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讨论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先来回想一下:我们的小时候,童年时光主要做些什么?
曾经的童年——在学习之余,爬树偷”果子、斗蛐蛐、跳皮筋儿、踢毽子、丢沙包……

然而,在短短20年左右后的今天,我们的生活方式全然改变了——孩子们居住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课余穿梭于各类兴趣班、特长班和补习班,进行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学习。

网上经常会出现一些报导:某某孩子3岁识千字、某某孩子2岁背古诗、某某孩子4岁钢琴神童……
作为父母,我们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如此闪耀,就越来越害怕失败,害怕孩子落后,所以,我们不断的将这种无形的压力解读为爱”,我们为孩子铺”好路,为孩子设想好甚至是安排好他们的未来”……
却不知道,我们用这种爱”阻碍孩子的成长和独立,对于尚处在学前0-6岁年龄段的孩子们更是如此!
百万里挑一的天才”存在,成了家长们争相追赶的目标,所以社会上很多机构利用这种心情,研发”一些课程,训练孩子的过目不忘”和超强记忆”……
殊不知,孩子0-6岁是建构其人格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间里孩子应该做的事情是发展自我,他们需要通过感官探索的方式来学习和吸收以及练习一些特殊能力,比如语言、动作、情绪等。
完全不顾及孩子的成长规律和生理心理发展,让他们用大孩子甚至成人的方式来学习大量的知识和特长,就像——植物明明处在发芽期,我们却硬要它开花结果,那就只能使用一些非常规对它进行催化拔苗助长,但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呢?

父母应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需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需要停下脚步去欣赏沿途的风景,而不是为了结果急匆匆赶路,培养优秀孩子之前,我们需要先学习做合格的父母——我们需要去了解孩子的身心成长规律,同时放下无谓的焦虑,顺应孩子的发展需求,给予更适合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