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与孩子相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棘手的问题,孩子在一天天长大,问题也在一天天的变化着,是不是觉得孩子很多时候的作法让我们根本理解不了?是不是觉得自己家的孩子总会捣乱不会帮忙?是不是觉得整天为孩子不懂事……
其实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不理解孩子的成长特性和内心思想,误解了孩子的行为,简单来说,就是没有和孩子在一个频道上,即没有做到心理学上的同频共振”。
百度百科解释为:多用于思想、意识、行为等方面协同统一。同样频率的东西会共振,共鸣或走到一起。往往指思想、意识、言论、精神状态等方面的共鸣或协同。也就是孩子的内在感觉只有被认同时,才能跟我们产生共鸣,所以不要在他认为好难,我做不到”时,跟他说这没什么难的”。

先问妈妈们一个问题:如果你看到孩子一身全是泥巴的出现在自己面前会是什么反应?”很多妈妈肯定都难以接受并且去责怪自己的孩子,意味着今天注定是不轻松的一天。有没有人在看到孩子脏兮兮一身时会首先去想孩子们可能经历过什么?
我记得曾经看过的一个短片《脏宝宝背后的故事》以看看妈妈最讨厌什么?”展开叙述,主人公为菲律宾的妈妈和孩子们,短片的内容和我上面情景是一样的,但实验目的与上面不同,当妈妈们了解到自己的孩子之所以会弄脏是因为选择了去帮助别人时,都留下了感动的泪水,并且后悔自己不问缘由的责备,她们都没有想到自己的孩子身上有这样无私的善意。这是不是像极了自己误解孩子的样子?家长为什么总是误解孩子呢?
一、家长误解孩子的原因家长往往会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不了解事件的缘由就轻易的下结论,孩子的内在感觉没有被认同,没有做到同频共振”。
01.总是以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孩子行为
家长作为孩子的教育者、引导者,长久以来的权威感使我们习惯于以成人的角度去评判孩子,那些孩童式率真、单纯的思维方式已经离我们太远太远,于是我们不由自主地,常常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当孩子做出与我们期望不相符的事情时,误会就产生了。

02.不了解孩子的行为发展规律(说出人类行为发展的四个阶段)
在人的整个生命周期中,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被动发展阶段——被动发展阶段在0~3岁内,此阶段的行为主要靠遗传和本能的力量发展而成,如婴儿的吸吮、抓握。啼哭等行为。 主动发展阶段——主动发展阶段在3~12岁内,此阶段的行为有明显的主动性,其主要表现为爱探究、好攻击、易激惹、喜欢自我表现等。自主发展阶段——自主发展阶段自12~13岁起延续至成年,此阶段人们开始通过对自己、他人、环境、社会的综合认识,调整自己的行为。巩固发展阶段——巩固发展阶段在成年后,持续终生,此阶段的行为已基本定型,但由于环境、社会及个人状况均在不断变化,人们必须对自己的行为加以不断的调整、完善、充实和提高。
孩子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寻的,比如一岁之前的孩子吃手,这是正常的,因为这个时候孩子处于手口敏感期,超过这个时间再吃手无非两个原因,焦虑和缺乏安全感,我们不应该没有分析就阻止孩子吃手,这样不但没有什么有效的效果,而且还会出现逆反心理,你不让我这样做,我偏要这样做!”这就是不了解孩子行为发展规律的后果。

03.忽视孩子的能力不足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孩子处于成长阶段,由于动手能力和体验机会都不足,尽管有些做法是出于美好的愿望或具备充分的理由,但结果却事与愿违,弄得一团糟,反而激怒父母。而且孩子的表达能力有限,在与成人的沟通中常常处于弱势,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需求,若家长缺乏耐心与宽容,不愿静心倾听孩子的心声,误会便由此产生了。
二、家长的误解对孩子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01.自暴自弃
孩子的潜能主要是指心理能量、大脑潜力。许多事实表明,每一个人身上都有巨大的潜能没有开发出来。从心理学角度讲,人的心理潜力却是无法想象的。
小欢在和妹妹玩捉迷藏,中间由于妹妹跑得太快摔倒了,小欢立马上前扶妹妹,这一幕让疼爱妹妹的奶奶看到了。不明缘由的奶奶说:小欢你看看你,就知道欺负妹妹,快点向妹妹道歉!”小欢连忙解释:不是我!”奶奶扬起手说:你还敢顶嘴?”小欢觉得自己委屈,哭了起来:奶奶偏心,明明就不是我……”

