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长跟小T说:孩子在家哭得厉害,不愿去上学。”
小T就很着急,和清华老师们一起反省,是不是教学方式不对,是不是生活照顾不够细致,是不是课程让孩子不感兴趣……
最后发现不管怎么改变,总有愿来的和不愿来的,而不愿来的,就那么几个。
一个很突出的例子是:有一个孩子每天可以独自来上课;而另外一个孩子每天都回家,早上和妈妈分开时还要大哭一场。
后来小T就明白了,孩子愿不愿意来主要不是学校的问题,而是家长的问题。
家里要求严格,孩子就自觉”地来上学;家里太松散,父母心志不坚定,孩子就不愿来。
所以,后来新的孩子去上学时,小T都预先给家长说,不要以孩子愿不愿去上学来判断学校的好坏,去不去上学是家长的问题,到了学校能不能学好才是学校的问题。
孩子愿意去上学,也并非是学校的功劳。
现代教育有一个激动人心的口号,就是发挥孩子的主体性和自觉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听起来很高明很动人,但事实上从来都没有实现过。为什么?因为它不符合人性,不了解孩子。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在于他没有自觉,而且你不可能真正建立起他的自觉。
小孩子就像个小动物,是一个感性的情绪化的存在,没有理性和意志力。
这样说丝毫没有贬低孩子的意思。
小孩子可以自觉地吃喝玩乐,但不可能自觉地学习。
因为动物性的表现是本能,毫不费力,人性的表现却需要一定的理性和意志力,要吃点苦头才成。
因此孩子自觉性的建立,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教育正常的话,至少也要到十五六岁,才能初步建立起来。
在此之前,孩子都不可能自觉地学习,都必须有成人的陪伴、督导和管束。
孔子十又五而至于学”,十五岁可以看作孔子自觉性的初步建立,从此他才能够自主学习。孟子少年时代也逃学,不过他回家一进门,就被老妈一个雷霆万钧的动作——断机杼”唬得目瞪口呆,从此乖乖读书。
这些圣贤人物,儿时都不能自觉,何况常人?
所以中国古代教育,严”字当头。
那如何培养孩子的自觉性呢?
在7.24日的小T课堂中,清华大学的陈维维以及耶鲁大学的郭芃菲各自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人生榜样的影响?//

中山大学年度人物
耶鲁大学博士
(获全额奖学金)
郭芃菲说道:在她的人生中,出现过两个人对自己影响很大,第一个就是虎爷,爷爷从小严厉,每次送她上学的路上总要她背诗,一首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直让她铭记于心,当时无法明白此中意,明白已是此中人!
虎爷出身偏远地区,母亲在土匪横行、火光乱世中生下了他。
拉过牛车、做过苦活。
.......
正是这传奇的人生,让爷爷不仅对自己要求严厉,而且对身边的人也影响颇深。
在爷爷的耳濡目染下,郭芃菲自述说自己便从小志存高远,自立自强。
从小回家便自觉的先写作业,爱拿满分和光荣榜,爷爷也会明确相应的惩罚机制,所以为了获得自己榜样的认可,便从小奋发图强!
第二个对自己影响很大的便是牛姐-----陈维维

清华大学法学+经济学毕业
陈维维从小就对郭芃菲说:优秀是一种习惯。
考年级第一容易吗?
陈维维不仅在福建省考年级第一,在世界清华她也依旧是年级第一。
有的人四年读一个专业还面临延迟毕业的厄运,这位小姐姐却用了7年的时间读完了3个专业,为自己的大学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郭芃菲说:母亲从来不会在自己面前说维维姐有多优秀,所以在她们之间不会有对比,也就不会有伤害,关系一直很好。
作为父母而言,最大的忌讳就是在自己孩子面前夸奖其他孩子。
孩子小的时候都有逆反心理,与其让他对优秀的小伙伴心怀嫉妒”,不如放手让他自己去感受小伙伴的优秀。
和优秀的人在一起,真的很难会不优秀
//好的榜样可以提高孩子的自觉性//
古今中外
几乎每个成功的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好榜样
有了榜样,便有了明灯指引方向
毕竟模仿性是人生来便有的特性
看见别人在看书、在学习英语
在提高生活技能
自己又怎么好意思埋头打游戏呢?
从小就应该找到人生的榜样
当自觉形成一种习惯
那成为优秀的人难道不是顺其自然吗?
如果你看到一个自觉”的孩子
那多半是父母师长长期陪伴
正确督导和严格管束的结果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我们无法指望孩子生来自觉
我们能做的只是从小培养孩子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