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透过动画片《包宝宝》,探究中国式亲子关系

导读: 一位生活在加拿大唐人街的华裔老太太在儿子长大搬出家以后,常常独对空房,郁郁寡欢。某天她包的一个包子竟活了过来,她把它当成自己的儿子,对包宝宝”百般疼爱。母子俩度过了许多欢乐的时光。

但随着孩子的长大,包宝宝”却日益独立。终于有一天,母子俩发生了极大的争执,老母亲一口吞下了她的包宝宝”。然而,这一切不过是她的一场梦。当她从梦中惊醒后,她那离家出走的儿子回来了。

透过动画片《包宝宝》,探究中国式亲子关系

图片来自网络

《包宝宝》是一部仅仅时长7分钟多的动画片。我的一位专注亲子教育的朋友推荐予我。她说,虽然你还没有孩子,但总归要为人母亲。就当是预习了。”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去打开这部微动画片,想要看看它会带给我怎样的惊喜......

包宝宝”的诞生

跟着镜头,首先看到一双灵巧的手在揉面、按记儿、擀皮儿、包包子。不一会儿,白白净净的包子热腾腾地出炉。老太太将包子端上桌。老伴儿吃完包子,便提着公文包出门了。而她自己顿时无比失落,心不在焉地把最后一个包子放在口中时,却听到一声惊叫!她迅速吐出口中的包子。奇迹般地,这只包子竟然活了过来:他努力地伸出脚,伸出身体,有眼睛,有嘴巴,手舞足蹈,会做各种表情,像极了可爱的宝宝。

包宝宝”的诞生,令老太太的生活有了生机。 她开始带着包宝宝外出散心,逛街,买菜,打太极,而且像照顾自己亲生孩子一样,帮他洗澡,喂他吃饭。母子俩感情日复一日地深厚起来。

图片来自网络

包宝宝”与母亲的争执

包宝宝在老母亲的悉心陪伴和照顾下,渐渐地长大。他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不断地与母亲生气,争执,这大概就是我们都曾经历过的叛逆期吧。影片的高潮也由此到来:某一天,包宝宝带了一个打扮妖娆的女人回来,女人还特意亮了亮无名指的戒指。母亲惊呆了!包宝宝要带着女人离家出走,母亲坚决不依,死命拖着他。僵持之下,悲剧性的一幕发生了——气愤的母亲狠狠地一口吞下包宝宝!等她回过神来,她开始懊恼,悔恨,伤心的泪水顺着了脸颊流下......

其实,这不过是老太太做的一个梦,把对儿子的思念寄托在包子身上而已。只见她侧身躺在床上,暗自垂泪。此时,房门突然开了,老爷子正推搡着离家出走的儿子进屋。后来,母子俩相拥而泣,终于冰释前嫌。

离家出走

图片来自网络

看到这里,不由得想起小时候我和母亲的一次争执。

我与母亲的争执

那是10岁的秋天。小伙伴邀请我一起去爬山。同行的伙伴儿有4人,且离家不远,30分钟的路程。我向母亲表达了想去的意愿。但是强势的母亲立马回绝了我,说爬山太危险,没有大人随行,不安全。

接下来,很显然地,我们开始争执不休。我不依不饶地想出去玩耍,母亲则坚决表示不同意。我开始生闷气,不吃饭。刚开始,母亲心疼我肚子饿,苦口婆心地跟我说尽好话,劝说我好好吃饭。但看我倔强如牛的样子,不知好歹,油盐不进,顿时来了脾气——把我的饭菜统统倒掉了!我愈发地委屈起来。

俗话说,母女哪有隔夜仇。到了晚上,我们各自的气恼都消散了大半,彼此温言细语地沟通交流。我猜想,这其中,我们大家都应该经过深刻地反复自省。至少我是这样自省之后,才愿意心平气和地跟母亲交流的。

我完全知道母亲是为我的安全着想。但我为什么跟母亲横冲直撞地杠起来呢?无非是我的主观意识战胜了客观意识罢了。我更想由着性子做自己的事情,而把重要的个人安全置之度外。

多数父母与子女沟通方式欠缺

其实,大多数中国家庭都是如此。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心平气和的沟通与交流。对于子女的任何请求或要求,家长只会本能地强势拒绝,而忽略了子女的感受,致使与子女的隔阂沟越来越深,有的甚至成了不可逾越的鸿沟”。

当然,父母也是处于对子女的关爱,才会处处横加干涉”和保护”。说到底,这也是一种爱的方式。只是身为子女的我们,不能接受和理解。我认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处模式,最最重要之处在于沟通方式。选择双方都认可的沟通方式,相处起来是极其愉悦的。反之,两败俱伤。

回归 《包宝宝》本身,它确实让我很有感触,引起了深刻的反思——我将来应该如何正确有效地与孩子相处。正如动画片中的母子,有多少家庭不是在这样的争执和置气中度过的?我相信,目下还是有很多父母或者子女彼此有着成见,而互相不被理解,心里住着一个日益长大的疙瘩。

我们难道还要延续这种现象吗?为什么不趁着我们有生之年,在力所能及的日子里,主动地去和解呢?有些事情,一旦错过,就是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