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编辑:有娃君
把自我管理的权利还给孩子
先分享一下孩子真的是很好的感知者:
昨天早上起床提醒孩子两次,后面忍不住催促了一下。孩子反倒不动了:我本来都要下床了,你越催我,我越不去。”
强忍着大脑盖子半闭合,闭嘴不说话,后来,早饭时,我忘记东西去拿,孩子和姥姥说你也不管管你孩子,她哪天要是把我揍了怎么办?”姥姥说不会的,孩子说:你看她嗒嗒哒,哒哒嗒的”。
我们后来讨论一致认为,我虽然努力半闭合大脑盖子,但不满和愤怒的情绪通过我重重地走路声流露出来了。孩子和姥姥的戏剧对话也提醒了我需要反思。
晚上启发式交流:
今天上学路上没能听你想听的成语故事你应该挺失望的吧,是什么原因咱们没听到呢?”
因为晚了。”
发生了什么晚了呢?”
你催我我不起来。”
那你想不想听?”
当然想。”
怎么做就能听到呢?”
准时。”
做到什么可以准时呢?”
早点睡觉,叫我了就起床。”
还有吗?”
快速上厕所刷牙换衣服,不磨蹭。”
嗯嗯,听上去你自己想到好办法啦,妈妈相信你能做到!”
今天早上,我只是用一直用的爱的方式”和她说早上好,说我爱她,然后我就自顾自去卫生间了。
孩子很快就来洗漱了,后来还比我早到餐厅吃饭。及时鼓励,姥姥姥爷也说:今天怎么做到这么早啊?比妈妈都快。”
把孩子自我管理的权利还给她,我也轻松孩子也更独立。

孩子是最好的情绪感受者,却是最糟糕的表达者。
在上面的这个例子中,孩子通过妈妈的脚步声,从而感知到妈妈的情绪,从而对姥姥说:你也不管管你孩子,她哪天要是把我揍了怎么办?”

事实上,在生活中,孩子会通过父母的一个眼神、面部表情、说话语气、肢体动作等等觉察到父母的情绪。如果父母的这些情绪是和自己有关的,孩子会感到焦虑和不安。
然而,他们很难用语言表述出来,所以很多时候他们会用哭闹、发脾气、或者搞破坏来表达,如果父母没有觉察到这一点,继而对孩子说教批评,可能会让矛盾激化。

那么,这个时候可以怎么做呢?大家可以借鉴案例中妈妈的做法,通过启发式提问,帮助孩子自己找到解决的方法。
这里,分享给大家一些启发式提问的典型句式:
发生了什么?你当时想要完成什么?你对发生的事情有什么感觉?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那件事情的发生?你从这件事中学到了什么?你怎样才能把这次学到的东西用于将来?你现在对解决这一问题有什么想法?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