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玩具抢着玩视频 宝贝总是被一起玩的小朋友抢玩具怎么办?

宝宝被小伙伴抢玩具

我也经常带儿子去小公园玩,有一次一个小伙伴把我儿子的小汽车抢去了,我儿子试着往回拿,但几次都没成功。于是我就告诉他,小哥哥觉得你的玩具很好玩,就让他玩一会,他自然会还给你的。这样,一方面安慰了儿子,另一方面那个小伙伴听见我这样说,玩一会自然把玩具给我儿子了。我觉得小孩子既使再小,也要说服教育,无论他是否听得懂,都要说。因为总有一天,他能够听得懂。

玩具抢着玩视频

宝宝抢玩具怎么回事

小朋友与同龄伙伴交往的过程中,除了亲密友好,一定还免不了小争执、小冲突。你推我一下,我拍你一下;你吼我一声,我再凶回去;看到同一件心爱的东西,“奋不顾身”地争抢一番……这些摩擦不仅无法避免,而且正是在这一来一回的互动中,孩子初尝了社交活动的甜蜜和苦涩,磨炼着以后会派上大用场的社交技巧。 因此,对于孩子交往中的小矛盾,我们不必过于紧张,更不用以一种强势的姿态,事事介入。除非当势态升级,你可以明确预测出某一方或者双方都会受到伤害。或者,事情并不严重,但出于种种原因,你还是决定有所干预,那么游戏就是最恰当的方式,而在游戏中,你也必须卸掉高高在上的权威身份,转而扮演一个笨笨的,甚至有点坏坏的,比孩子们强不到哪去的角色,然后“任性”在他们的冲突中“胡搅蛮缠”。 游戏,打破孩子之间的对抗情绪 对于3岁以内的孩子来说,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探明自己的自主力,也就是“能不能自已说了算?”“想做的事情能不能成功?”具体来说,当他看到一个喜欢的玩具时,唯一想的就是把它抢到手,至于对方小朋友的感受,他还没有办法考虑和顾及。 因此,面对这样的行为时,我们首先不能用成人世界的标尺,对它进行道德范畴的判断。我们可以告诉孩子,这样不对,简单提及分享的概念也没有错。但是,不要上升到唠唠叨叨的说教,甚至用惩罚的办法,让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 当我们想结束小朋友之间为了抢东西而引起的对抗时,游戏就是最好的办法。它没有居高临下的指责,只是用滑稽的方式,转移一下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们从最激烈的情绪对抗中缓和下来。 游戏,化紧张为欢乐 当你变成一个笨笨的“坏蛋”,不但不劝孩子们停下争抢,反而还插一脚,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你认为这会让孩子越抢越生气、越激烈,还是哈哈大笑,甚至俩人联手对付你,嘲笑你的“笨拙”呢? 《游戏力》这本书里曾说,所有笑声都是好的。表面上看,问题并没有解决,孩子们没有学会分享、互让,你也做不到让他们以后就不争吵,但就这一刻来说,所有的紧张、恼火、挫败都化成了大家的一笑了之,这难道不是最好的结局吗? 回报缓慢的“社交投资” 据儿童心理学家的结论,社交观和人生观一样,到孩子15岁时,才能从“听得懂”的理念,内化为“发自内心”的主动行为。我们可以在孩子3岁时就告诉他一些基本的社交规则,但这是为了让他在遇到问题时,能明白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比如告诉孩子:“如果你现在不分享玩具,等一下别人也不会给你玩具哦。” 这只是一剂预防针,但不能指望3岁的孩子听到这话后马上自觉自愿地把玩具让出去,他现在还没有能力完成这种成熟的社交行为。 游戏方案:“妈妈也想要!” 在两个孩子刚开始抢东西时,你可以跳进去,和她们一起“抢”,边“抢”边说:“我也想要!” 你可以假装成一个笨笨的坏人的样子,抢着抢着自己坐了一个屁墩儿,然后爬起来还要接着抢。