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早出晚归的工作,拥挤的交通,回到家的那一刻,只想瘫在柔软的沙发里让大脑空白一会。
我想这也许是每个上班族爸爸妈妈的日常。
每当这时,孩子软糯的声音总会在耳边响起:
然而,因为身体的疲惫和精力的极限,我时常给孩子的回复是这样的:
宝贝,妈妈有点累,你先自己玩会,乖;宝贝,妈妈手头还有点工作,你自己玩玩具吧,妈妈一会再来陪你;又或者,机械又疲惫地读绘本……直到那天,老师发来信息说,女儿的幼儿园里要举办《故事大王》的演讲活动了。
要求每个孩子准备一个故事,在班级内评选出前三名,代表班级参赛。
想到这可是自我展现、提升自信的绝佳机会,一下班,我和孩子爸就发力教孩子讲故事。
连续一个星期,我们反复地教女儿讲同一个故事,从语言的抑扬顿挫,到表情的丰富性、动作的自然连贯,每一个细节都精心设计。

可苦练一周,我们才发现,今年要升中班的女儿,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到底有多弱。表演起来难度竟那么大,不是嫌句子太长说不完整,就是漏掉部分情节。
无奈,眼看着练习时间截止,我们只能任由她发挥了。
结果可想而知,比赛与我们擦肩而过。
我只能自我安慰孩子还小,长大点表述能力应该会有所增长,不用太着急,以免拔苗助长。
可当我和孩子爸看完女儿班级内评选的参赛选手丰富性流畅的表演、浑然天成的表情动作时,我才开始怀疑,到底问题出在哪了呢?
直到读了达娜.萨斯金德的《父母的语言》,我才找发现,原来,我错失了那么多与女儿深度沟通、让她汲取词汇量的机会。

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在孩子语言发展的敏感期,你吝啬给予孩子语言和时间,迟早有一天,她会交给你空白的试卷。
2.家庭环境3000万个词汇的输入,是扩充孩子词汇量的有力武器在达娜.萨斯金德医生《父母的语言》这本书里,作者讲述了两个孩子人工耳蜗植入后的故事。
两位年纪相仿,有着同样智力、同样深爱他们的父母、同样先天性耳聋的扎克和米歇尔,他们几乎同时接受了人工耳蜗植入。可经过作者多年的追踪观察,发现在手术成功后,两人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康复结果。
扎克植入人工耳蜗后适应地非常好,他性格活泼开朗,跟家长和老师学会了大量词汇,几年后成功就读于一所公立小学,而且上学后,阅读水平达到了正常孩子三年级的水平;
而同样上三年级的米歇尔,在听力恢复后,语言能力并未提高,几年后不得不继续在特殊教室里学习,阅读能力仅达到正常孩子幼儿园水平。

同样的条件,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呢?
达娜.萨斯金德医生通过进一步调查研究发现,扎克的家人为了让他更好的适应有声的世界,每天大量地跟他交谈说话,使他获得了大量外部信息,从而丰富了词汇。
而米歇尔恢复听力后,家人并没有刻意地和他多讲话,没有任何关于言语方面的引导,这导致他的语言发展非常缓慢,久而久之,很多词汇未能掌握,智力发展逐渐低于同龄人。
也正是两个家庭给孩子输入3000万个词汇的差距,让两个孩子的人生起点拉开了距离。
孩子的语言是他思维的直接体现,而思维又是通过语言来表达,因此,语言表达对孩子智力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很多父母总想给孩子最好的物质条件,却忽略了孩子最本质的内在需求。
如果米歇尔的父母知道6岁以前是孩子语言发展的敏感期,如果给他大量输入词汇,哪怕是日常重复的对话,也会对孩子产生一定的影响。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没有最晚的开始,这本书也在逐渐改变很多家庭的相处模式。
当然,这个研究是基于非病理性的语言障碍下,所以,如果孩子不是孤独症,并且智力等发育正常,那么早期的语言环境对他有着决定性影响,而父母与孩子交谈中使用的语言,才是孩子智力发展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3.如何抓住孩子敏感期,增加家庭词汇量的输入呢?给孩子讲故事、读绘本,让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
Dr.魏在《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里指出,比起干巴巴的教科书、纪录片,孩子们更偏爱故事,而听故事、讲故事能增加孩子的信息输入,而且这种面对面的表演充满了情绪表达,能够帮助孩子了解他人深层次的想法、情感和动机,同时也让孩子对故事的理解理解更加深刻。
书里更指出,儿童每天使用词汇的86%~98%都与父母一致,而父母的每一句话,也渐渐成了孩子未来的模样。

