果反而越差,有研究发现,只有批评发生的最初几分钟,孩子的情绪和认知会深度卷入,随着时间延长,孩子会慢慢进入左耳进右耳出”状态,走神溜号、神游天外,这是孩子无意识开启的心理屏蔽功能”,以避免大脑加工太多负面情绪和信息。

03.就事论事

当孩子犯了错误,家长要就事论事,不要离题万里、东拉西扯,更不要揪着以往犯过的错误不放,帮助孩子去改正眼前的行为才是教育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要给孩子进步的空间和弹性,不要一次做不到就否决掉孩子,要看到孩子背后付出的努力,也要接纳孩子的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