或者脑袋“撞到”抢的那个东西上,长出一个大包来,嘴里还抱怨着:“好疼啊!” 两岁多的孩子,还接受不了分享、轮流玩的概念,而且们抢东西未必是一定要得到那个东西,而是看谁能抢赢。 当大人插进去,假装和她们一起抢时,刚开始她们肯定有点愣,这样就达到了一个目的:打断了她们之间的直接对抗,分散了注意力,把俩人在激烈冲突中的情绪化解掉。她们甚至有可能会觉得这很好玩,把你作为抢东西的最大“劲敌”了。 这个游戏的时机选择很关键,一定要在孩子刚起争执时介入。当争抢升级为激烈的情绪对抗,甚至有一方已经哭的时候,游戏是起不了作用的。这时候,妈妈最重要的事情是安慰哭的孩子。 关于“抢东西游戏”,你可能有的疑问 疑问一:妈妈也去跟孩子们一起抢东西,不会给她们做出坏榜样吗?会不会让她们有点晕:抢东西没有错?这可不可以是社交过程中的常态? 不必有这样的担心。 首先,孩子对社交规则的理解,以及社交技巧的获得,最早是在家庭里完成的。他会观察成人之间的互动是怎样进行的,是互相攻击,还是互相帮助?是互相斥责,还是互相理解?是合作多,还是对抗多? 其次,好的社交能力包括下面几种细分能力: 1.自我情绪管理能力。比如,遭遇社交冲突时控制住自己激烈的情绪。 2.对轮流概念的理解和接受。比如,可以耐心等待玩具轮到自己的时候。 3.对他人情绪的积极关注。比如,知道赞赏对方可以让自己更容易得到积极回应。 所以,不可能指望3岁的孩子做到这些。也就是说,他们目前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即使你苦口婆心地讲道理,也没法让他做到真正的分享,那么转移矛盾焦点就是最好的办法。 最后,你当然也可以告诉他:“和小朋友抢东西不对。”或者,通过和孩子玩一些有分享过程的游戏,加深孩子对分享的理解。当孩子和你的连接比较好,平时的自主性也没有问题的时候,他会愿意模仿这些行为的。 疑问二:如果我们加入进去,孩子会不会很快放弃?或者导致在原本争抢过程中,本来就弱势、不敢坚持的那个孩子,更容易放弃? 那就要看你的演技了!如果你放不下强势的姿态,孩子的确可能放弃,因为他知道肯定抢不过你啊。即使你是弱势孩子的妈妈,也不能用强势的方式来吓退强势的孩子,这样不仅不公平,而且会让你自己的孩子感觉这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通常孩子们发生争执时,更焦虑的都是弱势孩子的妈妈。我们都可以理解这种心理:弱势通常意味着竞争力弱。但其实大部分这样孩子的妈妈都不用太担心。以大欺小,虽然是一种低级的自然法则,但它确实仍是社交活动中的规则之一。即使孩子因为力量或者能力弱小而处于下风,吃了亏,但他总有变得强大的时候。需要担心的只有一种情况,就是孩子从各个方面都表现出退缩的倾向。比如在陌生环境里主动性很差,不敢参与活动,不敢表达主张,不敢坚持自己。偶尔的情况不算,当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时,我们就应该警惕了。 3岁以内孩子的互动对象主要是成人,特别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那么,我们就要观察和反思:在与我们的互动中,我们的什么行为,让孩子总是感觉自己不行?或者自己是错的?或者即使是对的,坚持了也没用?在互动中,我们有没有过于强势呢? 另外,孩子退缩的表现,有可能是一些我们没有留心的因素引起的,比如有的孩子一个人在教室玩得好好的,但一上课就死活不肯进去,这是因为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对密闭空间有感官上的不适应。对于比较敏感的孩子来说,一些特别的声音、气味、触觉都会对他有压力。或者,之前上课时一些小小的细节给他留下了负面记忆,这些成人是很难全部留心到的。 所以,当孩子表现出你不确定的退缩时,你的态度就是尽量保护他、允许他,否则这会进一步成为他退缩的原因。

