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向前奔跑的道路。作为一名育儿领域的创作者,在这里我想简单的发表下我个人观点,希望可 以对您有所帮助。
有些父母对孩子过于不放心,导致了孩子长大后很大的社交障碍。他们会产生很强的自卑感或自负感,并在与他人的沟通中给对方带来极大的负担。也可以说,这些人从小到大生活在父母的光环下,就是到了成年,他们也没有学会独立生存。这在大自然中是危险的,在残酷的社会竞争中同样是可怕的。父母保得了一时,怎可能一生都守候在儿女身边呢?
孔子曾经提出一个成功模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讲出了一个人的发展方向,即由个人向外辐射到全世界。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不需要所有人都具有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但我们需要扩大自己的人际交往圈,使得每个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针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必须冲破亲子这个圈。(如下圈)
儿童需要独立,就必须突破同心圈层”,突破的圈层越多,他的独立性越强,也可以说他适应社会的能力越强。
父母需要为儿童开小门”,把他们从你的身边放出去”。如果0~6岁亲子关系是良好的,就不要怀疑孩子与同学、小伙伴的交友水平。有些家长总是嫌孩子与邻居孩子贪玩,这是不对的。孩子在玩耍的过程中,也锻炼了人际交往能力,为日后参加社会工作打下基础我的建议是,鼓励他们并创造机会让他们日后和陌生的孩子接触。在我上幼儿园的时候:母亲经常带我去北京游乐园。在排队等待的时候,母亲会有意识地让陌生的小孩和我认识。比如,她买了两串羊肉串,便给我和陌生的小孩一人一串。而那个小孩的母亲也给我们两个小孩一人买了一根台湾烤肠,就这样我们竟然开心自然地聊起来了。还有一次印象更加深刻,在游乐园看到一对非常漂亮的母女,我的母亲大步流星走上前,与那对母女说,希望小女孩能和我来张合影。就这样,一张非常羞涩的儿时倩影珍藏在了我家的相册中。长大以后,我没有害怕与女性交往,可能要感谢我的母亲,是她主动为我打开了扇小门”。
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神圣却可能动摇,还请各位家长做好心理准备。在人际关系中,最远的是路人,最近的却不是亲子,而是爱情。爱情是最近的心理距离,这也可以认为是孩子完全独立的真正标准,爱情的吸引力真的会超过亲子的吸引力,父母也许会为此而产生一些嫉妒与失望。这也是自然规律了!不过,我们做父母的,当然要豁达一些,多为我们的孩子祈祷祝福吧。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当儿女成立家庭后,父母的依赖性开始陡然上升,他们从来没有像这样孤独与脆弱。可以说,此时的父母需要对自己遴行调节,我们也应该冲破亲子这个圈。
有的家长总是不肯打开亲子这道闸门,孩子的叛逆心理也就成为破坏亲子关系的洪水了。
###幼儿依赖父母是正常的,也有利于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要不要把孩子送到托管机构,要看时间是否满足条件,如果太小我觉得不太合适,3岁左右,如果家里照顾有困难,可以交给托管机构。如果有人照顾,我建议还是由家人照顾。
3岁之前是培养孩子安全感和性格的重要事情,孩子依赖父母,是这个阶段孩子的特点。但是,随着孩子长大,要上幼儿园,离开父母,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要适当培养孩子独立能力,减轻分离焦虑,但是不能急于求成,那么极端的强行给孩子送到托儿所。那样的话,非常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孩子依赖父母最大的可能是孩子没有建立足够的安全感,强行将孩子送去托管机构只会让孩子更加不安,甚至破坏已有的些许安全感。
如果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但还是依赖父母,父母就需要反思自己是不是对孩子干涉太多,什么事情都包办。孩子不能自己做主就会干脆放手什么都丢给父母。这种情况下父母减少干涉,孩子就能开始独立,完全不需要把孩子送走。
孩子的问题其实都出在家长身上,寄希望于外部机构只能是缘木求鱼
家长没放下,先当自责,该严当严,该愛在心,别总是什么都依顺,且现表面更为严重,反而养成依赖成性,放哪都不行,什么都该让孩子养成独立思维,自已的事自已做,完成作业后,适当玩一下玩具,鼓励帮做家务,规范孩子言行,家长先表率!
答:孩子年纪小想要依赖父母是正常的,但是情况太多严重的话,那也是需要改善的,像我家小孩一开始特别腼腆怕生,一出门就喜欢粘着我们走,没办法想让他自立一点,就送到了离校近的贝尔安亲托管机构,在长沙市湘龙小学校区里孩子渐渐在老师以及同伴的关怀下,打开了心门,不再默默的躲在一边,而是习惯加入到群体中讨论学习,非常大的就改善了依赖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