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沟通、尊重,外国父母教孩子「自己做决定」,就算是 3 岁也一样

记得小编以前去苏格兰旅游时,在车上看见一位爸爸半跪着,和一位看起来正在生气的小女儿谈话,我距离有点远,听不太清楚确切的谈话内容,但隐约听到女儿在抱怨看牙医的事。爸爸语重心长的和她沟通,也不忘问她:「你觉得呢?」、「你是怎么想的呢?」女儿总是有机会可以回应,告诉爸爸她的想法。对于这样的画面,其他的乘客似乎不以为然,而我却感到惊讶的在一旁观察他们的互动。


我回想自己的童年,若有什么不高兴的事,无论谁对谁错,我爸绝对是以暴力解决。在家时,从来没有人和我沟通,问过我的感受和想法是什么。因为这样的沉默和冷漠,在成年以前,我真的不懂什么是「沟通」。另外一个在中国观察到的例子,可能就是过度宠爱。小孩哭闹、生气的时候,长辈可能选择安慰并容忍孩子的行为,但还是缺乏了「沟通」、「询问感受」和「倾听」。


沟通、尊重,外国父母教孩子「自己做决定」,就算是 3 岁也一样


即使是 3 岁幼儿,也可以很有主见


前年我去了汉堡旅行,回程时我利用「共乘」交通的方式(BlaBlaCar,是一个可以提供或寻找共乘机会的网站)回圣彼得堡再返回英国。共乘的车主是一位年约 30 岁的母亲,她的女儿则坐在后座的儿童椅上,他们要回老家过复活节。


一路上,我跟妈妈聊了很多,消磨漫长的车程。我发现,妈妈一路上不忘关心小孩的感受,「我现在可以放广播吗?」、「你现在想听你的故事 CD 了吗?」总是不忘确认女儿的需求。妈妈说女儿其实很多话,只是她不习惯接触陌生人,所以在车上比较安静。在观察他们的互动当中,我除了深深感受到妈妈对小孩紧密的爱,还有她对孩子的尊重。


但最令我惊讶的是,妈妈告诉我,最近女儿生日快到了,他们正在筹备生日派对。她说,女儿会自己规划家里该如何布置,还有决定要采买什么食物。 「她超有想法的,所以我很忙碌!」妈妈面带笑容地说。而我却感到不可思议,心想,现在在车上这么安静怕生的 3 岁小女孩,竟然可以张罗自己的生日派对!至于为什么她年纪这么小,就可以这么有主见呢?因为妈妈把她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给予她决定的空间,让她可以发挥自己的想法去规划派对。



外国父母「让孩子负责」,中国父母「替孩子负责」


我想,因为愿意倾听,父母也较能重视孩子的意见,或也可以说,因为他们尊重孩子的想法,他们愿意倾听。有一次跟一对英国母女聊天,女儿是今年的高中毕业生她对历史、新闻或物理都很有兴趣,还在考虑以后大学要读什么科系。我问妈妈:「那你怎么建议呢?」她回答:「我提出一些可能性,但她还是必须要自己决定,因为她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其实我真的还满羡慕这样的教育方式,「倾听」、「沟通」和「给予个人发展空间」,是我在上述例子中归结出亲子教育的重要元素。回顾自己在中国成长的过程,我往往在发表意见时,被长辈告知:「小孩子不懂事别插嘴!」。我也发现中国父母比较喜欢替孩子的人生做决定,例如告诉孩子该读什么科系、该做什么工作。


许多孩子即使有自己的想法和梦想,但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还是选择听从父母的安排。例如我以前当英语家教,教了几个高中生,我问他们:「你为什么想去美国/英国读书?」常听到的答案,十之八九都是:「因为我爸希望我去。 」孩子对于国外这些国家都还一知半解,就被家长推着上英语课了。


我想,如果父母没有倾听孩子的声音,孩子无形之中或许也会过得很压抑而不快乐吧!想想中国的孩子,有多少人走着「父母为他们安排好的路」呢?有多少父母不给孩子独立发展的机会呢?尤其在中国的文化里,父母也很喜欢以「孝道」来规范子女,如果孩子不顺从父母的期待,就可能是「不孝的表现」。在这一些冲突当中,除了造成孩子的不快乐,也伤害了亲子的关系,实在很可惜。


天经地义


在国外,追求梦想天经地义


常常很多国人会告诉我:「我觉得你很有想法,很勇敢,而且很勇于实现梦想!」但我在国外,却不会有人这样跟我说,因为追求梦想、理想的生活方式,这对他们来说是天经地义的事。在国外观察亲子之间的互动时,除了学习到很多与中国不同的价值观,我也期许自己,如果以后我有了小孩,我会重视他的感受,倾听他的想法,并给他自由发展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