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梅梅育儿谈小课堂,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大人们应不应该为了自己的面子当众批评自己的小孩呢
父母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愈看重,他们觉得自己是有名誉的人,因而更会小心地去维持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是父母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其无地自容,他们便会失望,而制裁他们的工具也就没有了,他们愈觉得自己的名誉已经受了打击,则他们设法维持别人的好评的心思也就愈加淡薄。

一次,在网络上搜寻资料,看到一个小孩写给妈妈的信——《妈妈,请别当着外人数落我》:妈妈,您知道吗?我都不敢再邀请同学来家里玩儿了。您总是跟同学说我的不是,我这里不对那里不对的什么"阳阳常常迟到是因为爱睡懒觉”东西总是乱丢””不爱洗澡”等等,一点儿面子也不给我留!班里已经把这当笑话传开了,同学们都拿我开玩笑,每天嘲笑我,不跟我交朋友,弄得我都不想去上学了。

只要跟您出门,我就得扮演好小孩的角色,什么都得听您的,要不就会招来您的一通数落。上次在超市 ,我想吃巧克力,您就是不给买。正好邻居叔叔经过,您就当着他还有好多顾客的面,大声地数落我:”这小孩真不懂事,太不听话了!”当时那么多人看着呢!我觉得真是太丢人了,于是跑回了家。

正好姑姑在家,您又把刚才的事说了一遍,还当着姑姑的面数落了我一通。妈妈,您总是这么当着外人数落我,您有没有想过我的感受?大人都知道要面子,难道我就没有面子吗?您知道吗?我现在最怕和您在一起的时候有别的人在,怕您总是借机数落我。

我知道,您也是想让我改掉坏习惯才会批评我的,可是我希望您能在家或是在没有其他人的地方跟我说。给我留点儿面子,行吗?儿子:阳阳孩子的这封信绝不是偶然,想想我们自己身上,是不是也和阳阳的妈妈一样有类似的问题呢?

害怕当众批评
每个人都是有自尊心的。虽说中国有句俗话叫"小孩的脸,说变就变”,说的是小孩的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但小孩会对一些不良的情绪体验具有很深的印象。他们会刻意逃避产生不良情绪的环境。

就像阳阳说的,他”最怕和您在一起的时候有别的人在,怕您总是借机数落我”。父母当众的批评很可能导致小孩产性社会退缩,对新环境或陌生人产生恐惧、焦虑情绪和回避。

3岁左右的小孩,他们就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以此来作为对自我的认识。尤其是在同伴面前,他们会很努力地维护着良好的自我形象,而父母当众批评小孩会一下子把小孩所有的努力都抹杀了。

这对小孩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心理打击,他们会感到难堪、羞辱、气恼而无法接受父母的做法。有的小孩会形成自卑、自闭的心理,有的可能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以丑为渼,做出出乎父母意料的举动。这些都不利于小孩形成健全人格。

是否为自己面子当众批评小孩
如果我们是为了自己的面子而批评小孩,比如,我们带小孩去参加聚会,看着别人家的小孩一口一个”叔叔好,阿姨好”, 我们一个劲儿地夸这个,赞那个;而自己家的小孩也不和别人打招呼,还一个劲地乱跑乱窜,我们看在眼里,气在心头,拉过小孩就是一顿批评。

很多人过来劝解,小孩倒是老实了,但我们可以预料,小孩以后是不情愿再跟我们出来的,因为这打击了小孩的自信心,觉得自己没有被认可,自己不是别人家的孩子,从而产生了自卑心理。

我们是觉得自己的小孩不如别的孩子表现出色,为了面子才会有这样冲动的举动。其实,小孩的面子比大人的面子更重要。我们不要当众批评孩子,因为小孩的每个行为都有一定的原因,这与他们的生理、心理和年龄特点有关,我们应该密切关注小孩的成长。

在大人看来,小孩还小,批评一顿不算什么,可是在小孩看来却是很严重的事情。我们不了解原因,反而为了自己的面子就当众批评孩子,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让小孩产生逆反心理,使他的行为更隐蔽,更具破坏性。

当众批评小孩,不仅会损伤小孩的自尊心,还会导致小孩自卑、自闭的倾向,这样的结果我们不能轻易尝试。因此,我们要站在小孩的立场尊重小孩,理解小孩,这样能够让小孩形成一种自尊、自爱、自强的人格品质。

这样的小孩在人际交往中,既能尊重别人 ,为他人着想,又能尊重自我,不卑不亢;所以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在生活中自信心和责任感就会很强,还会有很强的进取精神。所以,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当众批评小孩,要采用委婉或隐蔽的方指出小孩的错误。

我们保护了小孩的自尊心,小孩就会接受我们的批评和建议。小孩的面子重要还是家长的面子重要?明智的家长一定会选择前者,因为小孩的成长是第一位的。 因此,我们要避免当众批评小孩,要尊重小孩,积极与小孩沟通,私下解决小孩所犯的错误。

我们也可以适当用语言暗示或引导孩子。客人来家做客,我们可以向客人介绍孩子的情况,对孩子稍加夸奖和鼓励。我们可以这样说:我家孩子非常懂事,特别懂礼貌。”每个孩子听到这样的夸奖,都会慢慢学好的。

好啦,今天梅梅育儿谈到这里就结束啦,那么关于大人们是否应该为了自己面子去当众批评小孩这个问题有一定了解了吗?如果有任何不懂的问题,欢迎大家在下方积极评论哟,我们下期见