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孩子学再多的兴趣班都没用,都像混日子似的,为什么?

有些孩子吃饭时,经常掉饭、掉菜、掉筷子,做事情时马马虎虎,丢三落四,只是为了完成任务,经常走神发呆,几次的叫唤也都没反应,对周边发生的大多事情熟视无睹。

家长在辅导这样的孩子做作业时,认为已经说得够明白了,他就是不懂。唉!怎么这么笨!”可能不少家长着急起来会被逼出来这么一念头。

但家长们大可放心的是,绝大多数都不是智力上的问题,而是专注力的问题,是孩子的意识思维不能投向所做的事情之上而造成。有些父母不明白当中的道理,所以着急;有些父母稍微清楚的,又认为这没什么,孩子长大了自然能改善。

事实上,人的外在行为表现,还有行为的决择,都是由意识思维决定的,当人的意识思维慢慢的形成习惯时,再随着时间的推移,将进一步的根深蒂固,到时就很难改变了。所以,我们要在它成形坚固之前,就要把它改正过来,变成一种良好的习惯。这完全是可以通过训练来实现的。

孩子学再多的兴趣班都没用,都像混日子似的,为什么?

灵芝桩训练

孩子的专注力可以在几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在生活中,如吃饭、穿衣,行走坐卧时的动作、表现;二是做事情时,如做家务、劳动或工作中的神情、状态;三是思考时,如学习、读书、考试、做作业时进入的深度和广度。通过这些,就可以知道他们的专注度大概如何了。

专注的状态粗略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意识层面的专注,这类专注完全是由意识所控制的,是人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信息和思维习惯做出的反应。这种专注没有任何延展性,一旦脱离他感兴趣的事物,他就容易走神、发呆,容易从一个问题跳到另一个问题,是专入思考”之中了,但自已又完全不知道思考到哪里了,思考了什么?第二类型的专注,就是觉知状态下的专注,人在这样的专注状态下,能知道当下在做什么,思考什么,这样做可不可以等等。

我们真正要训练的正是觉知状态下的专注。觉知是心的行为,觉是知 道你当下在做什么,知是辩别所做事情的对错、是非。

影响专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兴趣:孩子对兴趣的事物往往都会很专注的,如网络游戏,不用你教导,他就专进去了,这就是意识上的专注,但是,没有正确的引导,除了玩乐,绝大部份的事情都不可能引起他的兴趣,所以,家长们千万不要指望他们玩游戏时的专注力能有更多的发挥。

二、目的:没有目的的事情,是不可能有专注的,任何事情都要给孩子明确一个目的和目标。

三、敬意:这一点非常重要,孩子对很多事情都普遍没有敬意,凡事都当作任务来完成,即便做完了,也没有任何思考。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就是是功夫!为人们所称赞的工匠精神就是建立在敬意之上的。

专注

四、信息状态:太多的外因和内在信息的干扰,让人很难达到专注。

五、习惯:对事物没有专注很大的一个原因,是由于生活中的很多小事形成的,所以应该从细节着手,事事跟紧的去改变孩子的做事方式。

六、放松自然:放松、自然,是专注思考的第一步。

七、思维模式:没有一个良好的思维模式,找到一个思考的切入点,也很难做到专注。

专注力

齐字桩训练

专注力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来改善:

一、培养对事情的敬意:如我们以内家武学的一招一式来引导训练,不追求套路的赏心悦目,而强调的是在简单的动作反复的训练中,体会到工匠精神,并由此产生敬意。

二、培养良好的习惯:首先培养事不关己”、事关于己”的两种认识态度,杜绝吃饭走路时看手机,莫让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信息充满自已的头脑,因为,那一些都是事不关已”的;同时要清楚当下应该做的是什么,心思放在哪里,当下要做的事如何达成,这就是事关乎于己”。

三、从容训练:把动作放慢,减缓不必要的思维,唤起心中的觉知能力,只有这样,当我们需要通过思考来解决问题时,才能排除其它干扰,集中脑力和心力去面对问题。

意识思维

四、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培养思考问题的脉路,否则,虽有专注力,遇事了,也无从下手。

五、静坐:这里所谈的静坐不是为了修道,也不是炼气修脉,而是锻炼专注力非常好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使人处于安静和空灵的状态,在此种状态下,人的身心得以最大程度的放松,大脑细胞和思维都非常活跃,思考问题就有深度和广度,这时最适宜进行觉知训练和思维的引导。

六、训练专注力的小方法:对心性有充分了解和体认的老师,可以通过一些互动设计,就可以让学生对专注的状态有所认识,并引发他们的重视,从而能自主训练。

互动设计

静定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