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安全无小事,孩子的安全是家庭教育中的头等大事。如何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是每位父母都应该重视的课题。
卓卓妈妈用自己的经历为我们上了安全教育的一课。事情是这样的:妈妈带着5岁的儿子卓卓住在马路旁边,而卓卓的玩伴京京住在马路的另一边。
这天,当卓卓看见京京在马路另一边出现的时候,他就兴奋地想要冲过马路。当卓卓快要跨上马路的时候,一辆汽车飞快地开了过来,司机显然没想到卓卓会突然冲出来,危险一触即发。
附近的妈妈吓得大惊失色,马上冲卓卓发出危险指令,她用尖锐的声音冲着马路边上的卓卓大喊:站住!重新倒带!”
收到危险信号的卓卓刹时停住脚步,并往后退了几步。为妈妈争取了足够的时间把他抱了回来。
妈妈用重新倒带法”成功地帮助孩子脱离了危险,这得益于妈妈平时对孩子的教育和训练,令孩子能在关键时刻读懂妈妈发出的危险信号,并及时配合地重新倒带”。

美国育儿权威西尔斯博士在《西尔斯亲密育儿全书》一书中提出用重新倒带”的办法帮孩子避除危险。
具体做法是这样的:西尔斯4岁的孩子斯蒂芬向马路走去时,爸爸立即路到他的旁边,为防范再次出现危险 ,爸爸一遍又一遍地向孩子表达了自己担心。然后和孩子一起玩起把录像带重新倒回去”的游戏,并把这一幕重复了十次。
他们跑向马路,然后在马路边停下来,向两边张望:看看这边没有汽车;再看看另一边,也没有汽车,然后就可以穿过马路了。通过真实生动的重复,把一走到马路上就自动向两边看有没有汽车,然后再穿过马路的习惯印入孩子的脑海里。
重新倒带法”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当他下次遇到同样情形时可以照着去做的脚本。

设定一种声音专门用于为了安全而需要立刻作出反应的场合。例如案例中,卓卓妈妈是用尖锐的声音大喊:站住!重新倒带!”
这种声音必须是在孩子面前上演过,并已形成警告信号的。试过几次,卓卓想走上马路,妈妈都用同样尖锐的声音喊住了他。并即时向卓卓解释了马路的危险,也表达了妈妈的担心,并和卓卓反复玩重新倒带”的游戏。
几次之后,卓卓对马路有了深深的敬畏,不敢随意走上去。但有时,卓卓也会玩到忘形,忘却马路的危险,直到听到妈妈用尖锐的声音发出的警告信号。
正如开篇的场景那样,卓卓因为看到玩伴京京在马路对面出现,兴奋忘形之下冒冒失失走上马路。在听到妈妈发出警告信号和倒带指令后,立刻作出反应,往后倒带”,成功解救了自己。
这种危险警告已在卓卓和妈妈间多次操练,形成信号,所以卓卓在接收到指令后马上作出反应。但这种危险信号不能随随便便使用,以免过于频繁使用使孩子失去对危险信号应有的重视和警惕。

警告信号设定后,要和孩子反复练习,令孩子在接收到信号后能立刻作出反应。
例如我儿子三岁的时候,对水沸腾的声音特别感兴趣。一听到水响的声音就跑过去,我马上制止了他,并大喊:停下来,那是开水,危险!”
儿子马上停止了脚步,我把几滴热水沾到他手上,让他感受到热水的灼热感。并带着他玩把录像带重新倒回去”的游戏,教他如何避开热水。
这里在煲开水,我们要停下来,到旁边去玩,不能靠近开水。”这样重复十次,让孩子对在煲水时要走开的习惯印在脑海里。
重新倒带法”适用于父母认为危险且有需要让孩子记住的场合,通过重复训练的方法,为孩子提供一个下次遇到同样情形时可以照着去做的脚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