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参加心理学社群共读《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的活动,带读的老师分享了好几个少年儿童自杀案例,比如,深圳一名13岁的男孩小金,刚开学就跳楼身亡,导火索竟然是因为被老师要求回家补寒假作业;

重庆10岁男孩被父亲禁止看电视,一气之下从20楼跳下身亡……

事实上,少年儿童自杀事件远不止这些新闻报道。
北医儿童发展中心曾经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在中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每分钟就有2个人死于自杀,还有8个自杀未遂。
另一项在上海展开的调查显示:上海地区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也占到15.23%,更有5.85%的孩子曾计划自杀,并有1.71%的中小学生自杀未遂。
这一串串无声的数字,指示着一个个萌新生命已戛然而止,真心让人不寒而栗、后背发凉。
原来,在物质丰盛的时代,少年儿童最缺乏的不是营养早餐,而是面对不如意的现实生活所必备的心理营养品——复原力(Resilience)。
复原力”(resilience)由明尼苏达大学发展心理学家Norman Garmezy提出。复原力,又称心理弹性、心理韧性,指的是人在遇到挫折之后,能够重新站起来的能力。复原能力较强的人,能在承受打击之后像橡胶一样回弹”。
《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就是复原力的真实写照。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些不如意之事,只能称作潜在创伤性事件”。因为,如果一味把它看成是伤害,这件事对人的影响就是创伤性的;而如果换一个角度,把这件事当成一件有意义的事件,比如提醒你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学会珍惜身边人等等,那么这件事就不再是一个创伤。
因此,有远见的父母,会从小培养孩子的复原力。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教授Kenneth Ginsberg在其著作《父母指南:如何培养孩子的心理复原力》(A Parent's Guide to Building Resilience in Children and Teens)。一书中阐明了心理复原力的7大基础 (The 7 Cs)及培养复原力的6种方法:
(01)能力(Competence):即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复原力的基础。随着能力的提升,孩子感受到成就感,才会更勇敢地去探索外在的人、事、物,从而产生对人生的掌控感。
培养能力最关键的是做到两点: 放手让孩子去做、提供具体而真诚的表扬和反馈。
放手让孩子自己从实战经验中提升能力。这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父母总会担心有危险或者脏而限制孩子的行为。比如,2岁以前的孩子,见什么东西都会往嘴里塞,家长见到后通常就会阻止。这是孩子用嘴在探索外在世界,从而促进自身发展,因此,只要吃的东西不是特别脏,家长没必要制止。

提供具体而真诚的表扬和反馈。夸孩子可不简单,而是有技巧的。确定你平时夸对了吗?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吧。
豆豆画了一幅画,很兴奋地和妈妈分享,妈妈作出的反应可能有以下三种:
A. 哇!你画得太棒啦,简直就是天才!
B. 如果你能画得和芸芸一样,会更好。
C. 我很喜欢你画的熊猫,看得出来你很用心地在画。我还注意到有很多别的动物你没有画,你还想把其他动物画在上面吗?
以上三种反应,你觉得哪个是正确的表扬方式呢?
A反应:表扬太笼统、模糊而且夸张,不能让孩子知道自己哪儿做得好。
B反应:妈妈拿豆豆和芸芸比较,传达着我认为你画得不太好”的信息,可能会打击豆豆的信心。
C反应:用具体的表扬,肯定了豆豆画中的优点,并以提问的方式,提点豆豆可以进一步改善的地方。
(02)自信心(Confidence):坚定地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
孩子的自信心不是空中楼阁,更不是父母说你要自信、你很棒”就能培养出来的,自信心来自于行动中不断积累的成就感。
5岁的安可在学习骑自行车,可是没骑多久,就开始摇摇晃晃了,小区的孩子在一旁哈哈哈大笑,安可变得更紧张,而且还摔倒了。
爸爸立马冲过去把他抱起来,并说:你真棒,第一次就能骑这么远,是个很厉害的骑手。”
相信很多父母在类似的情况下都会这么回应孩子,生怕批评会伤了孩子自信心。
可是这样的鼓励,并不能让孩子真正变得自信。因为,这种鼓励方式在否认失败,孩子以后遇到困难时反而更害怕失败,同时,孩子并没有通过这次实践,总结出失败的原因,从而获得经验。
安可并没有熟练的骑车技术,却被夸很厉害骑手”,这种基于外在鼓励而不是自己能力建立起的自信心,不是真实的。
不是通过实践获得的自信心”,就是空中楼阁,是没有根基的,一旦没有了外界的鼓励,楼阁就不复存在。
那么,怎样通过鼓励培养孩子心理复原力呢?
爸爸走到安可身边,询问有没有受伤后,说:虽然你第一次骑车,但是你坚持很久。看起来你有些失望,你打算再试一次吗?爸爸很欣赏你愿意再尝试,虽然这个任务确实难。”
相比于之前的鼓励,这次的鼓励接纳了孩子骑车失败、失落情绪,也就是真实地反映现实,并对孩子的坚持给予赞扬。这种鼓励能促进孩子不断尝试、练习,让孩子在专注中找到规律,获得真正的能力,从而建立起自信心。

(03)与他人的联结(Connection):和家人、朋友、同学等关系好的小孩,内心会更有安全感,不会去做一些破坏性行为求关注,同时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也愿意主动找家人、朋友或者同学倾诉、求助。
人与人之间的联结,需要一个重要的能力——共情能力,父母拥有这项能力的话,能更好地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更理解孩子。孩子如果懂得共情,也能更好地与人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所谓共情,就是接纳对方的情绪、懂得换位思考。
(04)品德和奉献(Character &Contribution) : 能明辨是非,不做有伤害自己、危害社会的事情。同时,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让孩子明白世界可以因为他们变得更好。
优秀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赋予了孩子人生的使命感与意义感,很多轻生的人觉得活得没意义,不如死了”,而从小培养孩子心中有他人,能降低孩子人生虚无、无意义的可能性。
同时,培养孩子主动为他人提供帮助,一旦孩子自己需要帮助时,也懂得向他人求助。
(05)压力管理(Coping): 应对压力的能力。
世界上最大的谎言就是童年是无忧无虑的,儿童面临的压力无处不在,比如分离焦虑、被扣分、没有被选上中队长…… 这些在大人看来不值得一提,却是孩子觉得天大的事情。
《圆桌派》中窦文涛做了一个类比,你不要说孩子玻璃心,小孩儿被扣分感受到的痛苦,可能和大人欠了高利贷还不上钱要跳楼的痛苦程度差不多。
因此,父母不仅要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更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抗压能力。父母的关键作用在于: (1)做好压力管理的好榜样,不要动不动就埋怨、指责,负能量爆棚;(2)做脚手架”父母,帮助孩子认识情绪、合理抒发情绪,以及解决当下面临的问题。
(06)掌控感 (Control): 拥有选择权,同时承担行为后果。孩子通过做选择,并承担自然结果来逐渐建立自我掌控感,有掌控感的小孩会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而不是责怪他人或社会。
父母的教养方式影响孩子的掌控感。加州伯克利大学的教授Diana Baumrind,根据父母对孩子的响应程度和要求程度的高低,将父母教养风格分为了以下四类:

所以说,好的教养方式,不是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也不是父母掌控一切,而是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
参考资料:Ginsburg, K.R., 2006. A parent's guide to building resilience in children and teens: Giving your child roots and wings. Amer Academy of Pediatrics.
https://developingchild.harvard.edu/resources/inbrief-resilience-series/
https://developingchild.harvard.edu/resources/inbrief-the-science-of-resil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