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1-12个月婴儿发育规律 11~12个月的宝宝身体发育是怎样的?

1-2个月的宝宝发育应该怎样?

2个月的宝宝体重增加最多,平均增加1千克;身长平均增加3.5厘米;头围平均增加1.8厘米,胸围平均增加1.6厘米,头围大于胸围。这个月里,男孩平均体重6.27千克,身长60.5厘米,头围39.7厘米,胸围39.9厘米;女孩平均体重5.75千克,身长59.1厘米,头围38.8厘米,胸围38.8厘米。出生时四肢屈曲的姿势有所放松,这与脑的发育有关。到第2个月末,婴儿的两手手指可以松开了。如果在第1个月里经过俯卧抬头训练,那么到第2个月末,婴儿俯卧时已能抬胸了。此时的婴儿嘴内不时会发生“咕咕”声。如果您注视婴儿的脸,婴儿也会注视着您的脸,因为他很喜欢看人的脸。这个月婴儿的心理发育进程如下。 感觉、运动发育 俯卧时,稍能抬头、抬胸 仰卧拉坐时,头不完全后仰 手握拳姿势逐渐松开,两眼短暂地随物体移动 能握住物体片刻,当物体掉落时不能寻找 语言和适应性行为 对不同的原因有不同的哭吵声 处于喂养姿势时会出现吸吮动作 个人-社会发育 给刺激时微笑 发出“咕咕”声 对讲话的声音有反应 两次睡眠间隔时间较前延长

1-12个月婴儿发育规律

婴儿发育的规律是怎样的?

婴儿从出生时只能四肢活动,到1周岁时能独立走路,动作发育十分迅速。为了婴儿的健康成长,父母亲有必要掌握婴儿的生长发育规律。
随着婴儿年龄的增长,动作也按照自身的规律逐渐发展。婴儿的动作发育是从上到下依次进行的,如先是头部可以自由活动,用手抓东西,然后坐、爬、站立直到走路。正面的动作发展快于反面的动作,例如先学会用手抓东西,以后才会放下手中的东西;先会从坐位扶着栏杆立起来,然后才会从站立位置坐下来;先学会向前走,以后才会倒退着走。手的动作发育是由近到远,离躯干近的肌肉先发育,然后才有肢体远端肌肉的发育,如先能抬肩,然后再用手抓取东西。动作也是逐渐由不协调到协调而发育的。这些动作发育的规律是每个婴儿都遵循的,几乎没有例外,在训练婴儿动作发育时也应遵循这些规律。
不同年龄的婴儿,动作发育有一定的顺序,各年龄阶段的婴儿应该出现的典型动作是:1个月手脚活动,抱起能竖立片刻;2个月俯卧时稍能抬头;3个月俯卧时下颌及双肩离开桌面,两前臂能支撑前胸;4个月头竖直稳定,抬头90°;5个月能从俯卧翻身到仰卧;6个月从仰卧翻身到俯卧;7个月能坐稳;8个月开始爬行;9个月能扶住站立,自己能坐下;10个月能扶一个手站立,能爬阶梯;11个月扶两手能行走,单独站立片刻;12个月扶一手能走,放开手能走几步但不稳。
父母掌握了这些规律后,对婴儿的健康成长一定会起到促进作用。

1-12个月婴儿发育规律

11~12个月的宝宝身体发育是怎样的?

在宝宝l1~12个月时,宝宝背部脊柱的三个生理性弯曲基本完成,即将拥有一个挺拔健康的身姿。成人或大孩子的体型呈曲线形,这主要是由于脊柱有三个生理性弯曲。两个生理性弯曲,即颈部脊柱前凸和胸部脊柱后凸分别在出生后3个月左右会抬头时和6个月左右会坐时形成。到了l岁左右时,宝宝就开始练习直立行走,在身体重力等作用下,脊柱出现了第三个生理性弯曲——腰部脊柱前凸。虽然1岁左右第三个弯曲已经出现,但由于脊柱有弹性,再加上宝宝骨头柔软稚嫩,在卧位时弯曲仍可变直。而且脊柱的3个弯曲一般要到宝宝6~7岁时才固定下来,所以,爸爸妈妈要在宝宝小的时候开始,让宝宝保持正确的坐、立、走的姿势,使宝宝有一个挺拔健康的身姿。身长男宝宝的平均身长达75.4~81.2厘米;女宝宝的平均身长达74.8~79.6厘米。体重男宝宝的体重达934~11.64千克;女宝宝的体重达8.75~10.85干克。头围男女宝宝的平均头围分别为46.8~45.5厘米。胸围男女宝宝的平均胸围分别为466~454厘米。牙齿这个月的宝宝一般已长出6~8颗牙齿。

