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放学了,今天熙熙妈第一个从小二班把熙熙接走,熙熙显得很高兴,情绪上跟往常没有任何差别。
晚上熙熙妈陪熙熙吃晚饭的时候,接到熙熙班主任李老师的电话,李老师说今天上课的时候,胡老师叫到熙熙姓名(胡老师是熙熙所在班级的另外一位老师),叫了2次,熙熙只是看着胡老师并没有应答,胡老师就走过来牵着熙熙的手,熙熙忽然大哭起来。
李老师叮嘱熙熙妈要多多关注熙熙。李老师说,熙熙今天这个情况看起来是在引起别人的关注,想要得到更多关注,所以妈妈在家里要多多关注熙熙。
熙熙妈听完之后哑然失声,回想起这几日来自己和熙熙的互动,确实是焦虑过多,关注过少。3岁多一点的熙熙最近很喜欢玩买卖游戏,之前熙熙妈和熙熙玩买卖游戏是随意的,自从前两天熙熙妈决定教熙熙认字之后,她跟熙熙玩买卖游戏的时候,总是不能那么心平气和了。因为熙熙听了妈妈说的规则之后,经常忘记了一些细节,搞得妈妈总是容颜大怒,忍不住吼得熙熙对自己原本最喜欢玩的买卖游戏也弃之不玩了。

类似的还有,孩子故意犯错以此刺激家长的情绪。
你都好久没有尿裤子了,为什么这几天总是尿裤子,说你好多次了还是这样?”
这道题太简单了,明明你会做的,为什么你还是做错?”
不要敲打玩具,说了多少次了,你没听进去吗?”
……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对孩子这种明知故犯的行为给出了答案。孩子所有的故意犯错,从其行为心理分析可以归为三种类型:寻求关注型、挑战权威型和自暴自弃型。
在家庭教育和与孩子的互动中,关注孩子”首当其中,孩子很多看起来有问题”的行为,很多时候是为了引起父母的关注。那么父母应该关注孩子什么?

1.关注孩子的内心需要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孩子的基本内心需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理解与接纳、肯定与鼓励、尊重与信任、无条件的爱。而现实中家长更喜欢以成绩论英雄。
有一位老师曾在家长群里做过一个调查:老师给出一道选择题,有4个孩子,他们各有特长,让家长以喜欢的程度排列。
A男生:生于普通工人家庭,18岁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后进入美国爱荷华大学物理与天文系攻读研究生。28岁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
B男生:贫寒农家子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级重点高中,高中期间成绩优异,被评为省级三好学生,全国物理奥赛二等奖,后考入省重点大学攻读生物技术专业……
C男生:初中体育成绩优异,凭借长跑特长,进入重点高中,高一时七门功课不及格,从学校退学……
D女生:七岁父母离异,随母亲生活,成绩优异,组织能力强,在省级重点高中一直担任班长,校辩论赛最佳辩手,省级优秀学生干部,考入澳门科技大学……
调查结果发现,除了第三位男生让家长比较头疼,其他几位都很受欢迎,甚至觉得自家孩子能这么优秀多好。
而这五个孩子最后的结局如何呢?A男生是卢刚,留美博士。因为博士论文最高奖学金被同窗好友获得,卢刚开枪射杀了与此相关的3位教授和副校长以及同窗,在强杀无人之后,卢刚当场开枪自尽。压抑而强烈的情绪无处安放,看到别人比自己优秀内心无法平衡,最终采取极端的做法——毁灭自己和他人。
B男生是马加爵,大学期间由于打牌发生口角,杀害同寝室的同学,这个案件当时震惊全国。
C男生是韩寒,光看他的履历,谁也不曾想到,他日后在文学和赛车领域取得了傲人的成绩。
D女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女生,是全校教师和家长公认的好学生、乖孩子,但最后选择跳楼自杀。
虽然以上几个孩子只是个案,并非所有成绩优秀的孩子都这样,也并不是所有有问题的家庭教育都会出现如此极端的结果,但是类似的个案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的共同心愿,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很多家长太过急功近利,忽略孩子的心理健康,忽视孩子的内心需求,而一味地把自己的要求强加给孩子,当孩子无法立刻达到父母预计的期望时,父母常常对孩子进行责罚。
长期在这样的压力下生活,导致孩子压抑冷漠,甚至出现心理疾病,在行为上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问题孩子”实际上是家庭教育的产物,是父母没能理解孩子内心真正的需要而给予错误的反应所造成的。

