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我们什么时候干涉了孩子的选择,你知道吗?

【我不会跟女儿说这些话】—— 你要跟他做朋友哦

和子尧去了一个国际型游乐场,本意是想可以让子尧在玩乐中可以接触到更多元的文化,结果去到发现孩子们都是分国籍地扎堆玩儿,我便只能不停鼓励子尧多交朋友,她倒是不抗拒,只要有小朋友跟她玩她就欢喜。

过了不久,有个孩子跑过来喊:有个外国人抢了我们的秋千!我们快去抢回来!”于是一群孩子呼啦啦地跑去把在荡秋千的外国孩子围了起来,扯绳子的,拽衣服的,没多久就恢复了秋千的占领权。这个外国孩子也”不是一个人,很快就跟同国籍的孩子一起占领了另外一片区域,又开始各玩各的。偶尔呛声是有的,但也相安无事。我有点失望,觉得怎么可以这么小年纪就开始带着国家和种族的区别眼光呢?

子尧和两个小伙伴爬上一台刚启动的充气飞船,刚才荡秋千的外国孩子也要爬上来。子尧她们看见了,不停摆手拒绝,俨然一个紧密的小团体。看着外国孩子委屈的小表情,我忍不住拉过子尧,轻声说:你不能这样哦,虽然他是外国人,但你也要跟他做朋友哦。旁边的小姑娘听见,喊到:就是他,就是他抢了我们的秋千!”子尧冲我一直摇头,认真说:”不不不,不是朋友,是抢秋千的,我不要跟他一起玩。 说实话,那一瞬间,我会觉得:你怎么可以这么容易被煽动?怎么可以排外?

没多久,我发现是我错了。

外国小孩给她们搬来了几块积木,她们欢欣雀跃,一起玩得不亦乐乎。

我笑了,笑自己太表面。

孩子并没有国籍和种族的区别眼光,他们眼里只有玩具。他们之间的冲突是因为玩具被抢了,所以说了一个理由,让玩具可以重新回到自己的手上,仅此而已。而不是因为对方跟自己不是一个国家一个肤色而产生的怨愤。是我把他们的行为用我的眼光去标签化了。

孩子有选择自己朋友的权力。我们有交友的自由,孩子也有。我们美其名曰:志同道合,孩子也有自己的一套交友逻辑,只是我们觉得孩子只是一起蹦蹦跳跳的关系,便自认为他们成为朋友很轻易。想想如果有人跟我说非要我跟一个人做朋友,反而会增加我的反感,孩子亦然。

孩子有选择群体归属的权力。我在这件事里忽略的一件事是:他们有很棒的集体荣誉感。不管这个集体是如何产生,因何产生,他们选择了归属于某个集体,并为这个集体的利益去努力争取(虽然争取手段有点粗暴),这点是值得被看见和肯定的。她长大后,我们应该会常常告诉她什么是集体荣誉感,但小时候又不停地否定她的集体,告诉她不可以归属某个集体,要心存大爱”,这怎么可以?

相信孩子的选择,她也在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我们什么时候干涉了孩子的选择,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