1-12个月婴儿发育规律

12个月的宝宝的育儿常识有哪些

有的时候12个月的宝宝会走路了而且会说爸爸妈妈爷爷之类的!... 有的时候12个月的宝宝会走路了而且会说爸爸妈妈爷爷...育儿知识用鲜艳带响的玩具

儿童发育期应该遵循一个怎样的规律

儿童时期是人生开始的一个重要年龄阶段,一般是指从出生到15周岁。儿童时期生理、心理发育很快,不同的月龄和不同的年龄具有不同的生理与心理特征。因此,根据儿童各年龄时期的胜利与心理特征和不同的发展规律,进一步将儿童时期划分为以下各年龄阶段:


大图|小图
1)婴儿期:从出生到12个月末的这一年龄阶段。也就是人们所说的1周岁以内的“吃奶的孩子”。在婴儿期开始的头1个月,又称新生儿期。“新生儿”是人们常说的“没出满月的孩子”。婴儿期,是儿童出生后的最初阶段,也是生长发育的第一个快速期。


大图|小图
2)幼儿期:儿童从1~3周岁末的这个时期称为幼儿期。这是学龄前期之前的时期,因此,也有人称为“先学前期”。儿童从婴儿期发育到幼儿期,无论是生理的还是心理的发育都是非常明显,各方面的发育和发展也都非常迅速。


大图|小图
3)学龄前期:儿童从3周岁到6~7周岁这一年龄阶段。这是儿童正式进入学校之前的一段时间,即接受正规学习之前的准备阶段。这一时期儿童所接受的教育属于儿童启蒙教育,对他们一生中的学习及获得知识的能力、劳动技能的水平都极为重要。因此,有条件的家庭都应该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去接受系统的启蒙教育,并使其从家庭或托儿所转入集体、伙伴生活。在学龄前期所接受的启蒙教育的程度,直接影响着儿童一生的生活方式、

12个月宝宝的饮食不规律怎么办?

你平时在饭前喂零食了吗?不要在吃饭前喂孩子吃零食,这样会让孩子的饭量减少的。吃饭的时候,妈妈可以让孩子加入到饭桌上来,看到大人在吃,宝宝也会有热情吃饭的。饭菜要变换口味,不要天天只吃一样东西,那样宝宝会讨厌的。宝宝才一岁吃的少也正常,不能强求的,这么大的孩子,如果你强迫他吃饭,他以后会不喜欢吃饭的。可以尝试着把饭的颜色弄成黄色的,绿色的,也可以做成小饼,面汤,面条,多换换花样,换换口味,这样孩子会喜欢的。