2.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
研究表明,独生子女家庭中的父亲对孩子更加重视,更有耐心,表现出较多的温情与理解。
有一个女孩,今年16岁,在一所职业中专读书。她小时候备受父母疼爱,父亲尤甚。可是女孩长大了却越来越不听话,经常故意犯错,旷课逃学、离家出走、偷爸妈的钱、早恋……父母说过、骂过、打过,都不管用。于是干脆对她冷处理,不管不顾,大有任由女孩自生自灭的漠然置之,父亲对女孩更是一句话也没有。
刚放寒假,女孩瞒着父母去男友家玩了几天,回来后也没有一句解释的话。母亲见她整理衣物,以为又要出去,十分生气,训斥了几句,女孩也不甘示弱恶语还击。母亲一气之下动了手,结果女孩又投奔男友,甚至还偷走家里的钱买手机。
在分别心理咨询的会话中,母女俩都泪如雨下。女孩哭诉:自从弟弟出生后,爸妈就不喜欢我了,特别是爸爸。记得弟弟几个月大的一天晚上,爸爸正在跟弟弟玩,我喊了好多声爸爸,他都没反应,就像没有我一样。当时,我好像掉进了冰窑,伤心透了。最让我受不了的是,后来爸爸干脆不理我了,每天总是和弟弟在一起;妈妈心里也没了我,什么事情都是弟弟。
女孩继续说:前不久我确实去男友家。我俩其实没什么,只是觉得和他在一起心灵才感到温暖。但是我又不是不想家,所以两天后就回来了。我根本没打算再出去,但是妈妈误会我,狠狠地打我。我想起妈妈答应给我买手机的事情还一直没兑现,于是就拿了家里的钱。我知道自己不好,看着他们着急,我心里又难受又高兴。他们说我总是明知故犯,变成一个坏孩子了,我就明知故犯,越来越像个坏孩子。可是我也不想这样,我也想让他们喜欢我……
女孩故意犯错的背后,是用极端的方式来引起父母对自己的关注。故意犯错是唯一的办法,而且这往往很有效——即使再疏忽孩子的父母,在孩子犯错时也会给予充分的关注。虽然这种关注让双方都很痛苦,但是到底是满足了孩子被关注的心理。于是,故意犯错就发展成为孩子获取父母关注的一种行为模式。
女孩用犯错的方式来引起父母关注的行为,经她一说不难理解。但是对于熙熙那样一个3岁的孩子来说,很多行为都让家长觉得莫名其妙。比如说,好端端的老师就来电说得到的关注不够,要求家长加强关注孩子……
即使是每天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父母也可能并未真正关注到自己的孩子,还有可能父母的关注点错了,没能get到孩子的内心需要,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关注。像本文开头提到的熙熙妈,由于自己急功近利内心焦虑,要求熙熙像个大人一起对妈妈所教东西一学即会,而熙熙没能达到自己要求时熙熙妈失望失控对熙熙大吼,使得熙熙由原本阳光灿烂的性格变得突然脆弱易哭。妈妈只关注游戏成果而忽略了熙熙的感受。
关注孩子是对孩子高等级高水准的爱,关注孩子如此重要,父母如何做到真正的关注孩子,让孩子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感受得到父母的关注。

