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讲诚信就是一个人不撒谎骗人,和人交往的时候言而有信。可是目前小学阶段的孩子的诚信状况相对来说是很不乐观的,所以说爸爸妈妈在教育孩子学习的同时,也要重视孩子的诚信问题。

第一,小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诚信缺失?
(一)父母只关注学习忽视了诚信教育
中国家庭中孩子的诚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空白,甚至是反向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引导表现为极强的功利性,父母普遍重视自己的孩子的前途与将来的发展,希望孩子有较高的经济收入和较高的社会地位,能够出人头地,能够名声显赫,成为人上人”。父母一般会异常注重孩子的智力方面的发展,知识的增长,或有一技之长。而对学习成绩之外的,思想品德教育,情感发展等非智力内容却相当忽视。
只要学习上能取得好成绩,孩子是不是诚实、是否讲公德、是否乐于助人、是否心胸开阔等道德品质方面的发展,父母一般不会在意。
孩子尚未入学,就学习识字、诵诗、学乐器、学画画、学英语。父母的口号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他们认为孩子应该尽早掌握一两项技能,就提前获得了优势,以便在未来的竞争中获得主动,同时也能为父母争光,成为父母炫耀的资本。家庭教育片面强调孩子的智力发展,忽视孩子的情感和品德发展,这是导致很多孩子诚信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父母自身就不讲诚信
家长从自身的经历和认识出发,告诉孩子社会太复杂,做老实人吃亏,把过度的防范意识灌输给孩子。甚至有不少父母有意无意地鼓励孩子占便宜、沽名钓誉,设法控制别人获得主动……。把不诚信的品行当做生存技能传授给子女。
此外,家庭教育的另一个误区就是,父母价值观褊狭,对自己的孩子溺爱太多,管教不够,对自己孩子错误视而不见,过分包庇,缺失原则,混淆是非。有的父母不注重言传身教,在孩子面前公然出现一些有违诚信原则的言论和行为,这些都会使孩子是非观混乱、颠倒,无所适从,最终形成狭隘、自私、不讲公德、不负责任、不诚信的不良品质。
(三)父母用物质刺激
很多爸爸妈妈用物质来刺激,以此来引导孩子向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
孩子考试成绩全班前五名,买高级游戏机;要是全班排名中进入前三,奖励假期豪华旅游等等。不同的家庭,由于物质条件不同,孩子的年龄、兴趣不同,奖励刺激的方式也不同。但是这些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的奖励刺激行为的性质的一样的,就是利用物质刺激的方式希望孩子某种积极的行为出现或是得到强化。

但这种物质刺激产生的效果却是非常有害的。孩子经常为一盒巧克力、一件衣服、一顿盛宴、一次旅游努力学习,久而久之外部的物质奖励和激励就会成为他学习唯一动机,学习也成了一种功利性的行为。学习,或者说获取知识和技能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内在的需求,是成长的需要,就像吃饭和获取营养一样。
对一个学龄孩子来说,获取知识,积极向上,取得好成绩得到认可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自然会成为孩子的内在价值追求,进而变成一种精神动力。但由于长期受到外部性的物质刺激,孩子就会把努力学习与物质奖励联系起来,他内在的精神动力被弱化了,取而代之的是对物质的贪婪,他会变得急功近利,短视,他会为获得好成绩、高分数而弄虚作假、隐瞒欺骗、不择手段,最终为他的诚信品格的形成埋下了隐患。
第二,父母如何帮助孩子做一个讲诚信的人?
家庭对少年儿童的诚信教育认识不足,教育力度不够,甚至是逆向引导。真正认识诚信对小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转变观念,在杜绝家庭自身的不诚信言行的同时,切实有效地开展诚信教育,为小学生营造出有利的品德教育环境。
我们知道爸爸妈妈是小朋友们的第一个老师,家庭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时间做场,接受最多影响的教育环境。所以小编建议各位爸爸妈妈要有长远的目光,充分认识到诚信教育对孩子一生的长远意义,有意识地开展家庭诚信教育。

(一)营造民主、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
爸爸妈妈要以平等的姿态来教育孩子,切记不要家长制”式的垂直教育,但同时要讲原则,不溺爱孩子。孩子有了过错,父母一方面要适度批评孩子,让他明辨是非,不能小题大做,过分严厉,或简单粗暴地面对孩子的错误,同时积极鼓励孩子主动承认错误,勇于改正错误,这样孩子就不会为逃避责罚而撒谎。
(二)父母对子女从小要有具体的诚实、守信的行为规范要求。
俗话说,无规矩难以成方圆。父母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习惯偏好等等的一些实际情况,对孩子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比如不拿别人的东西、不说谎话、借别人的东西要及时归还、有责任意识、守时,不失约等等。父母从小就按诚实守信的标准来严格要求孩子,孩子就能自觉养成诚信的习惯和品质。正如孔子曰: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
(三),父母自己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诚信榜样。
比如,不随地乱扔垃圾、不随便停车,收到假币时不设法花掉而是及时销毁,不浪费水电,待人诚恳。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诚信现象立场鲜明,坚持真理、坚守良知、维护正义,不为名利而放弃原则,这份坚守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孩子终生受益。父母无意间的言行对孩子的教育力量是巨大的。父母的教育目标应该希望孩子正直、善良、独立诚信,获得独立生存的能力。而不是希望他有多高的社会地位,有多么富有。

总而言之,一个不诚信的孩子,长大就是一个不诚信的公民,不诚信的公民就会组成一个不诚信的社会。然而我们不能仅仅用狼来了”故事告诉孩子要讲诚信,不诚信会招致不良后果,我们还不能浅薄地、功利地理解诚信教育,不能把诚信教育的目的确立在世俗的利益获得与巩固上,诚信不是一种生存之道”,家长应该把它作为一种原则、一种信念、一种良知、传递给孩子,并且身体力行地坚守,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