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进入学校后,学习情况的好坏成了父母最关心的话题。很多父母从来不辅导孩子的作业,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却想通过一次次的物质奖励去让孩子达到想要的目标。
通常情况下,这种做法是会失败的。因为孩子成绩不好,只是一个很表象的事情,里面深层次的原因有很多,一些父母想偷懒跳过深入了解这一部分,只愿意用一些简单粗暴的手段去让孩子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注定是不会如愿的。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提出。书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我们可以简单地用马斯诺的需求原理来了解一下孩子的学习需求。
1、生理需求在一些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的家庭里,尤其是重男轻女的多子女家庭中,一部分孩子的学习机会是很少的,首先要解决的是温饱生存问题。
在这个阶段的孩子如果成绩不好,首先要解决的可能更多是他们生活上的困境。还有一种特例就是这个孩子成绩特别好,但是家庭情况特别困难,那么他努力读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上的困境,比如得到奖学金或者某项资助,能更好地减轻家庭负担。
2、安全需求一个孩子如果学习成绩不好,回家就会被暴打,长此以往,那么他的安全感是建立在学习成绩之上的,这样的孩子不会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只会感受到恐惧和不安。
所以父母如果想要解决这个阶段的学习问题,首先不要粗暴地对待孩子的学习结果,而是要更多的给予鼓励和帮助,仔细地去了解孩子的学习困境是什么。
3、社交需求在一个班集体中,会不自觉地按成绩划分成一个个小集体。一般成绩好的同学更愿意找成绩相当或者比他成绩更好的同学玩,而成绩较差的同学也会天然避开成绩很好的同学,因为共同语言可能较少。
那么在这个阶段的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他们社交的需求。我们说按成绩将孩子分为三六九等是不好的,但是在一个班级里面,孩子会自然地通过成绩的高低去选择自己的社交圈,这个并不是外力强制的。
4、尊重需求当一个孩子发现自己的成绩很好的时候,会收获大量的赞美和表扬,不仅有来自老师和同学的,而且还有父母和长辈的。那么他就会将这种需求转化为更强的内驱力,因为在他看来,成绩好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
5、自我实现需求在这五种需求里,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最为高级的,也是最强的内驱力。当一个孩子内心是稳定平和的,外在生活条件是基本富足的,他的学习仅仅是因为自己的喜好,是源于自己的对于知识的渴望。
这种孩子会清楚明白自己的学习目的,并为之付出努力。大多数我们看到的学霸都是这一类型的,他们目标清晰,学习规划有条理,他们读书因为他们要以此来实现自我价值。
当然,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孩子处在最高的一层学习需要,但是要如何用一些外部的奖励措施来促进孩子学习的内驱力呢?那么首先家长要了解一下什么是激励措施的陷阱?
02什么是激励措施陷阱?西班牙权威神经心理学家阿尔瓦罗·毕尔巴鄂写的《孩子的大脑:智商与情商的真相》一书中曾提到,激励陷阱指的是所有那些背后隐藏陷阱的奖品、奖励或者强化行为,它们的结果大多适得其反。

既然是激励陷阱,那么我们日常生活中肯定无可避免的常犯,我们一起来看看它有哪些表现?
1、表示不满的强化行为比如当孩子把玩具都收拾好了,这个时候期待父母的表扬,可是父母说的却是:"你把这些都收得挺好,但是我都叫了你三次了。"
本来孩子完成的是一件正向行为,期待着父母的夸奖,但是父母在肯定这种行为的同时又表达了自己的不满,那么在孩子看来,这样得到的结果就不是奖励,不仅不会产生愉悦,反而会感到沮丧。
当父母再三催促孩子完成某事时,如果孩子最终还是完成了,那么父母在最后肯定的时候,就不要加入自己的不满情绪,真诚地去肯定孩子的正向行为就可以了。
2、表达责备或提醒过错的强化行为孩子拖沓是父母经常遇到的难题,我家的小侄女每天早上都会让她妈妈因此而崩溃。一天,她起得很早,穿了衣服,吃完了早餐,等着搭我的车出门。结果她妈妈来一句:"恩,你今天表现得很好,不像以前那么不听话了。"
你想,这样的话算是激励、肯定吗?这时孩子根本不会觉得这是一句表扬,感受到的只有言语间的责备。之后也再没看她起那么早了。
我们在肯定孩子时,不要翻以前的旧账,除了强化他们的负面情绪,没有任何益处。
3、表达责任义务的强化行为我的宝宝三岁了,吃饭的时候总是要喂,当我鼓励她自己吃完时,家中的长辈有时会多加一句:"宝宝太棒了,以后也要自己吃完才行啊!"这时孩子会立刻探测到这不仅仅是一句表扬,而且还对她提出了要求。于是乎,她下次还是会照常要喂饭。
当大人在鼓励孩子做某事时,最好是纯粹地去肯定孩子正向的行为,发自内心的表扬,不附加任何批判和责备,这样在孩子的大脑中才会将这种正向行为和激励联系在一起。
如果父母总是用这种激励陷阱,孩子将会体验到一种疏离感,觉得父母的爱与肯定是有条件的,并且难以达到的,这样不仅不会促进孩子的正向行为,反而会让他们沉溺于自己的不良行为和习惯,慢慢变得麻木。
那么在知道什么是激励陷阱之后,最为父母应该如何正确地强化去激励孩子的正向行为呢?
03如何避开激励陷阱,更好地强化孩子的行为?第一,父母做好榜样

