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孩子是不是真的疼妈妈,小时候就能看出来,愿你家娃懂“心疼人”

大家好,我是布谷妈~

跟朋友聊天时,聊到孩子懂不懂心疼妈妈”这个话题,朋友一脸无奈地说:

我若伤心哭,家里那‘狗子’看见了,会笑。”

听到这话,布谷妈很想手动送她一个捂脸的表情。

成为父母之后,我们总想给孩子百分百的疼爱,见不得孩子受一点伤。虽说我们付出,并不是为了有多少回报。但如果自己的孩子,不懂得体恤父母,心里未免会难过失落。

其实孩子长大后会不会真的疼妈妈,小时候就能看出来。因为懂得疼人”,也是一种能力。

它叫——共情力。

一:什么是共情力?

在心理学上,是这样解释共情力的:

一个人能深入对方的内心,去理解他的情感和想法,并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的能力。

其实说得通俗一点就是:透过你说什么、做什么的外在表现,我知道你内心的情绪是怎样,并且把我的理解,用正确的方式传达给你。

比如孩子比赛输了,他蹲在地上哇哇哭。我们很想帮他,于是安慰说:

没关系的,就一次比赛嘛,咱们下次再赢回来。”

孩子无动于衷。于是我们换一个说法:

不哭了,我给你买糖吃。”

孩子还是哭。这时候我们不耐烦了:

不就是一次比赛吗,有什么大不了的?哭成这样丢不丢人?”

孩子哭得更大声了。

我们很不理解,明明是安慰,怎么不但不管用,反而让孩子越发哭得伤心呢?

因为,我们没有共情。

但是,如果这时候,我们动用共情力,话语就会变成这样:

付出这么多的努力,比赛却输了,你一定很难过吧?”

通过孩子哭的行为,理解他伤心的情绪,并且把我们的这种理解,传达给他。就这一句话,能让孩子内心的委屈、不甘和难受的情绪,一下释放出来。

他觉得,他被理解了。这,就是共情的力量。

二:缺乏共情的孩子,不懂疼人”

我们在养育孩子时,几乎时刻可以用到共情。但遗憾的是,我们容易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而没有真正地理解孩子。

这就导致,孩子常缺乏共情力。

当孩子遇到问题时,他就像是掉进了深井,然后朝井口大喊:我被困住了,这里好黑,我快受不了。”

如果我们使用共情,就好像我们也进入那个深井,理解他的境遇,告诉他,他并不孤单。

但如果你说:

你真可怜。”这是同情。

看开点,别人比你更差呢。”这是否认情绪。

你作业做完了吗?”这是转移话题。

这些话语,对孩子来说,就像他在洞底快窒息了,而你却还站在洞口说无关紧要的话。

没有共情的亲子关系,父母很难与孩子建立起心灵联结。

孩子可能会觉得失望。慢慢地,他就不愿再跟父母交流,也不再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

孩子可能会觉得受伤。因为父母的话语,让他更加体验到了指责、淡漠的情感,从而心生反感。

孩子还可能会减少自我探索。他不再探索自己的情绪,并且,也很难观测到别人的情绪。渐渐地,他关闭了内心那敏锐的同理心。

长大后,由于缺乏共情能力,孩子不懂得如何理解、体恤别人,更不知道,该如何去疼”人。

很多父母指责孩子是白眼狼”,不懂得心疼父母。

但其实,并不是孩子长大后就成为了一个同理心差的人。而是从小,他就不知道同理心”是什么,该如何与他人产生共情”。

三:共情的4个方法

妈妈怀胎十月,含辛茹苦把孩子养育大。我们肯定希望他长大后,能理解、关怀、心疼妈妈。而要让孩子有疼人”的能力,我们就得从小与孩子共情,培养他的共情力”。

心理学在讲述如何共情时,提到以下4点,我们可以运用到生活中来:

接受观点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里,讲述了这么个有趣的小故事:

有个人幻想自己是朵蘑菇,于是他每天蹲在角落里,不吃不喝。家里人一直劝他:你不是蘑菇,赶紧起来吧。”

可不管说多少遍,这人就是不听。

后来有位医生,听说了这事,他也蹲在这人旁边,一动不动。这人问医生:你是谁呀?”

医生回答:我是一朵蘑菇呀。”

两人便一起蹲在墙角,当蘑菇。没过一会,医生站起身来,并且吃饭。

这人好奇地问:你是蘑菇怎么能动,还能吃饭呢?”

医生回答他:蘑菇不吃饭怎么长大呢?”

这人觉得有道理,并也开始站起来,吃饭。

这个故事很好地告诉我们:共情,就是陪他做一朵蘑菇”。

孩子就像故事中那个当蘑菇”的人。有限的思维,会让他一根筋,经常执拗。不管父母怎么讲道理、摆事实,他就是坚持己见,转不过弯来。

这时候,我们不妨接受他的观点:好吧,你就是一朵蘑菇”。

所以,当孩子发脾气、有情绪、遇到问题时,我们不要急着辩驳、说服他,而是试着接受他的观点。只有当你表示接受时,他才觉得,你真正理解他。

不加评论

接受了孩子的观点后,我们不要急着对事情进行评论

事情哪有那么糟。”

我觉得你的想法是错的。”

你咋那么脆弱,一点小事生这么大的气。”

当父母急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评论时,往往也关闭了与孩子沟通的通道。孩子会跟你争论,甚至情绪更加激动。

所以,接受了孩子的观点后,千万不要急于评论。

看出情绪

当你蹲下身来,跟孩子一样,做一朵蘑菇”时,你可以把你认为的情绪,反馈给孩子

经历了这样一件事,你是不是觉得很受伤/难过/生气/委屈......”

如果你理解对了,孩子会因为有你的共鸣而释放情绪,从而更快恢复过来,理智地思考问题。他的共情能力,也会提高。

即便你理解不对,这时候孩子也往往愿意告诉你,他的真实想法。

尝试交流

在接受观点——不加以评价——看出情绪后,我们就可以与孩子交流了:教给他正确的方法。

就像故事中的医生那样,他用行动表明:蘑菇”不只局限于蹲在某个地方,它还可以做很多事。

如果孩子情绪平复下来,我们可以讲讲自己曾经类似的经历,以及如何解决的办法。或者,讲讲别人如果遇到这样的事,他会怎么处理。

如果孩子还不愿意听任何建议,那么,一个简单的拥抱,就足够了。你用身体语言告诉他:孩子,不管发生什么,妈妈都在身边支持你!”

有这样一个共情的过程,孩子会从你这里汲取到爱和包容的力量。更重要的,他也在无形中,学会了如何去共情他人。

等到某一天,孩子长大要离开我们,我们万般不舍时,他不是不耐烦地丢一句:又不是不回来了。”而是给你一个拥抱:

妈妈,我会很想你的。”

就这一句,抵过世间千万句情话”。

其实,共情能力,不仅仅只运用到育儿。在人际交往、婚姻以及其他关系中,我们若能做一个共情能力强的人,那也定是个幸福之人。

好啦,写了这么多,希望每一位妈妈,都能养育出疼人”的孩子~

【图片来自网络,侵立删】

作者简介:布谷妈妈,一个善观察、爱思考、有办法的妈妈。交流育儿经验,分享心理知识,喜欢就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