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今天的题目,不少家长可能会觉得有点刺痛”,好似被泼了一盆凉水,又或是被当头棒吓。
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家长凭着自己的主观意愿,没有真正地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就很容易陷入自我感动,自我麻痹”的这样一个状态,往往就错失了很多互动的时机,更别谈有效互动了。
01 自我感动,从何而来?我们一直说,自闭症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我们要带着孩子慢慢走出他们的世界,对于我们家长自己也是一样,长时间的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我们就很容易陷入到一种自我感动,自我麻痹”的状态,这时候,我们就要及时反思自己,及时调整。
我发现,家长们的自我感动”往往表现在三个方面:
过度解读孩子;家长自身知识缺乏;盲目地忙碌。下面,我将通过一些实际案例(注:案例中的名字均为化名)进行讲述 。

案例1
一次课堂巡视中,苗苗拿着积木在眼前把玩,她尝试着用各种角度、各个方位地去顺着积木的线条看,苗苗妈妈就在一旁看着,我问妈妈为什么不和孩子互动呢,妈妈很兴奋地告诉我:老师,你看孩子懂事了,他在想用什么样的新方法玩呢。”
很明显,苗苗这时候是在寻求视觉方面的刺激,也就是自我刺激,苗苗妈错误地将孩子的行为过度解读为孩子正在研究”,让苗苗自己在那里独自把玩了30分钟,再来就是家长的知识匮乏,分不清孩子是自我刺激”还是真正地在玩”。
那当孩子产生自我刺激时,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呢?
在这个情形下,我们可以拿起一块同样的积木,随着孩子的角度,仔细观察,然后用一些夸张的声音、表情去吸引孩子的注意,或者是及时地将孩子的注意力转移,用另外一项有趣的活动来吸引他,而不是让他在那里独自自我刺激着……
案例2
一天,小鱼妈妈和我说,她发现小鱼已经有了同理心”,因为他看到了电视里有人哭的场景,他也会哭,他看到小朋友哭,也会探过头去看。
(注:同理心是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和位置上,客观地理解当事人的内心感受,且把这种理解传达给当事人的一种沟通交流方式。)
事实上,小鱼是看到了哭”这样一种行为现象,关注到了,并进行了模仿,尚不能称之为有同理心”。
那什么样的情况可以叫做有同理心”呢?有一次我们带着孩子们去看电影,电影里有一个片段是,主人公走山路,把腿给摔断了,有一个孩子看着主人公躺在医院里的场景,就哭了,他说:老师,这个人好可怜,他摔断了腿,他一定很痛吧。”
小鱼看到了哭,却没有传达”。不过,哭”这个行为表现,已经引起了小鱼的注意,我们可以藉此和孩子展开一系列的互动,逐渐引导孩子学会表达。

案例3
吃饭的时候,嘟嘟奶奶不停地往嘟嘟的碗里去夹菜,我问嘟嘟奶奶,怎么一直给孩子夹菜呢?”奶奶就说,因为孩子一直在看我碗里,这是想吃菜的意思。
我们家长确实很会照顾孩子,但是,很多时候正是无微不至的照顾”让孩子错失了很多能力成长的机会。自闭症孩子本来就缺乏互动和主动社交的能力,我们更要在生活中多多创造机会,加强这方面的锻炼。
在这个案例中,嘟嘟奶奶错误地理解为,嘟嘟看着碗,意思就是想吃菜,如果这就是互动,那我们”在哪里?
我们是不是可以试着引导嘟嘟看看碗,再看看我们的时候,才夹菜给他呢,又或者进一步引导着孩子把碗向我们这边递,又或者是用筷子划拉,有这样的意识表达,再夹给他呢……
案例4
有些孩子能够听懂指令,并且很好地执行家长的指令,家长们往往就会用孩子是否听话”来评判孩子的好与坏,家长们觉得孩子能听懂指令,搬凳子,拿东西,他都能做得很好,就是一种比较好的能力状态;相反,孩子不听话,凡事都说不”,就是能力差,这也是家长对于孩子认识不到位的一个体现。
当孩子说不”的时候,我们先不要觉着孩子讨厌,而是想想,能不能尝试换一种方式来与孩子进行沟通呢?
