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大部分的孩子在童年时期与母亲的关系最为亲密,而爸爸用于安排在孩子心里的第二位,甚至会排在姥姥姥爷的后面。
为什么孩子对于父母有一些陌生感和距离感呢,因为我们国内的传统思想都是男主外。父亲一般主要负责赚钱养家的任务,能与孩子密切相处的是孩子的母亲。
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每个家庭中的女性成为家庭的核心,女性负责了家中大部分的实务。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老人孩子的照顾,家务、做饭几乎都成为女性的任务。
而家中的男性往往在家里乐得清闲,仿佛这些与自己无关,不是在外面忙工作,就是回到家看电视或者干脆躺着玩手机。
许多家庭在子女成人结婚以后,成为了典型的三世同堂的家庭。在这个家庭里,最忙的依然是女性。
在女性忙碌的团团转的时候,你会感受不到父亲的存在,仿佛在家中透明了一样,所有的事情只看到母亲在操劳。
子女也习惯了一有事情就会喊妈,仿佛母亲就能解决一切事情,而不会指望自己的父亲。
在中国的传统家庭中都是这样的相处模式,在外面父亲的家里的顶梁柱,是户口本上的户主。
但是在家里,一切事情大家都会找母亲,母亲也在家里有重要的决策权力。
因为母亲往往掌管着家里的大小事务,有些事情你问父亲或许没有答案,但是只要找到母亲就一定能够决绝办法,因为母亲这里就是最后一步。
在中国的传统历史故事中也对于母亲文化的宣传占据比较大的比例,比如二十四孝故事中大多数是子女孝顺老母亲,还有岳飞传中岳母刺字给人们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们也是在这样的母性文化的氛围里成长起来的。可以说人们已经将母性文化刻在了自己的身体里,成为社会普遍的认知。
许多人也将现代中国女性养育子女的过程戏称为丧偶式育儿”,也是在借此讽刺现代家庭的婚姻生活中男性的行为。
大多数男性在外努力工作,他们将自己在家庭中的定位在养家糊口,只要完成养家的任务,其他事情也不需要自己去操心。
男性理所当然地在家庭中成为了甩手掌柜”,也遭到了许多女性的吐槽。在曾经的原始社会中人类男性主要去获取资源,维持生计,女性需要将孩子抚养长大。
但是在现代社会物质资源丰富的情况下,已经不存在这样古老的意识。男性也不应该再继续抱着这样的借口在家里逃避责任。
许多心理学专家都曾提到过在家庭中父亲对于家人和子女的重要性,因为父亲在子女教育中的影响是不可替代的。
父亲也是孩子在成长中的模范和学习的榜样,父亲对于子女健康性格的形成和对于自己的社会定位有着重要的作用。
父亲在子女的成长中有担当榜样的作用,父亲的形象和行为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子女未来选择配偶时的决定。
著名心理学家佛洛伊德曾经提出的性发展理论中提到孩子在3-6岁会进入到俄狄浦斯期阶段,在这个阶段的男孩有可能会产生恋母情结,也会在心理上对父亲产生敌意。
这个时期的父亲有责任给孩子建立清晰的界限,让孩子明白妈妈是自己的配偶。
心理学家建议父母在孩子3岁之前就要做到与孩子分床睡,否则会影响孩子独立人格的建立。让孩子明确认识到自己与父母的界限感,而母亲是属于父亲的,从而对事物有自己的归属感。
特别是对于女性来说,父亲对于自己性格的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果在自己5岁前没有与父亲相处的经验,将直接影响到自己成人后的恋爱和婚姻,她们会感到自卑、羞涩和茫然无措。
而在童年时期能够拥有父亲的高质量陪伴,在未来选择配偶的时候会倾向于父亲的样子,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潜意识。
心理学家:那些骨子里自卑的孩子,大都有着这种恶魔”的父亲。
如果在童年时期经历过或者见过父亲家暴自己的母亲,将会对女孩未来的婚姻观产生极其消极的影响,甚至许多有过相似经历的女性,会对婚姻产生排斥和恐惧。
因为她们在心里恨极了自己的父亲,她们对于婚姻只有恐惧的阴影。
我们之中的大部分人在成长的时候,往往忽略了父亲的存在,也忽视了父亲给自己的教育带来的影响。
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孩子的期待不仅仅是温饱的水平,而是对孩子有了更高的期盼,希望孩子们能够身体和心理都健康,心态乐观向上,这也需要父亲的陪伴和引导。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