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的父母会发现自己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暴露出暴躁自私的性格,一旦自己的需求得不到相应的满足,就会因此大发雷霆。
有的孩子甚至在婴幼儿时期就有相似的性格体现。如果父母没有及时给自己进行粮食的补充,孩子就会瞬间大哭大闹,丝毫听不进父母的劝慰,只在意自己的想法与感受。面对孩子的种种表现,父母要了解,一切都是孩子自私性格的缘故。
每个孩子都会有自私的小心思,这是一种成长的现象。但如果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越来越自私,甚至影响到正常的人际关系交往。
这时候父母应当引起注意并及时帮助孩子进行改善与引导。孩子产生这种负面的变化离不开父母的生活教育的误区,父母应当从小培养孩子与人分享的意识。
让孩子学会尊重别人,才能有效避免孩子自私自利性格的养成。当孩子出现自私的行为时,父母要找到真正的原因,对症下药,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孩子产生自私行为的原因
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阶段中存在的问题都反映出父母的错误的教育方式,当孩子的发展轨迹出现偏差的时候,父母应当反省自己,同时找出孩子偏离轨道的原因。
第一、孩子自我意识的成长
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他们会逐渐产生自我意识,随之而来的便有孩子的私有意识”,孩子拥有这种意识的表现就是希望世间万事万物都归自己所有,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都想要占为己有,并且拒绝与别人进行分享。
孩子拥有这种意识是正常的成长现象,而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在孩子初步形成此类意识的时候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避免孩子因顺其自然而导致步入深渊。
第二、父母的不良示范
孩子的性格养成不仅仅受到基因的控制,同时也会因父母的言传身教而影响性格的发展方向。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说至关重要。
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常常表现出自私自利、爱占小便宜的一面,孩子通过长期对父母的观察与模仿,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的所作所为逐渐向父母靠拢,变得同父母一样自私,不懂得与人分享、待人和善。
第三、父母对孩子家庭教育的缺失
有的父母因为只有一个孩子,便事事都照着孩子的意愿进行安排,孩子的一切需求不管是否合理,父母一并予以满足。
生活中一切与孩子有关的事情也被父母或长辈直接包揽,导致孩子根本无法切身体会到大人的辛苦,对于父母的付出觉得理所应当。长此以往,父母的这种只一味地付出不求回报的态度只会使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凡是丝毫不在意他人的看法与感受,一切以自己的想法为主,这样会对孩子日后的生活、工作及正常的人际交往带来不可估量的隐患。
父母如何帮助孩子进行改善
大多数的孩子之所以会变得自私自利,都是因为父母的错误的教育方式。与此同时,孩子此时对于自己的性格或行为举止没有准确的是非对错的判断能力,所以孩子的转变只能依靠父母的帮助与引导。
第一、父母不要对孩子的要求无条件满足
尽管现在多数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但父母仍然要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欲望进行控制。如果父母一味地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就会将孩子的胃口”越养越大,最终造成孩子常常喜欢狮子大开口”的情况发生。
第二、取消孩子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
父母所想培养孩子人人平等”的意识,就要避免孩子在家庭中享有特殊的地位,父母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或请求要进行合理的满足。
或者可以让孩子通过劳动付出的方式帮助自己得到需求的满足,不仅可以避免孩子产生不劳而获的习惯,同时也会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欲望进行有效的控制。
第三、让孩子多参与户外集体活动
孩子只有通过户外集体活动的参与,才能在实践中体会到与人分享的快乐与满足,同时也可以是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应有的锻炼与提高,促进孩子全方位的积极成长。
第四、与孩子沟通
如果孩子脾气暴躁,常常因自己的需求或欲望没有得到基本的满足而乱发脾气、无理取闹,这时候父母需要避免与孩子硬碰硬”,否则会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促进孩子的自私暴躁性格的发展。
父母首先要学会与孩子冷静沟通,了解孩子发生这种行为的根本原因,与此同时,父母也可以尝试让孩子学会通过正确的方式进行负面情绪的发泄。
父母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才能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尊重,收到来自父母的榜样力量的影响,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积极有利的促进作用。
一页教育笔记寄语:
如果孩子过于自私、暴躁,那么孩子未来的正常发展会因此受到很大的阻碍,同时也不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塑造。
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教会孩子与人分享,才能帮助孩子实现积极健康的发展,同时也为孩子的美好未来奠定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