小米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他的关注、与人互动、理解能力都非常好,只是从生理和心理的状态上,小米都已经到了叛逆期(LSP5-共享控制),家长说:小米坐好”,不坐好!”,家长说:小米睡觉”,不睡觉!”,他会用所有的不”字来否定家长所有的要求,小米妈很苦恼。
和小米妈交流的过程中,我问她,那你有没有试着以游戏的状态来与孩子进行沟通呢?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以游戏的方式和他进行沟通的话,效果会好很多,比如说,到了上床休息的时间,我们可以玩小鱼游”的游戏,把脚”当作小鱼”,小鱼游啊游,从鞋子里面游出来了,让他脱鞋。
我们的孩子从来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人,而不是执行任务的机器。所以家长一定要自身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不要仅用主观意愿来判断孩子的好与坏。
案例5
谱系家庭里,很多家长会为了孩子,放弃自己的工作和娱乐时间,背井离乡,甚至放下了家庭。有不少是妈妈一个人带着孩子,结束在机构一天的干预后,回家还要做饭、洗衣、打扫卫生。
我们在线下机构的家长,每天都是需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的。
南南妈就常常和我叫苦”,和我说,每天回到租的房子,忙完家务都已经九、十点了,根本再没有单独的时间和孩子互动。
我已经可以想象到南妈每天回家是怎样的场景:为了抓紧时间把家务做完,南南被放在一堆玩具中间,自娱自乐,南妈抓紧时间做家务,可是家务做完,孩子也到睡觉的时间了。
我说,南妈,你每天照顾南南,我理解你,但是正因为这样,我们才更需要做到效率最大化,而不是放弃和逃避互动。
我给南妈提了个建议:我们的作业不是一定要做桌面教学,我们也完全可以在洗衣做饭的时候,比如说,让孩子帮忙拿个洗衣液,这时候我们是不是也能简单地教了颜色和汉字,在洗衣服的时候,搅出泡泡来,和孩子一起玩,这也是做游戏啊,让孩子自己揉一揉小袜子,不用洗干净,这是不是就是生活自理了,所以在做家务过程中,也是一样可以完成互动的。
作为教学主任,我每天要操心的孩子更多,备课,上课,也常常是忙得不可开交,但是我知道的是,进了自闭症这个圈子,就注定要走上一条不容易的路,家长和老师都要合理规划好自己的时间,切勿因盲目而造成忙碌,忙非盲,才能达到有效的康复状态。
令我最痛心的就是舍钱不舍人”的家长了,这类家长可以花大笔大笔的钱去给孩子加课,却从不愿意在自己的身上找问题,找原因,花时间和孩子互动。所以往往是孩子能和老师互动地很好,和家长却完全互动不起来,可是我们的孩子能一辈子待在机构,一辈子只和老师互动吗?
在这里小小总结一下:家长要真正去读懂孩子,而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错误地过度解读孩子;在忙碌的生活中,不断地给自己和孩子创造一些互动的机会,做到效率最大化;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知识储备,不是一味盲目”付出,否则只会被自以为是”的努力”所感动”。什么是有效互动有效互动:基于良好的关系,以共同关注为前提,在情绪状态良好的情况下,有眼神交流或者肢体语言的互动模式。
(有效互动五大要素)
1、关系
我们在此之前,就一直在强调,正确的亲子关系,是干预的前提,是孩子与你能够良好配合的基础,而正确的亲子关系的唯一标准,就是爱而不黏,敬而不畏”。
这八个字诠释了我们和孩子之间,应该处于一种怎样的平衡状态。
首先,孩子不排斥你,才会愿意接近你,你们之间才有互动的可能;其次,孩子不黏腻你,你们才能进行正常的互动;再就是,你对孩子是要有一定的威严在,才不至于被孩子牵着鼻子走,才不至于拿孩子一点办法都没有。
避免杯弓蛇影”
建立了关系后,孩子可以做到和爸爸妈妈,和机构的小朋友有良好的互动,但是遇到不熟悉的人和他打招呼,就一直躲着。
其实这时候家长完全没有必要紧张,试想一下,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安全区,遇到不熟悉的,尚未建立起良好关系的人,孩子有回避的表现也是很正常的。家长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切忌杯弓蛇影”,胡乱给孩子贴标签”。
而当孩子因为不熟悉产生抗拒时,我们又该如何走进孩子呢?
小七排斥除了妈妈之外的所有人的靠近,和妈妈在玩保龄球时,玩得好好的,但是只要他感觉周围一米之内有陌生人,立刻嚎啕大哭,所以一开始,我们的课程根本没法正常进行。
基于这样的情况,第一节课,我并不急于和小七互动,而是保持着一个他知道我在,但是并不会哭闹的安全距离”内,当他成功完成某一项任务时,我立刻夸张地给予欢呼、鼓励,整节课,他也并没有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不适。第二次的课上,我依旧坐在那个地方,他在玩积木,我就拿了一块和他一样的积木,递给他一块,一开始,他不用手接,也不看我。我不放弃,第二次、第三次的时候,他抬眼看了我一眼,接过去了。
我一直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到第三节课的时候,慢慢地,我成功地加入到孩子的活动中并进行了轮替。
