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们国家人口出生率首次跌破1%,,这个数据成为自1978年至今,中国出生率最低点。
如今,多个省区市陆续调整产假,像浙江一孩产假158天,二孩三孩调整为188天,陕西省计划三孩产假增加到350天;也有的地方开始实行延长妈妈产假+生娃就发钱”的双重补贴。
实际上,很多出生率低的国家,已经在执行长假+发钱”双补,那么,横在妈妈面前的生育焦虑”解决了吗?
在传统观念中,妈妈的角色应该是相夫教子”,要是再带上一点儿温柔、善良、体贴、毫无抱怨、尽职尽责”,那就是中国女性的典范。
尽管时代已经走出相夫教子”,但是,这种完美母亲”的人设依旧存在。
这让很多妈妈们,不得不面对同一个问题:
要么像没有工作一样生育,像没有生育一样工作。
两头堵,不过如此!
通常对于爸爸来说,要平衡事业和家庭,然而,对于妈妈来说,要在事业、家庭和母性这三者间找平衡。
因此,妈妈所面临的挣扎、矛盾、痛苦与困惑,以及要纾解的焦虑感,至少要多三成。
又上班、又带娃,是很多妈妈不得不面对的挑战。
生活里,很多妈妈都有过大致相似的经历,从怀孕到生娃,不得不改变工作轨迹,为工作和家庭尽最大努力,依旧慌乱不堪、力不从心。
有的还会面对降职、降薪,或者休完产假之后,无法重新到岗。
这还只是工作方面带来的影响,结婚成本高、托幼资源不足、教育资源配置不均、养老负担加重等等因素,也让生育焦虑”越来越沉重。
孕育生命,是一件无比伟大而神圣的事。
作为妈妈来讲,把生命带到这个世界,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不断创造出奇迹和美好,这应是本该享受的幸福,也是妈妈们独有的权利。
但是,有生育焦虑”横在中间,想生变成不敢生,哪怕再幸福的事儿,也只剩下担心和顾虑。
这绝不是单纯改善职场环境、提升妈妈幸福感的问题,事实证明,根本没有那么简单。
欧洲,是世界上最早出现低生育率危机的地区。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洲人口出生率一直在下降,甚至从1999年开始,整个欧洲人口,就开始进入负增长,如果没有国际移民流入,来维持人口总量,估计问题早就盖不住了。
瑞典作为北欧福利国家的代表,通过延长产假和发放家庭补贴,来解决问题。
瑞典政府规定,父母可共享16个月的育儿假,而且每个月有儿童补贴”,如果家里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小孩,还能获得额外的大家庭补贴”。
德国则实行父母12个月共享产假,同样有额度不等的奖金激励。
这种长假+发钱”的措施,效果如何呢?
实际上,这对于出生率或者生育率,影响都不明显,该不生还是不生,甚至出现了反作用,形成福利悖论”。
12个月或者16个月的产假,被认为是女性专利,反而让男性在工作方面,得到更高程度的尊重。结果,形成了产假越长,妈妈们越无法重新工作的恶性循环。
解决实际存在的生育焦虑”,直接和人口均衡发展、促进社会就业等等,诸如此类的宏观社会议题相挂钩。
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全国出生率首次跌破1%。
虽说长假+发钱”,并不能完全解决解决生育焦虑”,但是,至少可以先从发钱开始,从延长产假、改变工作环境做起,或许能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新生之路”。
放眼全球的话,老龄化、少子化也是普遍难题。
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在7月份发布了一项预测数据,如果不解决低生育率,到本世纪末,包括意大利、日本、波兰、葡萄牙、泰国等二十多个国家的人口将会减半。
其中,韩国在2021年正式迈入人口死亡交叉”,最后的韩国人”将活到2750年,然后韩国彻底灭绝。
人口问题,终将是改变未来世界的重要因素,其影响到的,不仅仅是经济形势、社会环境和地缘政治。
谁能处理好这个问题,谁就是未来世界的主力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