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伦敦有个落魄的卖唱艺人,名叫詹姆斯·鲍文。有一天,他在自己租住的福利房里,遇见了一只流浪猫。
尽管当时詹姆斯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而且还正在戒毒,但当遇到满身伤痕、无依无靠的小猫时,他还是无法袖手旁观。
于是,流浪猫和詹姆斯走进了彼此的生活。
为了带给Bob(詹姆斯给流浪猫取的名字)安定的生活,詹姆斯开始努力工作,戒除毒瘾,努力修复和家人的关系,还学会了为他人着想。
他的整个人生被Bob彻底改变了。
正如詹姆斯所说, 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有第二次机会,它们等待着被发现。”
遇见流浪猫Bob,就是詹姆斯的第二次机会。而在绘本《贝太太从前为什么那么凶……》中,贝太太也发现了自己的第二次机会。

贝太太,身材胖胖的,却一点儿都不可爱,因为她的脸上每天都写着愤怒。她最讨厌小孩子,当然了,小孩子们也怕她。只要她一出现,孩子们就都跑回家,躲起来了。
不光小孩这样,连大人对她凶神恶煞的样子也吃不消,即使贝太太在向他问好。

贝太太为什么这么凶呢?那时没人知道答案。
直到有一天,一个小女孩出现了…
那天,贝太太像往常一样,去公园打毛衣。她看到,有个小女孩一直被一个男孩欺负。
男孩故意把她的沙堡踩平,还抢她的玩具,最后还朝她的头上倒沙子。
弱小的女孩根本无力反抗,只能伤心地哭。而女孩的妈妈,好像看不到正在哭泣的孩子,硬生生把她拉起来,让她赶紧回家。
看到这一幕,贝太太心里某个地方开始隐隐作痛,她的眉毛不再愤怒地立着了。
其实,无论一个人看上去多么凶狠强硬,他的心里也都有柔软的地方。

贝太太感觉,自己的心里好像出现了裂口,那裂口越开越大,一下子,尘封的记忆全部涌现了出来。
贝太太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那时,她是经常被小朋友欺负的卡蒂雅。
有个男生抢了她的脚踏车,有两个大姐姐抢了她的玩偶车。玩捉迷藏时,大家还一起捉弄她。

当时的小卡蒂雅心里难过极了,她想跟妈妈倾诉,想让妈妈来帮助她,可是,妈妈好像并不想听,只想让她安静。
于是,小卡蒂雅的委屈只能一直憋在心里,越积越大。一天又一天,小小的委屈变成了大大的愤怒,可爱的卡蒂雅变成了凶恶的贝太太。

在你的记忆中,儿时的景象是怎样的呢?如果你也像贝太太一样,有很多委屈和愤怒,那不妨也让它们出来透透气吧。
03 是什么改变了贝太太呢?贝太太魂不守舍地回到家,心里一直想着那个哭泣的小女孩。小女孩揭开了她多年的心结,那里住着曾经渴望被倾听被支持的自己。
曾经的自己多么孤独,多么无助,而现在,卡蒂雅已经长大了,她可以不再孤独,不再无助,甚至还可以帮助别人了。
想到这里,贝太太感觉到前所未有地兴奋,她盼着天赶快亮起来,因为她要去找那个小女孩,让她不再伤心地哭泣。
第二天,小女孩果真又来了,贝太太高兴极了。她陪女孩捉迷藏、过家家、堆沙堡……每天的陪伴、鼓励和关爱,让两个人成了最好的朋友。

贝太太自己也开始有了变化,最明显的是,她终于会笑了,变得和气了。无论大人还是孩子,大家都越来越喜欢她了。
从此,贝太太从充满愤怒、敌意、封闭的生活里走了出来,过上了快乐、自在,充满阳光的新生活。
就像流浪汉詹姆斯遇到Bob一样,贝太太也因为遇到了那个小女孩,抓住了人生的第二次机会。
贝太太从前那么凶,现在变得和气、快乐了,这个温暖的故事,你喜欢吗?

荣格在1940年出版的《儿童原型心理学》中,首次提出了内在小孩”的概念,他用这个概念,来描述一个人内心中未成长、未安抚好的部分。
在贝太太的故事里,那个受欺负的小女孩,就让她看见了自己的内在小孩。而贝太太陪伴小女孩的过程,其实也是疗愈自己内在小孩的过程。
贝太太是幸运的,因为她抓住了这次疗愈的机会,小女孩也很幸运,她不需要再像小卡蒂雅一样,一直带着未能愈合的伤口生活。
玛利亚·蒙台梭利在《儿童的秘密》中说,成人的幸福,是与他在儿童时期所过的那种生活紧密相连的。我们的错误会落到儿童身上,给他们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我们会死去,但我们的儿童将承受因我们的错误而酿成的后果。 ”
比如,故事中的两个妈妈,他们从没考虑过孩子的感受,从没想过倾听孩子。她们可能正陷在自己的情绪泥淖中无法自拔,以至于无法抬眼看见孩子。
可是,孩子的世界里只有父母,如果父母看不见他们,听不见他们,那么他们的世界就真的只剩下了黑暗,就像从前的贝太太一样。
正因如此,蒙台梭利呼吁所有父母,成人一定要学着倾听孩子的心声,并把理解孩子和倾听孩子的心声,当成一项神圣的职责。”

乔·卡巴金说,每抚养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为期18年的静修,做父母是一种修习。”
的确是这样,所谓育儿先育己”,只有父母不断修习,不断成长,你的孩子才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所以,贝太太的故事,不但是写给孩子的,更是写给家长的。
它教孩子们,学会理解他人和共情。
它教家长们,学会倾听孩子,重视孩子的感受。
它还告诉家长们,如果你也是贝太太,那你也要像她一样,抓住人生中的第二次机会。
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其实也是你给孩子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