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孩子离家出走”事件屡见不鲜,我们时常会在微信朋友圈看到寻找孩子的信息。为什么在高度文明的今天,孩子们还会频频离家出走呢?
孩子出走,除了有自身脆弱的心理原因,更重要的是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有关。孩子过大的学习压力和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都会影响孩子走上离家出走这条道路。
在中国,父母都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却常常用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以便达到自己的期愿,这样孩子从小就没有了自己的空间,只能在忙碌压抑中度过本该无忧无虑的童年。
对于孩子的家庭教育,有一个怪现象:父亲的教育缺席和妈妈的逼迫式教育。
缺席教育的爸爸
有个词叫丧偶式育儿”,陪孩子玩耍是妻子,孩子生病是妻子照顾….让父亲多陪陪孩子,却理直气壮的说工作太忙了没时间”。
最近的报告显示,在40岁以下被访爸爸中:最近一年从不或很少照料孩子生活的占到70%,从不或很少辅导孩子功课的占到47%,而妈妈在这两项的表现分别为7%和20%。
当爹的做惯了甩手掌柜,根本不知道要教育一个熊孩子有多难,也根本不了解要努力多久才能帮孩子找到一个适合他们的出路。
古语有言:子不教,父之过,父亲在孩子教育中的分量完全不亚于母亲。而且有父亲教育的孩子也会变得更越聪明、学习能力也会更强。

错把逼迫”当教育的妈妈
如果说爸爸在孩子教育路上是重在参与,那么妈妈就是全力以赴。
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孩子因为一次语文小考中失误,刺激到了妈妈的敏感神经”。自此以后,妈妈天天像学了紧箍咒一样催背书,催默写,导致孩子一度听到妈妈说话就头疼,成绩越来越差。其实孩子也很清楚妈妈的用心良苦,但是这种匆忙逼迫的方式让他感觉很压抑,反而更不想学习了。
可是有些事情,你越是迫切急躁,越会适得其反。
孩子学习固然重要,但需要量力而行。教育太过用力,教不出聪明独立的孩子,只会适得其反。
教育需要的是良性的引导,哪怕为了孩子好,也要把握好分寸,做个不过分越界的引路人。

父母就应各司其职
家庭就是一个扁担,行走过程中父母在两头,孩子在中间。要让孩子走得稳,爸爸妈妈在两边施予的力量就应该均衡,你力气大了,我也加把劲,你抬得高了,我也举一举。
对孩子的人生来说,无论是爸爸还是妈妈,每一个角色都很重要,都缺一不可。
教育过程中,爸爸要担起应付的职责,妈妈也要懂得适时放手,一家人各司其职、各归其位,家庭的成长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孩子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中也就能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