玩具抢着玩视频

宝贝总是被一起玩的小朋友抢玩具怎么办?

跟懦弱没有关系呀,我可不愿意孩子像那个抢人玩具的小孩那样,多难教,教会孩子争取成绩不是靠学会抢玩具来的

玩具抢着玩视频

孩子们互相抢夺玩具怎么办?

宝宝玩耍都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争抢玩具。我是这样应对的,宝宝抢的时候我会两个宝宝一起说,如果是我家宝宝抢人家的东西,我就会让宝宝不要去抢,别人的给你你才要,不给你玩就不能硬 抢,同时我会跟别的宝宝说,给晨晨玩一会嘛,你看你到我们家晨晨的玩具都会给你玩的。小宝宝要相互玩耍嘛,要不以后晨晨就不会和你在一起玩耍了。当然这是指导性教育,宝宝们有时候不会这么听话,如果真的硬抢我还是先把自己宝宝拉开让着别的宝宝。反之如果是别的宝宝抢我儿子的东西也是这样对待,我会跟儿子说你看你是主人,你要做个乖宝宝才是。绝不刻意偏坦自己的或者别人的宝宝,这样对宝宝的人格发育更加健全吧。

宝宝总和朋友抢玩具怎么办?

这个年龄的宝宝自我意识开始萌芽,表现为自我中心性,她还分不清什么是你的,什么是我的,所以会有这样的表现。当宝宝有这样的表现时,家长可以引导他们做一些互动的小游戏,或者引导他们交换着玩玩具等,这样对培养宝宝的社交意识也是很有利的。

宝宝之间争抢玩具应该怎么办?

孩子间争抢玩具,做家长的最好能少干涉些。 只要有孩子的地方就会有玩具,因为在他们眼里什么都可以当成玩具来玩;只要有玩具又有2个或以上的孩子在就会发生争抢玩具的事情,没办法,小人们总是盯着别人手里的玩具,认为人家手里那个是最好的,总想拿过来仔细研究一下到底好在哪里呢? 几个孩子之间争抢玩具太正常了,因为他们是孩子,只要不是刻意伤害欺负对方,没有发生伤害对方的事情,作为父母的我们其实不必大惊小怪。 因为幼儿在这些正常的争执中,可以逐渐学会交换玩具,互相谦让以及遵守游戏规则等,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很有益处的。

如何对待幼儿园中“抢玩具”行为

幼儿园各种大小玩具,对幼儿来说都是公有的。每个孩子都可以玩。从整体看,各件玩具与幼儿整体相比,人多玩具少,是必然的。可孩子们不管这些,他们却偏偏是你要玩我也要玩。在从众心理驱使下,一个玩具下面聚集着几个孩子。这就很容易出现因争夺玩具而打闹。但这时候又正是对幼儿进行自觉守纪教育、谦逊互让教育、集体教育的好时机。我们的作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讲清道理,明辨是非。为确保安全,对幼儿经常进行玩玩具的安全教育和遵守规则的教育,让幼儿懂得不能争先恐后,注意安全,乐在其中。有少数孩子互相礼让做得差,特别是刚入园的新生,争夺玩具现象时有发生;对那些违背规矩,持强抢夺玩具的孩子,老师就向他们讲玩的规矩,教育他们讲文明礼貌,相互礼让,然后分出谁先玩谁后玩。如不让步,就令其暂停玩耍,让旁边想玩而不争夺的孩子先玩。有时孩子中有意无意发生打人现象,老师先分清是非讲清道理,然后让打人者向对方赔礼道歉。若两人都动了手,则令先打人者先赔礼,后打人者后赔礼,使孩子知道不论在任何情况下打人都是错误的。这样把抽象的道理与具体事例相结合,帮助孩子在实践中明白道理,懂得礼让,效果很好。 2、调整需要,培养礼让。在抢夺玩具中,有时是双方同时抢着一种玩具,互不相让,引起争夺;有时是一方玩的时间较长,另一方等不及发生争夺。我们解决的方法是,对一方讲;“你是好孩子,你是好姐姐、好哥哥么,是咱们幼儿园里的好孩子。你看他比你小呀,让小弟弟先玩,小弟弟玩好了再你玩,这才是好孩子……”这样讲了以后,孩子会高高兴兴地把玩具让出来。因为孩子都喜欢听别人说他是好孩子,现在老师说他是好孩子,精神上得到极大满足,就会很乐意地把玩具让出来。我把这叫做“调整需要法”。孩子的需要是分层次的,得到荣誉、赞扬是最高层次,是精神需要;能玩一种玩具是物质需要;是较低层次的需要。为了获得高层次的需要,孩子就宁愿舍弃低层次的需要。这“调整需要法”既能有效地解决矛盾,又能引导孩子懂得谦逊礼让,向高层次需要攀登,培养高尚的思想境界,有很好的远期效应。 3、调整时间,科学安排。当许多孩子围住某一个玩具时,容易引起争执发生事故。解决的办法是:不能查数的,排列成队,按次序进行,例如溜滑梯。能查数的如荡秋千,定出一人荡多少次,互相查数,玩的次的数够了,按顺序换人。这样,场面热闹又井然有序,孩子们玩的兴致更高,集体观念、纪律观念也在欢快的玩乐中形成。

为什么和小朋友在一起就抢玩具,

现在的小孩子都这样,是一个人独惯了,宝妈有时间可以多带宝宝去游乐园一类的地方,慢慢带宝宝和更多的宝宝共同分享同样的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