美国教育学家雷克特(H.J.Leicester)曾指出:不仅语言、民族习俗、社会经济、个体品德、技能技巧,甚至是知识大部分均来源于家庭,许多教育和学习的事实都发生在家庭之中。”
家庭作为儿童社会化的摇篮,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与孩子的互动方式对子女的个性发展及行为养成具有深远的影响。
父母要关注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可参考以下三点。
1、角色扮演法,寓教于乐,让孩子扮演一次管教别人的小大人”
角色扮演是在与他人交往和实际社会生活中,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列特定性为,在不用的场合,人们所扮演的角色必然是不同的。刚开始时,角色扮演是演员塑造、演绎戏剧角色的一种方式,后来在心理咨询解决心理问题、艺术院校面试遴选学员、教师教学、职场选聘人才等内容中均开始采用。而对于家庭教育,角色扮演法也同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际上,角色扮演在心理学教学及课程考核方式中应用广泛,并且经常用于儿童心理矫正及行为治疗”课程,效果显著。
对于3岁叛逆期的孩子来说,正常沟通是比较困难的,他们无法理解父母讲的道理,父母也无法理解孩子的反应和各种看起来大不敬”的行为,因此相互理解通过语言简直无从说起。面对孩子不合常理,用成人的话来说无理取闹”的行为,父母如果没有理解孩子而采用不当的处理方式,将对孩子一生产生不良影响。
乐乐2岁半,原本妈妈约定看完3集汪汪队立大功”就要把手机还给妈妈,不看了。可是看完3集乐乐还是哭闹着要继续看,他不同意妈妈把手机收起来。妈妈强行把手机收起来,乐乐哭闹很久,又是大晚上的,乐乐爸说必须给乐乐一点教训,于是凶巴巴地吼乐乐:再哭就把你关到衣柜里。”乐乐还是哭,于是爸爸果然把乐乐关在衣柜里,乐乐哭得撕心裂肺,在爸爸把他塞进衣柜的那一刻,乐乐简直是拳打脚踢地挣扎。最后哭得满头大汗要背过气去,乐乐妈只好把乐乐抱出来,还狠狠瞪乐乐爸一眼,眼看着一场家庭风暴即将刮起,乐乐妈心想不能在孩子面前吵架免得吓到孩子,于是忍住了。
小猫咪3岁1个月,妈妈约定每天只能看一次动漫,而且每次看3集。这天是星期天,小猫咪没有去上幼儿园,午睡起来他又闹着想看动漫。妈妈温和地抱起小猫咪。然后说:小猫咪,你和妈妈约定每天只能看一次动漫,每次看3集,今天你已经看了3集了,所以不能再看了。”小猫咪泪眼汪汪,小声嘟哝:我要看。”妈妈说:小猫咪,假设你是胡老师(小猫咪在幼儿园里最喜欢的一位老师),妈妈是小猫咪。”
小猫咪(妈妈扮演的):胡老师,我想看动漫。”妈妈一边说一边摇着小猫咪的衣袖,小猫咪差点破涕为笑。
妈妈:假设你是胡老师,小猫咪今天已经使用了看动漫的机会,你还会给他看吗?”
小猫咪(小猫咪本人)犹豫了一下,摇摇头。
妈妈:作为胡老师,那你如何拒绝小猫咪的要求呢?”
胡老师(小猫咪扮演):对不起小猫咪,今天你已经看过动漫了。老师是为了你好,小朋友看动漫太多对眼睛不好,老师爱你才这样要求你的。”
做完这个角色扮演,小猫咪不再闹着要看动漫,而且还沉浸在刚才的角色扮演游戏当中,还想要妈妈再来一次扮演游戏。
乐乐和小喵咪,遇到同样的问题,得到不同的解决方法,哪个方法更能让孩子幼小的心灵接受,一看便知。现在的育儿观流行一种说法,就是不能对太小的孩子讲道理,这个说法颇受推崇。但其实不然,道理是一定要讲的,问题是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讲,如果都不讲道理就能让孩子乖乖明白事理,世界上哪还有那么多的问题儿童”。