可见,适量的陪伴和语言输入对孩子今后的语言表达有着重要影响,要想让孩子语言丰富,那么就坚持给孩子讲故事、读绘本,让孩子从小在就大量的语言环境里畅游吧。
设置家庭主题演讲
前几在,小区的妈妈群里有人提问,孩子刚上小学,每次考试,看图说话、造句几乎零分。老师给的评语是:增加阅读量,培养语感。这位妈妈问大家,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提升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呢?
下面的宝妈们纷纷出谋划策,有人建议报培训班,有人建议多做阅读理解,还有人建议多看故事书,看的多了,语感上来了,自然就能理解了……
然后一位妈妈就站出来分享自己的经验,她家孩子说话晚,两岁的时候还一个字一个字地往外蹦,可把她急坏了,后来她买来了小龄孩子的绘本,每天就用手指着一点一点地给孩子念,一开始孩子并不感兴趣,但读得久了孩子明显目光会作停留。

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孩子明显会说的词汇量增加了,为了锻炼孩子输出,他们每天会想一个主题,引导孩子来说。
如今几年过去,孩子从一开始的简单介绍天气,到介绍自己、介绍家人,到后面的介绍节日由来、介绍景点,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更是突飞猛进,演讲能力也明显提升。
所以你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孩子锻炼的多了,倒逼着输入,语言自然也就丰富起来了。
互动很重要,通过提问锻炼孩子总结能力
我们陪孩子阅读经常有一个误区,就想着快速地读完,本着量的积累,以为孩子听过了就算读过了,吸收了,但其实不然,幼儿的专注力一般持续在15-20分钟左右,也就是说,如果故事太长,他实际上是很难一直集中注意力听你所整本书讲完的。

尽管你在读,他可能在关注别的玩具,因此互动提问和总结很重要,为了吸引孩子听下去,读书的时候一定要增加互动,可以提些简单的问题和孩子互动找答案,读完再和孩子一起回顾一遍故事,简单讲一下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样不仅锻炼了孩子的总结能力,也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增加了新词汇。
重复的力量
生活中我们总能听到孩子问同样的问题很多次,这其实也是孩子大脑整理信息的过程,通过父母一次又一次地解说,他们开始慢慢理解,最终消化输出。
通过语言的重复,孩子大脑超凡的能力能将其转化成比语言实际所传递的意义,而且能产生更广泛且更复杂的理解力和其他能力,帮助孩子打下日后学习的基础。
无论什么时候,家庭里的语言环境都是孩子最好的语言早教教材,游戏、玩耍、阅读是最好的早教方式。父母给孩子输入的是什么,孩子输出的就是什么。

因此,如果想让孩子拥有更强的理解力,那就对孩子多一些耐心吧,也许你的重复正在让他的大脑快速吸收。
养育孩子非一朝一夕,而是一个精雕细琢的过程,千万不要拿他的语塞同妙语连珠的孩子相比,而是要反思我们跟孩子说够3000万个词汇了吗?给他创造家庭语言环境了吗?
孩子的语言能力也是需要日积月累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按照自己的节奏,不断滋养,积少成多,不断练习,相信总有一天我们的孩子也能耀眼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