其实有很多像小欢一样明明帮忙,却被家长误解。有的孩子并不在意,该干嘛干嘛,你爱说就说,反正有不是我的错”;有的孩子内心会想:你们究竟怎么想我的?我明明没有做错,我是在帮忙,反而还被吼了,不管是不是我做的,他们都会认为就是因为我,结果都一样,都是我来背这个黑锅”。往后的日常活动,你会发现孩子变得更加不听话,让干嘛不干嘛,真正的成了一个不听话的孩子。因为一次两次的误解,让孩子变得自暴自弃。
02.会让孩子自我怀疑
就像我上面所提到的《脏宝宝背后的故事》中,如果家长没有给孩子解释的机会,只是单凭自己的主观给孩子判定衣服弄脏了就是错的”,孩子心理会很不理解妈妈的行为,在下次遇到类似帮助别人的问题时候也许会犹豫,会自我怀疑,自己的做法到底是对还是错?
03.亲子关系出现裂纹
《爸爸去哪儿》有一期节目中,每个爸爸都准备了丰富的午餐,家长让孩子们进行投票,把狗尾巴草送给做菜最好吃的爸爸。其他孩子都投完了,只有张亮的儿子天天没有遵循游戏规则,偷偷溜出去,张亮发现后非常生气,责怪天天不守纪律乱跑。如果不是天天的解释,我相信爸爸一定是误会天天了,天天心里面也会责怪爸爸,这件事置之不理的话,张亮和儿子直接会出现严重的问题。可是后来天天解释到:我只是想拔一根狗尾巴草给你……”天天只是不想让爸爸输,只是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帮助爸爸。

假如常常误解孩子,没有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理,可能会影响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亲子关系出现裂纹,孩子也因为常常不被了解和支持,可能会产生反抗性很强的行为。
三、家长误解孩子后,怎样做才能抚平孩子的心灵创伤?01.用坦诚的态度及时给孩子道歉
也许妈妈发现孩子满身泥巴后吼了他,但是后来知道,孩子是因为帮助别人把自己衣服给弄脏了,妈妈也知道自己误解了孩子,不要因为面子不舍得去给孩子道歉,就这样过去了。

正确的做法是:坦然地给孩子说一声对不起,我错怪了你,你心里一定很不舒服。看到你衣服弄脏了,我担心你是不是摔到了,我刚才有点太着急了。你可以原谅妈妈吗?”
我想妈妈用坦诚的态度给孩子道歉,孩子一定能够理解妈妈,同时也觉得自己受到了关怀,委屈和不开心很快就烟消云散了。
02.反思自己教育中的问题
海涅说过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
误解孩子其实每个家长都会遇到过,但有的能够引以为戒,找出自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问题,避免下次出现同样的问题,也许我们是无意中说出的一句话,但在孩子看来内心已经掀起狂风巨浪。

不要一味的纠结于是谁的责任,而去了解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与其看到孩子因为自己的误解闷闷不乐,不如常常提醒自己,不要在一个坑里绊倒两次”。毕竟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开往孩子未来的列车是张单程票。
03.尽量的理解孩子,多和孩子进行沟通
我们总是喜欢以过来人的身份去教育孩子,往往忽视了孩子自己的想法,孩子眼中的世界和大人是不一样的。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有成年人的行事规则和道德准则;在孩子的世界里,总是喜欢用他独特的方式去观察和思考。
多和孩子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这样才更可能的减少对孩子的误解。
要相信:孩子的行为取决于他所相信的事实,而不是真正的事实。当我们试着用这个原则去了解孩子的时候,会发现孩子的无理取闹”是有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