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儿子穷养,女儿富养”这种流传的说法对吗?心理专家给你答案

大家好,今天这节课,我依然会对家长提出的一些问题进行回答。

1、孩子撒谎、偷东西怎么办?

第一位家长这样说:

柏老师您好,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的孩子有了撒谎和偷东西的习惯。

他在幼儿园时,把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偷偷带回家,我问他哪里来的玩具,他就说是别的小朋友送给他的,其实人家小朋友根本就没有送给他。他爸爸为了这事还打了他一顿。

请问老师,这是不是不道德的行为?我们作为家长,该怎么引导孩子会比较好?



孩子对错误行为的正确承担

是对对方道歉

首先,孩子所有的行为,家长应该都尽量不去把它跟道德进行关联。因为,道德是我们成人对行为附加的定义,在面对孩子这个行为的时候,我们不去探讨它背后的成因,因为没有太多的资料说他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只探讨该怎么去处理。

当一个孩子拿了小朋友的玩具,爸爸或妈妈打了他一顿,骂了他一顿的时候,这个孩子就认为:我已经完成了被惩罚,其他的东西我就不会再去做了,不会再为我的不恰当的行为再做其他补偿的措施,因为我的惩罚已经完成了,而且还这么疼痛、这么剧烈!

这个时候,你让他再做别的事情,他就会很愤怒,所以,家长要让他去承担行为对应的责任是什么?

我们都知道,每一个孩子都有荣誉感,也都有羞耻感,这是人的本能的东西,如果他拿了这个玩具,家长要非常正式的带着孩子,去那个被拿玩具的小朋友家里,教孩子这样说:我今天玩得太高兴了,太喜欢这个玩具了,所以我就把它带回家了,这是我不对,我现在把玩具还给你,谢谢你把你的玩具跟我分享,我以后不会再有这种行为发生。

一定要让孩子完成对这个行为的一个这种层面的补偿,这才是责任的担当。

否则你打他一顿,他不承担这个责任,只是他的皮肉承担了,他的心灵上、情感上、内在的认识上,都没有完成责任的承担,所以对他的影响就不会那么深刻。

但当他完成了这样的互动的时候,他的内在会产生这样的想法:这个行为带来的后果是我可能承受不了的,或者这个行为的后果,带来的和我跟别人的关系太复杂太麻烦了。他就会因此去调整自己的行为。

如果你的孩子出现了这样的一些问题,家长要考虑,是不是你的孩子他的物质太过匮乏,所以才导致他会对别的小朋友的玩具比较的喜欢,因为他自己实在什么都没有,这是一个可能性。



孩子总拿别人玩具

可能因为孩子的情感、物质匮乏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有一个意识——为什么你的孩子总会去拿别的小朋友的玩具?

对于孩子来说,资源是在他内在的一种力量感、情感和被喜欢程度的一个象征,所以,如果他总拿别的小朋友的玩具,要么就是他的物质资源太匮乏,要不然就是他内在的情感资源太匮乏。

比如,他嫉妒小伙伴,所以要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来完善自己内在被爱着的、被温暖着的感受的一个补充。

如果这个行为比较频繁的发生,我们也要去借助老师或者心理老师的干预,帮助家庭进行辨别诊断和行为模式的建立,而不是要给孩子进行一个标签化。

是不是跟道德有关,是不是要打一顿,是不是偷东西,其实就有一些过于把这个问题标签化了,这个孩子他承受的压力就会非常的巨大。

儿子穷养,女儿富养”这种流传的说法对吗?心理专家给你答案

2、孩子不能坚持兴趣班怎么办?

第二位家长这样说:

老师,我的孩子在幼儿园上大班,班里的很多小朋友都报了各种的兴趣班,为了让我的孩子也像别的小孩子一样多才多艺,我给孩子也报了几个兴趣班。

但是我发现,孩子没有一个能坚持下来,都是学几次之后,孩子自己就不愿意去了,送去了,他也没有什么积极性。

请问老师,孩子的兴趣该如何去发掘和引导?经常换兴趣班,会不会让孩子变得没有常性?



家长引导孩子上兴趣班

需要注意的规则

从家长提问的方式就能看出来,她给孩子报兴趣班,不是因为孩子有兴趣,而是因为别人家的孩子都在这么做。

所以,孩子去参加兴趣班,不是完成孩子对自己兴趣的一个满足,而是完成了家长教育孩子是不是跟其他的妈妈一样的这种焦虑的释放。所以,首先就是一个出发点的问题。

其次,我们知道,孩子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他对自己的好奇,对这个世界的好奇都是不断的在变化的。我们给孩子报兴趣班的时候要做体验,让孩子在他感兴趣的内容上更多的去体验。

孩子说我不喜欢画画,我不喜欢跳舞,但是我很喜欢书法,我喜欢唱歌”。这个时候,我们要让孩子更多的去体验,体验完成之后,要跟孩子做一个约定——你是不是真的要报,如果你真的要报,不论你之后跟妈妈哭闹,还是你不高兴,我们都要坚持,你能不能同意?

一定要跟孩子做一个提前的设置,让孩子知道——我承诺不管之后会不会累,会不会不开心,会不会早上很困,会不会因为学习的过程很枯燥,或者很艰苦而不高兴,我都会坚持,因为这是我的承诺。

跟孩子提前完成这样的一个设置之后,孩子去学习他自己选择的兴趣班的过程中,出现一些波动或者拒绝,家长就要去完成一个坚持。这个坚持就是你对于孩子承诺的一种我信任你”的承诺,所以我们要坚持下去!