2、关注孩子的感受胜于关注事件
心理学家霍尔将青春期形容为暴风骤雨的时期”,这个说法是指青春期的孩子在身体和心理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剧烈的变化。一个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他的变化可能会对亲子关系造成巨大的挑战。要平稳地度过这一阶段,需要家长和孩子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更重要的是,双方都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轩轩是一名初二男生,轩轩爸妈来心理咨询的时候非常急躁、激动。据轩轩家长讲,轩轩现在不思学习、酷爱上网,父母不让他上网就与父母吵架。昨天和父亲吵架之后用力关门压伤父亲的手。轩轩最近向父母索要历年亲朋好友给的红包,说这是他的钱,扬言要离家出走独自生活。
心理老师在跟轩轩聊的时候,轩轩回忆起小时候的一件事:在轩轩4四岁时跟妈妈与亲戚外出旅游,还剩一个番茄,妈妈叫他与妹妹(1岁)猜拳决定给谁吃,结果轩轩赢了,但妈妈还是把番茄给了妹妹。因为这件事,轩轩还用很难听的话骂了妈妈,这些脏话都是平时父母骂过他的。
在与轩轩的单独聊天中,心理老师还了解到,轩轩对父母的感情比较深,他认为父母都很爱他,但他对母亲的感情更深厚一些。妈妈对他管束较多,而爸爸经常要在外面应酬,平时跟父亲交流很少,常常感到孤独。轩轩说:就是要搞点事情让爸爸妈妈注意我。”甚至他会把妈妈惹哭。另外,轩轩还聊到父母对自己的惩罚:小时候妈妈叫他跪过洗衣板,从晚上11点开始跪了整整两个小时;有时妈妈会扇他耳光;爸爸帮着妈妈把他按在床上打。
对于轩轩来说,这些小时候的记忆多么可怕。轩轩通过搞事情”来引起父母对自己的关注,这种情况不难理解。轩轩的行为类似一些内心没有真正长大的成年人,这些人往往通过生气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和要求,他们用故意生气来要求心爱的人更喜欢自己一些,希望亲爱的人来哄自己开心,显示出对方对自己的关心(林妹妹的表达方式无疑了),这种方式在心理咨询中经常遇到。
青春期是人一生中的重要发展期,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的独立意识增强,渴望脱离父母的约束,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是由于各方面能力的缺乏,又必须依靠父母生活,因此就会造成一种矛盾冲突。轩轩就是这样一种情况。
轩轩爸妈与轩轩的沟通交流较少,冲突较多。对于轩轩的一些出格行为,比如索要压岁钱、故意气哭妈妈等行为,轩轩爸妈始终无法理解这些行为的动机,而是简单地给轩轩打上了不听话”欠收拾”的标签。轩轩搞事情让父母注意自己,但是这种方式得到的结果是父母的责骂,这显然不是他想要的结果。
对于所谓的问题儿童”,父母要学会多倾听孩子的需求,感受孩子的感受,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即使孩子的想法有过分之处,也不要主观否定和指责,坚决不能动手打孩子,而是要和孩子在一起讨论错在什么地方,让孩子心悦诚服。

3、认知响应程度”和要求程度”,把控合理的家庭教育模式
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Dianna Baumrind)通过响应程度”和要求程度”两个维度把家庭教育模式分为4类——权威型、独裁型、放任型(即溺爱型)、不作为型(也称忽略型)。
响应程度即父母给予孩子爱、接纳、支持及对孩子的需要的敏感程度。响应程度高的父母会接纳、表扬和鼓励孩子,与孩子交流他们喜欢和欣赏的事物;响应程度低的父母容易忽视孩子的情感,拒绝孩子的要求,经常批评、否定孩子。
要求程度即父母对孩子的行为实施严格控制的程度,指父母是否对孩子的行为建立适当的标准,并督促其达到这些标准。
权威型权威型教养方式是一种温情支持、积极反馈、合理限制并期待儿童做出适当的、成熟的行为反应(Parke & Clarke-Stewart,2011),家庭中的每个成员彼此尊重,平等对待,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儿童自尊自信品质的养成。
独裁型独裁型教养方式是一种父母对子女绝对控制,要求子女必须服从,缺乏情感关怀的粗暴方式(Papalia,Olds & Feldman,2013)。在这种教养方式的影响下,儿童不仅不能获得情感的满足,而且父母的冷漠、缺乏温情使其容易形成孤僻、多疑、缺乏安全感的人格特点。
放任型放任型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采用一种忽视并任其自由发展的方式,或者是对子女极端溺爱,管理过于宽松,惩罚前后不一致,通常会造成儿童不受控制、不合作、易攻击、多问题行为等行为特征(Parke & Clarke - Stewart,2011)。在这种教养方式的影响下,儿童容易养成缺乏抗挫折能力、自控能力较差、任性、叛逆等性格和行为特点。
不作为型不作为型教养方式下,父母对子女低要求低反应,他们即缺乏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又缺少对儿童行为上的要求和控制的方式,父母与子女很少沟通,缺乏互动,对孩子漠不关心,任其自由发展,易使儿童形成自卑、不求进取、内向、性格孤僻等心理和行为问题。

限于篇幅,一篇文章能够给出的案例非常有限,能够解决的问题也非常有限,大家在育儿方面遇到什么问题可以留言也可以私信,做80分妈妈定会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