胚胎发育的规律

人胚胎第4~8周或第1~8周的发育阶段(由于胚胎分期法不同所致)。受精卵经卵裂、桑椹胚形成胚泡后,胚胎细胞迅速增长分化为三胚层、胚胎体形、脸形特征以及主要器官系统的雏形的建立。第4~8周的胚胎极易受到有害因子的影响,导致显著的先天性畸形的出现,因而是发育的关键时期。
卵裂及胚泡的形成 是受精卵在由输卵管向子宫运行中进行的。受精后26~30小时开始卵裂,每10~12小时进行一次卵裂,在16~32细胞时开始称为桑椹胚,此时开始到达子宫腔。第4~5天时,形成早期胚泡,透明带溶解消失,胚泡开始侵入子宫内膜,11~12天完成植入。胚泡滋养层细胞迅速增殖,由单层变为复层,外层细胞融合形成合体滋养层,深部的一层细胞界限明显,称细胞滋养层。植入后,滋养层向外长出许多指状突起,称绒毛,逐渐发育、分化形成胎盘。滋养层直接从母体血液中吸取营养供胚胎发育所需。
胚盘的形成及中轴器官的建立 第2周时进行胚泡内细胞团细胞增殖与重排。靠近胚泡腔的细胞形成一层立方形细胞,为胚胎本身的内胚层;内胚层上方的细胞呈柱状,为外胚层;两层细胞紧密相贴形成椭圆形的二胚层胚盘。胚盘下方内胚层延伸,形成卵黄囊内层。胚盘内胚层构成卵黄囊顶壁,胚盘上方外胚层与滋养层间出现腔隙,逐渐扩大成羊膜腔。胚盘外胚层构成羊膜囊底壁,羊膜囊其余部分来自滋养层。胚盘上原条的出现与退缩,标志着中胚层的形成与三胚层胚盘的建立。中轴线的中胚层形成脊索。在脊索头端前方及原条尾端后方各有一圆形区,没有中胚层进入,内外胚层紧密相贴,分别称口咽膜及泄殖腔膜,为以后形成口腔和肛门的部位。脊索诱导其上方外胚层增厚形成神经板,进而形成神经沟及神经褶,神经褶在背中线愈合形成神经管。神经管头端与尾端尚未闭合的孔,称前、后神经孔,于第4周末全部闭合。
体形的建立 三胚层所构成椭圆形扁平胚盘,由于其中部细胞生长迅速,周缘向腹侧卷折,分别形成头褶、尾褶及腹褶。头、尾、腹褶进一步卷折向中央收缩,在胚体腹侧与尿囊及卵黄囊柄的附着点形成一圆柱形脐带区。胚胎由盘状逐渐形成头宽尾细的圆柱形,胚体悬浮于羊膜腔内羊水中。上、下肢芽于第4周先后出现,至第8周末,肢芽的各区段明显可辨,手指及足趾形成。外生殖突出现,但尚不能分辨性别。
颜面及感官的形成 颜面造形始于第4~5周;形成5个隆起,第7周面突移动,开始形成颜面;第8周形成具人脸特征的颜面。眼、耳、鼻等感官形成并定位。
三胚层的早期分化
中胚层 中胚层分为三部分,在脊索两旁的中胚层为轴旁中胚层,其外方为间介中胚层,最外侧为侧板中胚层。第3周末,两侧轴旁中胚层增厚并分节,形成体节,致使体表形成许多小的隆起,第5周末,44对体节全部形成。每个体节将分化形成生骨节、生肌节及生皮节。它们分别形成该体节段内的软骨、骨、肌肉以及皮肤真皮。间介中胚层形成泌尿生殖系统。侧板中胚层由于中间出现腔隙而分为两层,紧贴外胚层的中胚层称体壁中胚层,将分化为体壁的骨骼、肌肉和结缔组织等;围于内胚层周围的中胚层称脏壁中胚层,将分化为内脏器官的平滑肌、结缔组织和浆膜等。二层之间的腔称原始胚内体腔,以后分化为心包腔、胸腔及腹腔。
内胚层 随圆柱形胚体的形成,内胚层卷折形成原肠,为消化和呼吸系统的原基,将分化为消化管、消化腺、喉、气管和肺的上皮以及甲状腺、甲状旁腺、胸腺、膀胱及尿道等的上皮。
外胚层 神经管头区迅速生长,形成5个脑泡,神经管向腹侧弯曲,使胚胎呈“C”形。在神经管形成时,两侧神经褶外侧的外胚层细胞与神经褶脱离,形成位于神经管背外侧的细胞索,称神经嵴,以后分化为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节及肾上腺髓质等。位于体表的外层将分化为表皮及其衍生物,一些器官的上皮组织。
至第8周末,体内主要器官系统雏形结构均已建立,可区分出头、面、颈、躯干及四肢,胚胎初具人形。

宝宝的运动发育有哪些规律?

每个宝宝的身体运动都遵循从抬头、翻身、坐、爬、站、走、跑、跳的顺序出现,也就是俗话中说的“三翻、六坐、八爬”。最早是头部的动作,先会抬头,再会转头,以后开始翻身。宝宝的动作发展是需要爸爸妈妈创造条件,不断加以练习,才能正常发展的。有些爸爸妈妈过于保护、溺爱孩子,总是把孩子抱在手中,限制孩子的活动。这种遏制,将会对宝宝的智力发育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一般来说:·1个月以内的婴儿,在俯卧时能稍微把头抬起来转动。随着月龄的增长,婴儿头部的控制能力也越来越强。·2个月的婴儿,在俯卧时能抬头45度角,若把他垂直抱起来,头部稍能挺直,并能随视线转动90度角。·3个月的婴儿,头部能挺直,头能随视线转动180度角,在俯卧时能用上肢把上身支撑起来,且能抬头,在仰卧时也能把头抬起来。·4个月的宝宝,大运动方面,腹卧能抬头至90度;竖抱时头稳定;扶着腋下可以站片刻;仰卧时自己能将身体翻向一侧;在帮助下可以仰卧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