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虫虫五岁半,快上小学了。这不,妈妈为了鼓励虫虫学习,和他商量了一个奖励方法:每天完成学习任务后,奖励1元钱,每周背一首诗或者认五个字奖励5元钱,自己攒钱买玩具,不受妈妈的时间限制。虫虫很高兴地答应了,而且开始这段时间学习任务完成得也很好。但妈妈心里却有些疑虑,因为学习是孩子应该做的事情,用金钱来奖励好不好呢?会不会对以后有什么负面影响?
其实,这种现象已经非常普遍。关于物质奖励的弊端,我们还是先来看一个实验。心理学上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一位心理学家挑了些爱绘画的孩子分为AB两组。A组孩子得到许诺:画得好,就给奖品,B组孩子则只被告之"想看看你们的画"。两个组的孩子都高兴地画了自己喜爱的画。A组孩子得到了奖品,B组孩子只得到了几句平常的赞语。
三星期后,心理学家发现,A组孩子大多不主动去绘画,他们绘画的兴趣也明显降低,而B组孩子则仍和以前一样愉快地绘画。这个实验,曾在不同国家、不同兴趣组里进行过,实验结果得到了反复验证。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它说明了用物质奖励在短时间内可能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不一定都能起到长久的积极作用,它还说明了奖励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要讲究方法和技巧。
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认知不协调理论,认为如果人的一种行为本来有充分的内在理由,如他非常感兴趣,则他对于行为与其理由的认识是协调的;但如果此时以具有更大吸引力的刺激,如金钱奖励,给行为增加额外的"过度" 理由,那么他对于自己行为的解释,会转向这些更有吸引力的外部理由,而减少或放弃原有的内在理由。
因此,让孩子做家务或学习上取得进步用物质,尤其是金钱来激励,非常不可取。这会让奖励变成交易,本来是孩子份内的事情,他却来讲条件、讨价还价。而且物质刺激还会引起孩子欲望的膨胀,比如这次是10块钱,过段时间这个数已经没有吸引力了,需要继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