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传统助产、会阴侧切、无创助产,三种技术对产妇盆底功能有何影响?

怀孕和分娩是女性正常的生理过程,但是会对女性的盆底组织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在阴道分娩过程中,盆底组织会受到过度牵拉,导致产后出现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研究表明,分娩是引起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盆底肌力、排尿状况以及性功能的改变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产妇的生活质量。助产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帮助产妇顺利完成生产过程,保证产妇及胎儿安全的一种护理工作。目前尚无确切研究证据表明何种助产技术更有益于盆底功能。故本研究将三种不同助产技术对盆底肌力、压力性尿失禁以及产后性功能等方面的影响进行比较,旨在选择一种对产妇盆底功能损伤最小的助产方法指导临床工作,提高产妇的生活质量。

三种不同的助产技术

1

传统助产组(103例)

当宫口开全后,产妇取半坐卧位,双腿分开,脚踏在脚架上,助产士正面站立接生,在胎头拨露4~5cm时,助产士用左手轻轻俯屈胎头来控制娩出速度,右手肘部支撑于产台上,手掌合并用大鱼际肌贴在会阴体部保护会阴,四指合并向上托起产妇臀部,分娩过程中右手不离开会阴部,直至胎儿娩出。

2

会阴侧切组(117例)

在估计1~2次宫缩后胎儿能娩出时行会阴切开术,余步骤同传统助产组”。

3

无创助产组(100例)

在胎头拨露4~5 cm时,助产士用单手控制胎头娩出速度,不扶持会阴体,注意观察会阴体膨隆情况,指挥产妇在宫缩间期缓慢用力,宫缩时呼气放松,胎头娩出后等待胎头自然复位,待产妇再次有屏气的感觉时,单手向下轻压胎儿颈部,娩出前肩,右手托起胎儿头颈部,左手等待托起胎儿体部,缓慢娩出后肩和胎儿身体,余步骤同传统助产组”。

结果

通过统计学分析,三种方法在产后42天盆底肌力检测中并无统计学差异;无创助产组产后42天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会阴侧切组;无创助产组产后6个月性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也低于会阴侧切组。

讨论分析

女性盆底由肌肉、韧带、筋膜及神经等组织将骨盆出口封闭而成,盆腔内器官主要有尿道、膀胱、子宫、输卵管、阴道和直肠等,其依赖盆底组织维持正常的解剖位置。阴道分娩时,盆底肌肉被过度拉伸的程度是正常盆底肌最大伸展率的2.17倍,软产道及周围的盆底组织极度扩张,会造成盆底神经、肌肉筋膜、韧带的损伤与断裂,这些不同程度的损伤可以造成盆底结构和功能上的改变,这些改变可能是可逆或者不可逆的,继而引起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盆底肌根据其收缩特点可分为Ⅰ类肌纤维和Ⅱ类肌纤维。Ⅰ类肌纤维主要存在于肛提肌的深层,其生理功能是紧张收缩,不间断收缩,时间长,不易疲劳;Ⅱ类肌纤维主要存在于会阴肌肉的浅层,间断性收缩,速度快,但容易发生肌肉疲劳。本研究表明,三组助产方法中Ⅰ类和Ⅱ类肌纤维的受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 ,说明三种助产技术对盆底肌力的影响没有太大区别。但是有一点值得关注,Ⅰ类肌纤维受损的比例高于Ⅱ类肌纤维,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怀孕后子宫体积和重量均日益增大,并且受激素的影响,盆底肌肉持续受压,使得Ⅰ类肌纤维受到更多的损伤。

本研究结果显示,无创助产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低于会阴侧切组,(P<0.05),表明无创助产技术有利于降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可能因为会阴侧切后阴道浅层肌肉中的球海绵体肌、坐骨海绵体肌、阴道深层肌与神经均可能遭受损失,它也是引起压力性尿失禁的主要原因。而无创助产组助产士的手不常规施压于会阴体,减少持续压迫造成的水肿和肌肉的损伤,分娩过程中适度控制胎儿下降速度,防止阴道受力不均匀出现会阴裂伤等情况,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有报道显示,产后尿失禁发生率为30%~60%。无创助产虽然可以降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但不能完全避免,在于阴道分娩过程中,对盆底肌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在胎儿下降过程中势必或多或少地破坏泌尿道周围支撑力均衡性,所以产后积极进行盆底肌功能训练也十分必要,护士应做好健康宣教。

女性受到妊娠、分娩等产科因素影响,其盆底组织在结构和功能上有所改变,可能会导致盆底阴道壁肌肉松弛,继而影响女性性功能。不论采取何种分娩方式,产后产妇都会多少具有性功能障碍的症状。本研究显示,无创助产组产后性功能障碍发生率低于会阴侧切组(P<0.01),但与传统助产技术组无统计学差异。表明会阴侧切会破坏会阴的完整性,从而损伤与女性性功能密切相关的重要结构,从而导致女性产后出现性功能障碍,而且会阴侧切造成的瘢痕组织较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性功能障碍。无创助产组和传统助产组不会破坏会阴的连续性,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性功能障碍。

总结

近年来推广的无创助产技术可以降低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和产后性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减轻盆底功能的损伤,提高产妇生活质量。对正常分娩的孕妇减少不必要的人工干预这一理念需要进一步加强推广。

声明:

文章系本平台转载发布,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