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足月的宝宝是指胎龄在37~42周之间的宝宝,他们的体重通常在2500~4000克之间,并且没有任何畸形和疾病。在体形和表现上,足月出生的宝宝哭声响亮有力,吞咽协调良好,与呼吸同步,皮肤红润,胎毛较少,耳郭软骨发育良好。
乳晕清楚,乳头突起,在乳房上可摸到小的结节。四肢呈屈曲状态,用手牵拉可感觉有一定的张力,松开手后即又恢复原样。
在泌尿、消化方面,大多数新生宝宝出生后6小时即排尿,少数延迟至第二天。如果宝宝在出生后24小时内都不排尿,父母就应该引起注意了。应立即补充哺喂5%的葡萄糖水15~20毫升;如果48小时后仍不排尿,就应报告医生以查找原因。
在神经系统方面,足月出生的宝宝已经具备了原始的神经反射,包括:
觅食反射——用手指或乳头触摸新生儿的面颊,他会将头转向被触及的那一侧,并张开嘴表现出吸吮动作。
吸吮反射——将奶头或其他物体放入孩子口中或者用手指触及其上、下口唇,即引出吸吮动作。
握持反射——将手指触及小儿手心时即被小儿紧握不放。
此外还会有拥抱反射——在小儿耳旁用力拍手,小儿出现惊吓样,双上肢外展,内收反射。
每一次呼吸都是一次新生命的开始。今天接触到了足月的新生儿,哭声响亮动听,我听喜欢。唉,不多说的还是记下足月宝宝的一些生理特征吧。
1.呼吸系统生理特征
新生儿出生后立即开始呼吸,每分钟40~60次,由于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肋间肌较弱,因此,新生儿呼吸浅快,不规则;早产儿有呼吸暂停现象。
2.循环系统生理特征
新生儿心率较快,每分钟120~160次,新生儿血压6.12~10.64kPa(46~80mmHg),少数新生儿生后1~2天在心前区可闻及心脏杂音,这与动脉导管未闭有关。
3.消化系统生理特征
新生儿的胃呈水平位,贲门括约肌发育较弱,而幽门括约肌发育较强,胃底发育较差,易引起溢乳或呕吐。大多数新生儿在生后12小时开始排出胎粪,呈稠糊状,墨绿色,出生后2~3天内排完,以后转为黄色粪便,如生后24小时仍不见胎粪排出,应检查有无消化道畸形。新生儿肝脏葡萄糖醛酰转移酶活性较低是引起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原因。
4.神经系统生理特征
新生儿头相对较大,大脑皮质兴奋性低,睡眠时间长,一天中只有饿了想吃奶时他才会醒来哭闹一会儿,吃饱之后又安然睡着。新生儿一昼夜睡18~22小时,但也有个别正常新生儿睡眠较少。随着月龄的增长,活动时间逐渐增加,睡眠时间则相对减少。
新生儿有特殊的生理性神经反射,如觅食反射、吸吮反射、吞咽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等。当发生神经系统疾病、损伤或颅内出血等严重疾病时,这些反射可减弱或消失。这些特殊的生理性神经反射在生后3~5个月会自然消失,若这些反射仍存在应到医院确诊疾病,以便早期治疗。
5.泌尿系统生理特征
新生儿多于生后数小时至24小时内开始排尿,如生后24~28小时不排尿应仔细寻找原因。新生儿肾脏浓缩功能较差,排出同等量的溶质,新生儿所需水分比成人多2~3倍,故对新生儿应多喂水。
6.免疫系统生理特征
新生儿非特异性免疫力不足,如皮肤、黏膜屏障功能差,胃酸分泌少,杀菌力低,白细胞吞噬能力低下,血清中补体成分少,其杀菌、溶菌及灭活病毒的能力较差,感染性疾病发病率高。新生儿特异性免疫功能未成熟,虽然新生儿可通过胎盘和母乳从母体获得一些抗体,对麻疹、白喉等传染病有免疫力,但其他免疫球蛋白不能通过胎盘,细胞免疫功能尚未完善,故新生儿易感染,且不易局限,感染后易发生败血症。因此,新生儿预防感染极为重要
###健康的足月新生儿,刚生下来时头部大小占整个身长的1/3,肤色红润,皮下脂肪丰满,皮肤表面有一层薄白色胎脂,皮下脂肪丰满,哭声洪亮,有吸吮,吞咽和拥抱反射,足月新生儿一般吸吮能力较強,吞咽功能基本完善,所以出生后即能哺乳。
###能够正常吮吸,1-2天排出黑色的胎便,大便转为黄色,开眼后能够有视物反应,有听力反应,身体、四肢、各关节正常没有畸形,能吃能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