在这过程中,没有强迫,也没有要求,只是让孩子逐步地接受。

2.情绪
良好的情绪是互动的前提
东东的LSP1和LSP2已经完全建立,我们在运用联合行动流程和孩子进行互动时,设置的流程稍微有些难度后,东东做到第二步,没做起来,突然情绪就爆发了。
我让他坐到了小凳子上,我也搬来一个小凳子,坐到他的面前,什么都没说,就这样看了他一分钟,他还是在哭,我拿来了一个鼓,咚咚咚,敲三下,把鼓递给孩子,咚咚咚,他也敲了三下,接着我又用不同的形式,一会儿敲敲鼓面,一会儿敲敲鼓背,大概敲了两三分钟,孩子的情绪状态慢慢稳定了下来,我撤出了鼓,这才继续完成我们刚才没完成的项目。
当孩子遇到具有一些挑战性的任务,情绪状态难免会不好,这个时候我们要及时中止课程,稳定孩子的情绪,等待孩子平稳下来之后,我们再继续慢慢完成。
别让情绪失控”
很多家长会因为孩子情绪状态不好,自己也开始暴躁,压迫着孩子做,要求孩子必须完成,但是这样的结果只会是造成亲子关系的恶化。双方都处于情绪失控的状态时,再想要好好完成任务就不可能了,这个时候,我们要冷静下来,仔细想一想,是孩子故意不完成,还是孩子需要帮助,一味的压迫只会造成孩子反感,反而会破坏你们之前建立起来的关系。
3.共同关注
共同关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个情境是,上课的时候,老师上到一半,突然停了下来,眼神开始看向某一个地方,认真看老师的学生也会随着老师的视线看往那个地方,而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和老师建立起共同关注的过程。
小小还是处于以物为导向的时候,我们建立共同关注的关键点是泡泡。
一开始,我在一旁吹着泡泡,小小并没有注意到我,也没有注意到泡泡是我这里出来的,她只是看到了一些泡泡。我看到孩子追视到哪个泡泡,就戳过去,很快,孩子注意到了我,在把泡泡全部戳完后,我立刻拿出泡泡继续吹,这样几次之后,孩子注意到泡泡是从我这里吹出去了,我就顺势拿出泡泡水,让孩子爸爸妈妈引导着孩子吹泡泡,就这样,和小小建立起了共同关注,最终达到了有效互动的效果。
单一轮替”并非有效互动
有一个家长兴冲冲地跑来跟我讲,今天互动”很成功,一整节课,轮替穿了三十分钟的珠子,我递给他一个,他穿上去,我穿一个,递给他,他再穿一个……
我问妈妈:那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是否有看你?还是一直在玩着珠子呢?”
妈妈的脸上流露出一丝不解。
我们所说的轮替,最主要的是有眼神的交流和肢体语言的交流,没有这些交流的轮替”,依然是处于以物为导向”的阶段。我给这个妈妈的建议是,下次在玩穿珠子的时候,可以试着故意等孩子手里珠子没有了的时候,等待,而不是主动递给他,等他抬眼看向你的一瞬间,这时候再给他。

4.好玩有趣
不是只有玩具”才能好玩有趣
很多家长误以为只有玩具才能好玩有趣”,才能达到有效互动,于是往家一大堆一大堆地买玩具。
其实我们完全不必要这样,换了新鲜玩具之后,孩子也只是对新玩具”这个物感兴趣,而不是对人兴趣提高,而且过多的玩具会让孩子分心。
就拿积木来说,我们可以怎样做到好玩有趣呢?我们可以把搭积木的形式不停变换,除了搭房子,我们还可以把积木当成小汽车、滑梯、撞球;我们自己在搭积木的时候,还可以配上一些丰富的动作、表情、声音,让自己就变得好玩有趣起来,因为我们自己的好玩有趣,孩子才会愿意和你一起玩积木,大家一定不要本末倒置了。
5.参与
参与是有效互动的最终目的,做到以上四点,参与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参与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孩子允许你参与到他的游戏当中,也就是关系的建立。
2.孩子愿意参与你的游戏中,也就是孩子的意愿和动机。
特别提醒1.不同能力阶段不同的要求
LSP将自闭症谱系孩子上学的能力划分为了10大部分,而对于处在不同能力阶段的孩子,我们设置的课程目标和互动的要求也要是不一样的。
最首要的就是建立起孩子LSP1的能力,也就是以物为导向转向为以人为导向,帮助孩子构建LSP1的能力阶段时,我们对于家长的要求是能够追随孩子,跟随孩子,择机去引导,在这一阶段是以游戏为主。
在达到LSP1-3后,我们就可以着手建立孩子LSP2的模仿的能力,这一阶段就是以引导和规则约束为主,而不是盲目跟随。到了构建LSP3、LSP4能力的时候,我们就需要让孩子进入到小组课中,从更多的人身上去学习……
2.有效引导而不是盲目追随
有效的引导和盲目跟随的区别在哪里,听完晨晨和皓皓的故事你就会知道了。
我们有时候游戏课会安排两个孩子在一起上课,这样家长们也会从彼此的身上学到不少东西,产生一些互动的灵感。
那天晨晨和妈妈在玩推凳子,而皓皓和妈妈在玩吹泡泡,两个妈妈都在卖力地和孩子互动。
皓皓妈一直追着皓皓吹泡泡,却没有注意到,皓皓的眼神在追随着晨晨和妈妈玩耍的身影,我正好在皓皓前方,就立刻拿了一个凳子,塞到皓皓手里,这时候,皓皓竟也开始推着凳子,去追着晨晨了。
皓皓妈惊呆了,我告诉皓皓妈妈,其实皓皓刚刚已经用眼神追着晨晨一圈了,只是你一直跟在他后面,才看不到。在和孩子互动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保持在孩子前面的视线范围内,及时观察到孩子的动向,才能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