家长首先应该要对自己

培育孩子的目标进行确认

这个过程当中,很多的家长会把兴趣变成特长。比如家长会这么想——我的孩子喜欢弹钢琴,我不是让孩子在弹钢琴,而是要让他考级,一定要考到什么级别才怎么怎么样”,说实话有一些功利性。

孩子就从我喜欢钢琴”变成了我喜欢这件事情带给我的这种资源,或者带给我的好处”,它的味道就会变了。

家长要让你的孩子在他的兴趣的道路上走多远,首先家长要跟自己有一个确认——我到底是要让我的孩子成为一个钢琴家?还只是让他受一些音乐的熏陶?这样的一个行为,到底要做什么?

我们在这个目标的引导之下,来对孩子在兴趣的习得和坚持,到底要走多深来进行调整。

每一个孩子都是因人而异的,到底是因为家长的兴趣,让孩子有兴趣,还是因为家长的教育的焦虑,需要孩子有兴趣班的学习,还是说我们希望孩子成名家?

我觉得,没有哪一种是必须有的,或者必须不能有的,而是家长一定要自我觉察,而不只是把孩子放弃继续学习兴趣班,归结到孩子没常性、孩子不刻苦的结论上。

如果这个问题,家长自己不能去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那一部分,孩子内在的很多委屈、艰难、学习的枯燥,就不会被家长所理解,不会被家长所安慰,这个时候,孩子学习的艰难性反而会增大。

3、儿子穷养、女儿富养”对吗?

第三个家长这样说:

柏老师,我们有了孩子以后,就买了一些书来学习如何养育和教育孩子。

看到有关儿子要穷养,女儿要富养”的观点,所以,我们就对女儿比较溺爱一些,基本上什么都会满足她,并且买的东西都是最好的!

后来孩子快上幼儿园了,担心孩子在幼儿园不太适应,我们又看了关于挫折教育的观点,老师您觉得哪种教育方式对孩子更好一些,毕竟孩子以后是要走入社会,也会经历挫折的!



任何不会到会的过程

都是孩子的挫折

其实,孩子在成长当中的挫折,不是我们人为制造出来的挫折。孩子在成长当中,任何一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都是孩子在经历挫折体验。

比如,孩子不会自己吃饭,他自己学吃饭了;孩子不会自己穿衣服,他学会了自己穿衣服;孩子不会老老实实的坐在那儿15分钟不动,他学会了能够去控制和管理自己的行为……从不会到会,从不可以到可以的过程,都是孩子在经历的挫折的体验。

如果人为的设置一些挫折,说实话有点可笑。因为你的孩子,在他的成长的每一天,每一个新鲜事物的经历和接触的过程当中,都是有挫折感的。如果再额外去设置,也就是说,我们并没有关注和呵护,孩子日常学习生活当中的那些频繁会出现的挫折,你反而要给他弄其他的东西,就有一点画蛇添足的味道。



儿子穷养,女儿富养

真正的含义

另外,对于儿子要穷养,女儿要富养”,很多家长对这个观念是有误解的。

我个人认为,其实对于儿子的穷养,不是穷在物质上,而是穷在孩子的独立性上。因为,一个男孩长大后,可能要独自去面对社会对一个男性的角色要求,可能他会承担的东西更多。

家长越去控制自己,不去过多的给孩子进行一个保护和帮助,让孩子在安全的状态之内,有机会独立去完成、独立地去感受自己的力量感,对于孩子来说,他内在的力量感、价值感、安全感是富足的,这是真正的穷养”。

对于一个女孩来说,什么是富?也绝不是物质上的,那样会让孩子变得虚荣、爱攀比。我觉得对一个女孩子来说,没有什么能让女孩比知道美”更重要,这是让女孩内在更优雅、更丰富的。

而这个美是什么?不是说首饰上、指甲上什么的外在美。而是要让她意识到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很美的东西,比如,家长带孩子更多的看看这个世界,看看画展,听听音乐会,给孩子讲一讲故事,这样能让她有很多的情感上富裕的感觉。

什么是情感上富有的感觉?就是爸爸妈妈的陪伴,爸爸妈妈对她情感上的呵护、守候,这个时候,孩子不仅感觉自己在精神上、情感上认为我是被重视的,我是被陪伴的,我是很重要的”,因为真正的陪伴,不是用钱陪伴,而是用生命、时间去陪伴。

作为一个女孩子,如果爸爸妈妈给她很多时间上的陪伴、有质量的陪伴,让这女孩觉得我很重要,我很有价值”,同时,我们再给孩子进行一个生活上、配置上,让她有那种更高级的美,而不是只停留在一个表象上的美,有高级的审美的近距离的接触,这个女孩就能够让审美品位有一个提升,她的内在,即我是高贵的,我是美的,我是重要的,我又是被珍惜的和值得被陪伴的”,她内在的富足感就会出现,她以后再面对选择,不管是工作,还是情感伴侣的时候,就不会那么草率的或由于表象的去对待自己。

所以对待儿子穷养和女儿富养这个观念,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它绝不是跟物质上的穷富有关联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