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能所有不太爱讲话的孩子从小到大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孩子太内向了”。
那时因为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面外向=好,内向=不好”,人是群居动物,需要交际,需要学会和别人打交道,你这个样子,将来怎么办?”这想必是内向孩子的父母常常说的话,我的父母也不例外,他们从小就告诫我,要多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不要整天躲在屋子里面,随着渐渐的长大,我发现一些事情并不是完全的坏和完全的好,诚然父母说的没错,人际交往在当今这个社会是一项必备的生存技能,但是内向也没有错,内向”和外向”的人应该是两个各具特色并且被同等对待的个体,就像太阳和月亮一样,都在各自不同的时空里上演着自己的奇迹。
曾经我也埋怨过自己的性格,觉得它不够生动,不够热情。但是,现在我不这样想了,在成长的过程中我慢慢的体会到,我跟别人并没有什么不同。
玛蒂·莱利在她的《内向者优势》一书中这样写到:内向和外向处于能量连续体的相反的两端。我们落入那连续体的什么位置就决定了我们获得自己生活精力的方式。处于连续体的偏内向那一端的人倾向于向内以获得精力。而处于连续体的偏外向那一端的人倾向于向外以获得精力。我们在生活重心上的基本的差异,在我们日常做的每一件事情上都会有所表现”。她对内向和外向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让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对我的性格有了更加全新的认识。我常常在黑夜里读着她的文字,就好像在大海上迷途的船只看到了一座指路的灯塔,让我久久难以平静。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到你沉默外表下面与众不同的那一面,在他们眼中,你害羞、无聊、不合群。你常常是躲在角落里最不起眼、最容易被忽视的那个,有时也会被他们有意或无意的语言所伤害,甚至成为了懦弱的代名词,你成了大家眼中最胆小且敏感的一个人。
小时候,我总是很羡慕那些叽叽喳喳的小朋友,他们天性开朗乐观,有时候,可能第一眼就会被他们的热情所感染,他们就像一个个的小太阳,总是会给人带去阳光。而我,因为自己冷冰冰的性格,好像总是拒人于千里之外,谁也不敢亲近。
莫,你怎么老是不开心呢?”
莫,多笑一笑。”
莫,别一个人闷在家里了,和我们去玩吧。”
我总觉得自己是个怪人,在人群中显得那么的格格不入,妈妈说我像个刺猬,总是把自己裹得紧紧的生怕别人靠近。爸爸让我多走出去和别人说说话,我也试着去走出自己的舒适区,积极的像一个刚刚学走路的孩子那样,试着融入大家。
所以,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变得不像自己,所有的人都惊讶于我突然的变化。
莫,你怎么了。”
没有啊,你们不喜欢我这样吗?”
感觉有点怪怪的,曾今那个文文静静的你哪去了?”
其实,我也在不断的问着自己,你究竟怎么了?当脱去一天的疲惫回到一个人的时候,我总是会感到莫名的失落,很累很累,似乎伪装了一天,终于可以做做自己了。
认识一个90年的小姐姐,自己在一家创业公司当总经理,看她开会、团建、谈合作,你根本不可能想象到她是一位彻头彻尾的内向者。但是,在生活中,无意义的饭局她总是能推就推,朋友也很少,家里养了两只猫,阳台上有几盆绿植,没事的时候她就宅在家里,看看书,做做运动,或者报名参加几个相关专业的培训班。
她说,永远不要忘记独处的力量,如果不能阻挡别人对你性格的偏见,那就先让自己变得强大。
内向不是一个标签,不必为了它而伤透了脑筋,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内向的人心思缜密,想象力丰富,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如果世界上都成为外向的人的天下,那不吵死人了吗。
因为我喜欢读书,喜欢有时间写点东西,有一次被同学看到了。
他惊讶的对我说:莫,没想到你写文章写的这么好啊,都可以拿去发表了!”
真的吗?”
真的。”
后来,我开始陆陆续续的在本地的期刊上发表,后来又在一些比较有名的杂志上发表了文章,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有这么一个喜欢写东西的女孩。
我也渐渐的知道我生命中真正的价值所在,每当沉浸在阅读的时光中时总是会感到无比的惬意,每当用自己的笔写出自己想写的文字时总是会特别的感动。在无数个的深夜里,脑袋里面仿佛有许许多多的人物会突然出现,他们催赶着你快点将他们刻画出来。我感到快乐,我感到满足,也感到了越来越自信。而那个当初鼓励我写作的男同学也成为了我现在的老公。
他说:莫,刚开始认识你的时候,我觉得你总是闷闷的,但是后来认识你越久,就越觉得你丰富多彩。好像是一个无穷的宝藏,等待着别人不断的发掘,当然有时候你也会像个话痨一样,对我说个不停。”
我笑着拉住了他的手,他走过来紧紧的拥抱了我。
曾经读到过这样一句话:我是一个内向的孩子,很少人了解一个内向人的心里世界,默默无闻。有的人夸赞那是沉默是金,有的人嘲笑是个呆子。有人一鸣惊人,千古流芳;也有人一败涂地,遗臭万年。我只希望能不愁吃穿,养家糊口,有机会实现那一个小小的梦想。”
内向的孩子,愿你快乐,愿你努力,愿你能够找到那个只属于你的生命轨道,愿你最终能够成长为你想要的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