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孩子 3 岁以前真的没有记忆吗?

无论大家绞尽脑汁,都很难记起3岁时的事情吧?为什么呢??据美国科学家最新研究表明,3岁之前的孩子,处于婴儿时期。由于他们的前额叶皮质还没有发育好,这块脑区域通常被称为脑部的命令和控制中心,是大脑中发育最慢的部位。它负责生成情景记忆,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具体情节。

因为大脑还未发育完全,因此不能将所经历的事情储存完毕。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死活记不得3岁以前经历过什么。直到孩子4岁以后,大脑的发育开始渐渐有了长期记忆。

然而,尽管好多事情忘得一干二净。有些情景会伴随我们一生。比如,有两件事我记得很清楚。一是:有一次我不想去幼儿园,我爸爸着急上班,气急败坏地给了我一耳光。二是,我开始学习写自己的名字。由于笔画复杂,老写不好。于是头顶上被狠狠滴敲了一下。

哪种记忆像刀子刻在心上,时间永远抹不掉?

与同事交流后,也许能让人看到规律

同事1号:我爸不要我吃冷饮,有一次小朋友都吃,我也吃,高兴得忘记了一切,结果被我爸看见了,直接抢走手上的冰棍,扔进河里。我那时刚好站在桥上,我心里的难受,一辈子都记得。

同事2号:记得上幼儿园前,爸妈第一次出远门,上了家门口的过路车,我和弟弟哭的好厉害,弟弟要争抢着上车,我只能站在路边嚎啕大哭。

同事3号:我记得有次被一个人关在家里,我趴在窗台上大哭,一直要找妈妈,那种被世界遗弃的感觉,现在想起来都害怕。

这些印象深刻的事情有什么规律?看,大部分是属于一些痛苦的回忆。比如被家长打骂、被家长遗弃、或者遭遇了十分危险的事情。

孩子 3 岁以前真的没有记忆吗?

之前专门针对这个问题进行的一项研究,他们对206个人进行了实验,结果发现,能够回忆起1-2岁事情的只有1个人,不过大部分人,可以回忆起3-4岁的事情。

首先,宝宝一出生就开始有记忆了。

最开始孩子的记忆形式和我们狭义上的理解记忆形式不一样,每种感官都可以为孩子提供记忆线索,比如嗅觉,宝宝能够通过熟悉的味道分辨出妈妈,这也是新生儿最主要的记忆方式之一。

另外还有触觉,妈妈抱自己的感觉和爸爸是不一样的;听觉,孩子能认出周围人的声音也是比较早的,最后随着视觉的发育,宝宝慢慢会记住常出现的几张面孔,并且对他们报以微笑。

其次,孩子到9个月的时候,有了生理机能的支持,他可以记住具体的细节,并逐渐听懂大人说的话,同时自己学会使用语言,通过记忆的逐渐积累孩子才能一点一点掌握本领。

所以并不是说孩子没有记忆能力,偶尔有记性好”的孩子,是可以回忆起生命早期事情的,甚至听说过有人还能记住刚出生时候的感觉。

既然孩子能记住,那为什么大多数孩子三岁前的记忆会消失”呢?

这就要提到大脑的前额叶皮质,大脑的不同区域,比如前额叶、新皮层、杏仁核、海马、小脑等,分别负责记忆不同的内容。等到孩子四岁多的时候,前额叶皮质会慢慢的发育成熟,孩子也会开始记事。

也就是说,三岁前宝宝的小脑袋还没有发育成熟,所以记住的事情比较有限,记住的东西有很多会被新发生的事情覆盖,正如一台电脑,删除到可以从回收处恢复过来,但是被替代的文件就彻底消失了。

爸妈们如果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判断,孩子都是长大一些才记事的,基于这样的认知,有的父母就会粗糙的对待孩子,动辄打骂孩子,总觉得小孩子他懂什么呀。

之前在公共场合,看见一个妈妈对着两岁左右坐在地上撒泼哭闹的孩子就是一脚,旁边的人脸上都一脸不忍,但这个妈妈却表现得很平常,有人过来劝,妈妈还嘴硬的说,打的再狠也记不住!

这样浓墨重彩的场景,孩子脑子也许记不住,但是身体会记住。尤其是在三岁之前,这个阶段正式孩子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时期,父母打骂孩子时候的这种恐惧感,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

即使孩子忘了哪一年哪一题因为什么妈妈打了我,但是那种身体的痛苦和心理的恐惧是忘不掉的,它们很可能会成为孩子潜意识的一部分,对他人格行为习惯都会有非常大的影响。

三岁前,儿童的记忆特征有这样几种特点:

形象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对于非常典型的画面和情绪等情节,孩子可以记得非常牢,有研究显示,三岁之前,孩子的记忆往往是图像记忆”,而且由于这样的记忆形式不需要语言符号来调取,也就不会受孩子语言发育能力的影响,当相同的场景、动作、感受发生在他身上,他就会回忆起来之前的经历,如果相同的场景反复出现,就相当于一只重复记忆这一段,会让孩子终身难忘。

记忆形式

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家聊到原生家庭都或多或少觉得受到过创伤,比如自我认知上的自卑,还有人际关系上的缺乏安全感等,也是为什么有的孩子能够清楚记得三岁之前的事情原因。

如果你认为孩子小时候还不记事所以可以随意对待孩子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正向的早期记忆可能在孩子心中不会留下具体的痕迹,但是给孩子构筑了健康的性格内核和,描绘了温暖的人生底色。

而过多的暴力和冷暴力,则可能是孩子一生都难以疗愈的伤。爸妈也不要觉得,三岁前对孩子好不好不重要,是否陪伴也不重要,以后可以弥补,这个裂痕一旦形成,是很难弥补的,毕竟亲密感和依赖感,正是在一天天细锁的日常忘却之中沉淀下来的,尤其是和孩子在一起时温馨有爱的画面,孩子大脑可能会忘掉,但身体会记得。

科学研究表明,3岁之前的孩子,大脑只具备基本反应和需求,如果面对危及生存的事件,会反应强烈。而足以影响导致孩子恐惧的事件,有可能会提早变成长期记忆存在孩子的大脑中,甚至成为一辈子的阴影。

这也是为什么糟糕的童年经历,可能变成一种拖累,使孩子在未来的生活里不自信。童年的负面记忆是很难疗愈的,家庭带来的伤害可能影响成年后对幸福的理解和把握,错过人生中的一些美好时光。

父母该如何利用孩子童年早期记忆?

1、带他周游世界,形成对事物的概念。好多人会有一种感受,总觉得长大后看见哪些事情是在哪里遇见过,有非一般的亲切感。很有可能是小时候的确见过,记忆模糊了,感觉还在。这就是为什么鼓励父母带孩子去见世界、去博物馆、去接受美的熏陶。经历过的事情都能沉淀,成为孩子一生的福报。而不是说:反正他们长大后都记不住,有什么可看的。

2、通过记忆,父母要争取帮助孩子们建立好性格的感知。比如孩子犯错了,或者其他人犯错,父母最好解释为什么这样做不对。通过不断强化什么是对的”,塑造孩子好性格以及明辨是非的理性思维。

3、别当着孩子面吵架,别对孩子暴力。父母的争吵很大程度会给孩子留下一辈子的阴影。父母语言的谩骂和肉体的打骂,都会留下孩子一辈子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