每一个孩子都是从他的父母身上去习得如何各种行为能力。比如当孩子观察父母如何说出自己的名字时,孩子被称为"镜像神经元"的回路就开始想象自己的嘴唇和舌头的位于相同的位置。
当孩子看到父母沉着冷静地解决问题时,那么他的大脑也会想象自己的也是这么做的。这就像一面镜子,看到什么就反射什么。
如果想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就要给孩子提供可以模仿的好的行为榜样。如果一个孩子从父母那里听到的都是悲观的言论,那么无论多么努力的培养他们乐观的态度,结果都会收效甚微。
因此,如果你觉得孩子应该享受生活并且保持快乐,那么请开始享受生活给你带来的各种美好时刻。我们每一位父母都有责任做好孩子的学习榜样,在做好榜样的同时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去提升自己,好好享受自己的生活。
当然,做更好的自己并不意味着你必须展示自己完美无缺的一面,没有人可以做到尽善尽美。我们尽量不要隐藏,是什么样子就表现出什么样子。孩子同样需要学习怎么去处理负面的情绪。
第二,强化积极行为

强化意味着奖励,当孩子完成一件事之后,我们可以给他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作为奖励。当孩子感觉到被奖励时,在大脑的控制区域会产生一种叫做"多巴胺"的物质。
多巴胺会让孩子将已经完成的行为和满足感联系起来,这种愉悦的感觉会促进孩子更多做出正向的行为。
刚刚我们讲到了奖励机制中的陷阱,作为家长,我们再避开那三种激励陷阱的同时,还要注意以下三点:
1、尽量不要物质奖励,以情感奖励为主我们经常会听到很多家长说:"你这次考得好,爸爸就给你买模型飞机。"所有的物质奖励都是家长能想到的最便利的方式,而这种方式恰恰是最不可取的。
因为当你给予孩子物质奖励的时候,其实是在传递一个信息:一切都是可以用物质和金钱来衡量的。
在阿尔瓦罗·毕尔巴鄂写的《孩子的大脑:智商与情商的真相》的书中,关于物质奖励的描述是这样的:
如果孩子表现良好,你给他买一个玩具作为奖励,他就会认为拥有物质才是生活中真正的价值,这样当他大一些的时候,就需要拥有很富哦的东西才能感到满足。
如果你认为你的儿子或者女儿将来不太可能成为百万富翁,并且无法做到随心所欲地购买任何让他感觉特别或开心的东西,那么你现在的做法很有可能正一步步把你的孩子推向低价值感和不快乐的人生角色中去。
即使你确定你的孩子长大后一定会生活优裕,使用物质奖励仍然不是一个好的策略,因为这种奖励会使孩子的学习正向行为的速度更慢一些,并且使他无法理解亲情或互助的价值。
所以我们在选择奖励方式上一定要慎重,相对于物质奖励,花时间去陪伴孩子,可能会让孩子收获更多。在选择奖励时,我们还要多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对于一些孩子而言,最好的奖励也许是和父母一起游戏或者一起阅读。
2、奖励一定要及时我们都知道,做出行为与得到奖励的间隔时间越短,奖励就越有效。因为我们的大脑会迅速的将这两种行为关联起来。
如果你的孩子乖乖地将玩具收好,而却迟迟得不到肯定,则会大大削弱他们再次积极主动收拾玩具的动力。
当然有时立即给予奖励并不容易,我们还可以试着将目标分解,分多次奖励作为回报。比如收拾自己的玩具一个星期,那么我们可以做一个表格,每次孩子完成任务后就在表格中画一个笑脸。
这样一来,我们不但可以让孩子在每一次正确的行为之后感受到被认可,而且还可以帮助他把这种满足感分解成一个个更小的、更容易实现的小幸福。
3、当孩子比过去做得更好时一个孩子的成绩从60分提高到70分也许不难,但是要从80分提高到90分就相当困难了。但是只要我们孩子有所进步我们就要及时地予以肯定。
如果一个人能一夜之间改变,那真的是太好了,但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是不可能做到的,更何况是孩子。
不论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还是行为习惯的养成,都需要时间一点一滴地去引导去积累。只要孩子有所改变或者进步,我们都应当予以鼓励,而不是附带着指责或者更多的义务。

当我们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或者是行为习惯很差的时候,家长不要粗暴简单地去对待孩子。给予孩子足够的理解和关心,跟他们一起去解决,一起去成长。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我们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是我们自己的一次成长。让我们学会正确的奖励机制去不断强化孩子的正向行为,让他们有能力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逆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