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90%的中国父母,都欠孩子一堂“死亡教育课”


90%的中国父母,都欠孩子一堂死亡教育课”


1


妈妈,你会死吗?”

妈妈,我今年长慢点,不然我长大了,你就老了。”

妈妈,我不想长大,长大了你会死的。”

&¥#%@……”

当孩子眼圈发红,说着这些稚嫩天真的话语时,却直击我们的柔软的内心。


孩子的调皮,孩子的成绩,孩子的不听话,在这一刻统统抛之脑后,只想抱着孩子,好好爱他;同时在心里默默发誓,一定得好好活着,最好长命百岁,一直陪伴在孩子身边。

我们也许会习惯地回答,并安慰孩子:妈妈不会死,妈妈会一直陪在你身边。”

对我们避重就轻的回答,孩子半信半疑地点点头,这件事就此翻篇了。

可是,问题也就在孩子心里埋下了。

白岩松曾说: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父母欠我们一堂死亡教育课”,而我们也欠孩子这堂课。

2


胡博文


前段时间,江苏梅岭小学学生胡博文的一篇《我的爸爸》刷爆网络。

10年前,胡博文的爸爸在西藏当兵期间,为了救战友,不幸牺牲,当时他只有16个月。

妈妈为了孩子快乐成长,感觉告诉孩子真相太残忍,于是与周围的一群人一起撒谎”,瞒了孩子10年。

在孩子一次次地追问我爸爸在哪儿”,而妈妈也觉得孩子有承受能力了,才告诉孩子真相。

妈妈10年的艰辛,可想而知,但妈妈的隐瞒也让孩子有了不安全感,他以为爸爸不爱他了”。

有时候,我们忌讳对孩子说死亡”,并不一定能保护孩子,也可能会伤害到孩子。

朋友倩从小是姥姥带大的,后来姥姥去世,家人以怕担心她耽误学习为由”,没有告诉她。

直到寒假回家她才知道,为此她怨恨父母,并因此和父母有了隔阂。

每当夜深人静时,她会愧疚流泪,没有陪姥姥最后一程,没有与姥姥的告别,是她此生最大的遗憾。

她认为,自己已是成年人了,却在家庭事务上一点参与感都没有,没有知情权,伤了她的自尊心,为此她也没有安全感。

父母告诉孩子,将选择权交给孩子,尊重孩子的感情,尊重孩子的感受,让孩子做最后的告别,也许才是上上策。

3


寻梦环游记


绘本书《爷爷变成了幽灵》一书中,对死亡有了更细致的描述。

男孩艾斯本,最喜欢的人就是爷爷霍尔格。一天,霍尔格突发心脏病猝死。艾斯本伤心不已,哭个不停。那晚,爷爷回来了,坐在橱柜上。

艾斯本很奇怪:”爷爷,你在干什么?你不是死了吗?

爷爷说:我也以为我死了。”

艾斯本说:噢,你变成了幽灵。”

艾斯本和爷爷曾经共同看过一本书,书中写道幽灵可以穿墙而过。

爷爷说:我试试,看能不能穿墙。”于是,爷爷穿墙而过,又走回来了。

爷爷,你真变成了幽灵了,这太好玩啦!”

于是,爷爷每晚都来找艾斯本玩,但是有一天,爷爷叹气说:我一点也不快乐,我不能总是当一个幽灵。”

他从书中得知,如果一个人在去世时忘了做一件事,就会变成幽灵。

爷爷懊恼地说:我想了很久,就是想不起是什么事。”

于是,艾斯本帮助爷爷一起想:他们去游乐场,坐过山车差点吐了;他们在花园里挖了一大坑种树......

爷爷突然叫道:我想起来了,我忘记什么事了。”

什么事?”艾斯问。

我忘记和你说再见了。”爷爷说

爷爷接着说,你要乖一点(也不用太乖),他们还说好了要时不时地想着对方(不过,不用一直想着)。

最后,艾斯本哭着,目送爷爷消失在黑暗中,并挥手告别。

就像《寻梦环游记》里所说:死亡不是永久的告别,遗忘才是。

4


心理学家M. Nagy观察研究了378 名3~10岁的孩子,结果发现,儿童对死亡的认知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儿童对死亡认知的三个阶段:

学龄前儿童:认为死亡,只是暂时的离去。学龄前儿童经常会把死亡看作是发生在他人身上的一个暂时可逆的现象,儿童电视和卡通连环画等媒介经常会加深他们这种概念。

5-9岁之间:许多儿童已经开始意识到死亡是永恒的终结,以及所有生命最终都会面临死亡。然而,他们依然认为死亡与自己无关。在这个阶段,儿童通常会把死亡拟人化,比如联系到骷髅、僵尸等,有时还会因此而做噩梦。

10岁到青少年时期: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是生命的一个必然的过程,开始意识到自己也将会有死亡的那一天。有些人还会因此展开关于生命意义的追问,试图通过建立哲学体系增加自己对死亡的控制感。

对于孩子成长的几个关键期,我们要向孩子阐述死亡的真相,让孩子正视死亡,不要吓唬孩子,让他们对死亡产生恐惧感。

5


寻梦环游记


乔布斯说:死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知道生的可贵。一个人只有在认识到自己是有死的时候,才会开始思考生命,从而大彻大悟。不再沉溺于享乐、懒散、世俗,不再沉溺于金钱、物质、名位,然后积极地去筹划与实践美丽人生。”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统计:我国每年青少年自杀身亡人数为28.7万,除了自杀成功者,还有约250万的自杀未遂者。

让孩子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可贵,不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应该是迫在眉睫之事。

诚然天下无不散的宴席”,每个人都将离开,只是离开的时间不同,顺序不同。

亲人的离去,不是为了让孩子害怕,诚惶诚恐地生活,恰恰为了让孩子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珍惜当下。

当孩子再问起,妈妈,你会死吗?”

我们可以告诉孩子:会,但不会太早离开,我也不想太早离开你。我们也许会暂时分离,到时候我们还是会在一起。”

我们要享受在一起的欢乐时光,相互陪伴,彼此珍惜。

同时,我们要为未来的每一天做好规划,不虚度时光。

让孩子学着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尽量不让自己有遗憾,这才是死亡教育的意义所在。

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