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不听话、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孩子太调皮、孩子常常惹麻烦”、甚至孩子生病等,这些都常常是家长焦虑的原因,总结起来,还是这句话: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落空,感觉失控,很容易导致他们的焦虑情绪。
前阵子一位小学孩子的妈妈,因为孩子成绩98分而焦虑,就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焦虑表现。
一些特别容易焦虑的家长,常常活在一元世界里:任何事情对他们而言都只有一种唯一的正确标准,偏离了这个唯一标准”,他们就会焦虑。
比如,家长认为孩子学习成绩必须100分,那么你考99分、98分都是错,都会让家长失控。
又比如,家长认为孩子只能考大学才能有出息,那么孩子除了学习,其他的任何兴趣爱好和寻找自我的途径都是有问题的,不允许的。
再比如,家长认为孩子必须听话,让他不要玩沙子,如果他还玩沙子,那孩子就是犯错了,就要被责骂甚至挨打……

在他们眼中,世界非白即黑,没有什么多种可能(可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五彩缤纷的呀,凭什么你只认可红色,孩子就只有成为红色,不可以变得蓝色、绿色、黄色等其他颜色)。
这种思维,很容易把孩子的人生从无限的可能性压缩到家长指定的哪些一种唯一标准出路上。一旦孩子的行为举止脱离了这个标准,家长就焦虑不已。
所以,很多家长宁可选择盯死孩子,为孩子包办一切,大小事都替孩子做决定,以逃避自己内心的煎熬。
但事实证明,大部分家长的这种控制、监管式教育,并不能缓解他们的焦虑,反而让家长的内心越来越担惊受怕。
我们常常见到,一些家长恨不得时刻把孩子拴在身边,锁定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他们在孩子出门后就开始担心,如果规定孩子9点必须到家,9点01分没有到,就开始坐立不安。

很多家长希望孩子听话,这样,他们管教起来就省心省力多了。这其实是在满足家长的自恋心理,所以,他们会把这些听话的孩子叫做好孩子,不听话的孩子叫做坏孩子。
自恋情结越严重的家长,遇到孩子不听话时,越容易产生焦虑和敌意。
孩子的内心天生敏感,家长的焦虑他们非常容易捕捉到,长期受父母理念的潜移默化和暗示下,他们会觉得这是自己的错。
那些好孩子”往往会很努力地去为家长的情绪负责,因为不想让父母担惊受怕,他们会压抑和忽视自己的感受,听父母的话,表现出如父母期望的行为。

但孩子是活生生的人,他们也有自己的独立自由意志和思想,如果他们总是这样忽略自己的感受去迎合他人,自我就无法得以顺利的发展。当他们的自我处处受到压抑,时间一长就会出现严重问题的。
每个人的生命力来自于他们与生俱来的内在动力,这种动力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攻击性。也就是说,攻击性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
当孩子的攻击性长期被压制,那他们只有两条出路:
一是以强烈的反抗形式爆发,比如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比如一些孩子喜欢闹腾、打架、破坏东西等;
二是向内攻击,内疚、自责、自我否定、抑郁、甚至自杀。抑郁症和自杀,是最严重的自我攻击行为。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在孩子小的时候,要给予他们充足的爱和自由,这样,他们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才会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未来的无限可能性。

这里说的爱和自由,是那种可以充分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的爱与自由,给予孩子最强的心理支撑,让他们有底气做自己。觉得自己是值得被爱的,是有价值的,这是孩子最初的存在感和意义感体现。
同时,让他们无障碍地做自己,去实现自己的无限可能。
很多家长可能会说:
孩子懂得什么?给他们爱和自由,不就是溺爱放纵他们吗,那他们不就无法无天了?
在他们看来,教育孩子的方式只有两种:要么就是严格管教孩子,要么就是对他们的溺爱和放纵,也就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
这种逻辑里,还隐含着家长的全能自恋:觉得孩子离开自己的管教、帮助和指导,他就一定什么都做不好。
在他们的信念里,没有自觉主动学习的孩子,没有可以独立为自己负责的孩子。他们认为:
给孩子自由,他们就会无法无天;
让孩子自己做事,就会失控,会把一切都办砸的。

这种骨子里的不信任,是从哪里来的?其实是家长自己内心无力和无助感的投射。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薄弱,对自己没有信心,也会觉得人都是不可信任的,只有盯着管着才有用。
抱有这种信念的家长,他们的孩子一般也都会如其所愿:不自觉、厌学、没有自制力,不会为自己负责。
很可能是家长自己小时候就是这样长大的,在父母的过度管教下才变成现在这模样。
自己不会为自己负责,却打着为孩子负责”的旗号来控制孩子,这样一种自相矛盾的行为,反应出他们和孩子共生”的心理状态。
试想想,一个连自己都无法为自己负责的家长,怎么可能为别人的人生负责呢?他们实质上是借着负责”的名义,把自己的人生期望和要求转嫁到孩子身上,他们骨子里真正的想法是,希望孩子能为他们的将来负责。
在这种养育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也很难拥有良好健康的人际关系。他们在亲子关系中,学到的只是控制与服从的关系模式,长大以后,他们就会把这个模式应用到他们的人际关系中。
他们与人相处时,不是强势的一方,就是顺从的一方,这种思维模式已成为他们的潜意识,很自然地就会变成他们的性格和命运。

首先,真正的爱不是溺爱,自由也不是放纵。
两者如何区别呢?主要是看你给出的爱,是否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是否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溺爱孩子的父母,虽然内心很想爱孩子,但他们看不见孩子内在的需求,给到的爱并不能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比如替孩子做事和做决定,满足的是父母的全能感,但阻碍了孩子的正常成长。
好的家长,首先一定要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才能恰如其分地尊重和照顾到孩子每个成长阶段的内在需求。在这样的基础上,胸有成竹地给予孩子探索世界的自由,而不是用自己固有的行为与思维模式来限制孩子的发展。

这不但需要家长用脑,更需要用心。
因为孩子是有自由思想的活生生的独立个体,他们时时刻刻都在变化发展的。
如果家长只以单一的行为标准来要求孩子,只会扼杀孩子的独特性;
如果老师只以学习成绩的好坏来区分好学生和坏学生,同样也会催生出很多教育的问题。
很多孩子就是因此被塑造成为了没有思想,没有灵魂、没有创造力的学习机器”。
这个世界为什么是多元化的?因为每个人的基因因素,成长环境,独特优势以及思想都不一样,这才创造出世界的多姿多彩和和无穷的创造力,满足了我们丰富的精神需求。
所以,好的家长,首先是善于学习和成长的人。这个学习与成长,一定是从不同的思想和行为中吸收精华,这样,他才能不断地看到自己的盲点,跳出自己的局限性,拓展见识的同时丰富着他的人格和精神世界。
也只有这种灵魂饱满的父母才能养育出真正健康有活力和创造力、未来充满无限可能的孩子。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素质教育观察]
致力于教育领域优质图文创作,与大家一起成长,让孩子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今日推荐文章:
孩子出现问题,其实是提醒我们跳出教育盲点的一个信号
人性的教育”在成人”,反人性的教育”在造人”
家长的教育焦虑,是对孩子的隐形否定,也是对自己不满意的体现
点击链接阅读更多精选好文:
感谢素粉的喜爱,素质教育观察也为你贴心准备了这份阅读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